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论社会人类学

2010-10-15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论社会人类学 去商家看看
论社会人类学 去商家看看

 论社会人类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页码:286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
·ISBN:751000974X/9787510009747
·条形码:978751000974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现代人类学经典译丛
·外文书名:Social Anthropology and Other Essays

内容简介 《论社会人类学》是一本言简意赅的人类学入门著作。《论社会人类学》第一部分是1950年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为英国广播公司做系列讲座的讲稿,虽仅寥寥六讲,却令社会人类学的精髓跃然纸上,既不失概论的周全,又不乏作者的创见。第二部分收录了作者的多篇演讲稿和论文,与第一部分形成对照和补充。
埃文思-普里查德的笔锋一向明晰,从不卖弄,《论社会人类学》更是以此著称。自《论社会人类学》出版后半个多世纪以来,英语界的同名教材层出不穷,然上乘佳作若此者,终究难得一见。
作者简介 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英国著名社会文化人类学家,功能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伦敦经济学院哲学博士,前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他主要在苏丹南部的阿赞德人和努尔人中做田野调查,这些田野资料成为其前半生也是其最知名的人类学著作的基础。他后来的著作大多是理论作品,关注人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正是由于他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巨大影响,牛津大学的社会人类学才吸引了全世界的众多学生。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与魔法》、《努尔人》、《非洲政治制度》(与福特斯合编)、《努尔人的亲属关系与婚姻》、《努尔人的宗教》、《社会人类学论集》、《原始宗教理论》以及《阿赞德人——历史与政治制度》等,都是久负盛名的作品。
译者简介:
冷凤彩,武汉大学博士,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性别研究。
审校者简介:
梁永佳,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曾任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人类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宗教与政治人类学、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和泰米尔民族志。著有《地域的等级》、《象征在别处》,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并有多部译著问世。
媒体推荐 我们不无惊奇地发现,西方人类学在经历了结构主义风潮和后现代主义的心灵空虚之后,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回到这本半个多世纪前写就的入门著作来反思人类学的命运。
  ——梁永佳
编辑推荐 《论社会人类学》由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当代民族问题战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之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资助出版,系该中心课题成果。
目录
总序
代译序
上篇 六篇讲演稿
上篇序
第一讲 社会人类学的研究领域
第二讲 理论起源
第三讲 后期理论发展
第四讲 田野工作和经验主义传统
第五讲 社会人类学的现代研究
第六讲 应用人类学
参考文献

下篇 论社会人类学
下篇序
第一讲 社会人类学:历史与现状
第二讲 宗教与人类学家
第三讲 人类学与历史
第四讲 尼罗河流域苏丹施鲁克人的神圣王权
第五讲 赞德国王和王子
第六讲 阿赞德人的遗传和怀孕观
第七讲 赞德歃血为盟
第八讲 赞德神话
第九讲 Sanza,赞德语言和思维的一个典型特征
译后记
出版后记
……
序言 西方的现代人类学诸学派萌芽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已长成丰满。
所谓“现代人类学”是相对于19世纪后半期的人类学古典学派而言的。古典人类学包含种种“大历史”,它先后以进化论和传播论为叙事框架,视野开阔,想象力丰富,但论述多嫌武断,时不时流露出傲慢的西方中心主义心态。 现代人类学是在反思古典人类学中成长起来的。 处在人类学的“现代时期”的学者,鄙视西方中心主义,注重探究非西方文化的内涵与延伸价值。他们质疑西方传教士、探险家、商人、旅行家的见闻和偏见,反思古典人类学获得见闻的知识和方法,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了“译释”不同文化和理解人文世界的新思路。
现代人类学并非铁板一块。在英国、法国和美国,现代人类学家分别提炼出功能、社会、文化等概念,围绕着这些概念,他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使欧美人类学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中国的人类学曾经与欧美的现代人类学并肩。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间接或直接地接受到英国功能学派的影响,凌纯生、杨堃等直接师从法国学派大师莫斯(Marcel Mauss),还有许多人类学家,浸染于德国-美国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之中。
因为这样,所以西方现代人类学诸学派,早已于60多年前为当时的中国学者所熟知。
不过,20世纪中国的学术充满着断裂。中国人类学家还来不及以自己的“肠胃”“充分”“消化”西方思想,学科便被“彻底革命”了。
文摘 上篇 六篇讲演稿
第一讲 社会人类学的研究领域
在这几个讲座中,我尽量对人类学作一些一般性的描述。我知道,即使读书很多的外行人对这一学科仍不甚清楚。这些词语似乎唤起了人们对类人猿和头盖骨或奇怪的原始仪式和古怪迷信的模糊联想。我认为我能够轻而易举地使你们相信,这些联想错位了。
我必须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对待这一学科——假设你们中的一些人对什么是社会人类学确实一无所知,而另一些人则把非社会人类学的东西当做社会人类学。有鉴于此,我将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广泛地讨论这门学科,希望那些对社会人类学略知一二的人不要见怪。
在讲座一中,我介绍一下这一学科的大致范围。讲座二和讲座三