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人与人之间

2010-11-05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人与人之间 去商家看看
人与人之间 去商家看看

 人与人之间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页码:23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807137983/9787807137986
·条形码:978780713798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人与人之间》分“初次见面篇”、“对话篇”、“矛盾篇”、“和解篇”、”人脉篇”、”成果篇”、“礼节篇”、“评价篇”、“传言篇”、”修养篇”,共十部分,每部分又以平时常见的多个问题各领一节,层层深入,高潮迭起。与其说《人与人之间》提供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答案,不如说它提供了一种与人平易相处的方法。实在是一部“培养识人慧眼”的奇书!
作者简介 高喆钟 在联合新闻社和SBS做了17年的新闻记者。其间,凭借众多独家新闻报道摘得了韩国记者大奖、韩国记者企划报道奖、韩国媒体大奖、YWCA年度节目奖、JJ俱乐部媒体奖等众多新闻传媒奖项。通过广泛地接触下至罪犯、上至财阀和政客等各色人物,他获得了敏锐的洞察力。通过直接或间接地观察由各色人物在各种组织网络中构建的“关系全景”,他感受到了人际关系在人生中所占的绝对分量,并擅长把一个个很小的素材转变为引起读者共鸣的故事,并由此揭示人际交往的智慧。
目录
译者序
序言
第一个故事 初次见面篇
做人比礼仪更重要?
别出心裁的唐突回答会显得特立独行?
凭相貌能了解一个人的真面目?
由经验得来的成见也是重要的判断依据?
吃过苦的人更好?
只是牵个头,让他们彼此去相互判断?
气势强才能压倒对方吗?
适当的夸饰会给人以信赖感?
第二个故事 对话篇
能言善辩是成功的核心要素?
一起共事,想法也会变得一样?
以逻辑来说服别人是最有力的方式吗?
直率的忠告是良药吗?
上司对奉承有警戒心?
苦口的一定是良药吗?
频繁的称赞会导致自满吗?
第三个故事 矛盾篇
努力就能使不融洽的关系得到改善?
忍受冤屈就会真相大白?
应该无条件地回避冲突吗?
举鞭时要如刺在手?
同事情谊会成为渡河之舟?
人人都具备常识性思维?
亲近的人之间的矛盾如抽刀断水?
第四个故事 和解篇
伤口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自然愈合吗?
宽恕能使关系恢复如初吗?
何时道歉都不晚吗?
犯错的一方要先请求和解?
第五个故事 人脉篇
要飞黄腾达,最重要的是要站好“队”?
不要把家人拉进公事关系中?
人脉广是最大的财产吗?
含糊其辞的委托才能减轻对方的负担?
要拒绝的话,最好断然拒绝?
第六个故事 成果篇
竞争的舞台公正吗?
保持成功,能力就会被认可吗?
要公平地论功行赏吗?
对同事的成功会真心祝贺吗?
人才会自己发光吗?
和睦的团队安定并有效率吗?
对未经检验的事或人,不做或不用最安全?
第七个故事 礼节篇
谦逊有时候会招致轻视?
在争执中不必讲求规则吗?
位置的改变会使态度也改变吗?
女性和男性要同样对待吗?
出格的言行会增加亲密感?
亲密度越高,集体就越强大吗?
个性鲜明会使人际关系减分?
原则和一贯性就是生命?
心意比礼物更重要?
跳槽,走了就没任何瓜葛了?
一朝是领导,永远是领导?
第八个故事 评价篇
我的评价我知道?
山窝里飞出金凤凰?
有好父母就走得顺?
快镰刀胜过钝镰刀?
前辈和后辈水火
对信息敏感的人会领先?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误会不同于谣言?
谣传不会成为新闻?
亲近的人会保守秘密?
第十个故事 修养篇
付出多少收获多少?
要多向白手起家的人学习?
危急时刻的称赞只有圣人才做得到?
提供帮助时,对方的过失该追究的也得追究?
准确指出缺点才能助其克服逆境?
吝啬才能聚财?
即使不亲身经历也能感同身受?
痛苦的分量和感受因人而异?
真正的友情永远不会变?
团队生活中的情谊是不必要的感情?
不知感恩的人太多了?
结语 人际关系高手要有放弃的勇气
……
序言 虽说人际关系是永远的课题,却很难寻找正确的答案。即使在实践中经历过无数次失误,也无法保证下一次就能做好。尽管在人际关系领域有很多专家,但因各自的解决方法不同,人们的头脑反而被搞得更加混乱。我们所面对的人和境遇的变数是那么多,所运用的人际关系方法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即使综合以上所有的论断,我们仍难彻底阐明究竟何谓人际关系,也许这就是人际关系的真实面目。
如果有识别好人的眼力并懂得与之维持良好关系的方法,那么人生的成功就有百分之八十得到了保障。
在人际交往的旅途中,有时会遇到好人并因此获得巨大的人生力量,有时又会遇到难以相处的人,并会因此摔跟头而留下伤痕。每当这种时候,就会重新感受到遇到好人、好同伴、好的前后辈是多么重要,也会想到如果有为此而存在的方法或罗盘该是多么大的幸事。
各种关于人际关系的书籍始终在不断面世,其中有很多能够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帮助。这些书多半是从心理学观点出发破解人际关系技巧的著作,外国此类书籍的译著也是其中的主流之一。
文摘 第一个故事初次见面篇
惯例性的提问需要惯例性的回答
过于别出心裁的唐突谈吐,较之显得积极来说,更可能给人留下缺乏均衡、平和性格的印象。
现在正经营某风险投资基金的一位前辈一醉酒就会自豪地提起当年他面试时的“英勇事迹”。在某金融公司的最终面试场上,面试考官“你最喜欢什么”的话音刚落,那位前辈就回答说:“我最喜欢的是女人。能坐拥天下所有的女人就好了。”
这一来面试考官们对前辈的豪放和直率大为欣赏,录用了他,并且直接把他安排进了秘书室工作。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当年凭着唐突、“直率”的回答获得面试高分的前辈,在最近面试新职员时,却无条件地淘汰了像自己那样回答问题的应聘者。
用那位前辈的辩解来说,虽然那种仿佛世界尽在掌中的鲁莽气概也曾获得过好评,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前辈的哲学是:时代变了,方法也要改变。
在面试考官们经常对应聘者提出的问题中,“你怎么看待持强硬原则的工会”这种惯例性的提问也是这种情况。如果直率、勇敢地回答“我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为了现实地应对资本家所拥有的优越权利,只能增强工会的强硬度”的话,应聘者十有八九会落选。
这种提问意在考察应试者即使本人的实际想法不同也能根据情况随机应变的才能,更进一步说,是为了了解应聘者是否具备顺从团队的平和性格。无论回答是否正确,考官们都会认为那种缺乏灵活性、只会呆板地回答提问的应试者在进入公司后很可能无法适应团队生活,行为出格。
唐突、出格的回答源自傲慢
我就有过与此相似的经历,在应聘考试中吃过亏。在某综合类日报的最后面试中,一位考官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我们的姊妹报纸中有个经济日报,先到那里去发展一年,再回到综合日报来怎么样?由于姊妹报纸是单独招聘,没有招到好的人才,所以才想这样做。怎么样?这样的话你还有在这里工作的意向吗?”
看到一起参加面试的两位前辈都做出了如果能被录取派到哪里去工作都不介意的“正确回答”,我觉得他们很卑怯,就唐突蛮干地表白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事实上我想去电视台,只是因为那边多年没有招聘,迫不得已才来这里应聘。如果把我分到经济部或政治部的话,我就留下,但是我没有去经济日报工作的想法。”
听了我的回答,旁边的两个前辈一直盯着我看。面试结束走出房间时,社长把我叫住了。
“高喆锺君,我作为过来人想对你说几句话。看考试成绩你是很出色的,但是你对待面试的态度有问题啊。一个能了解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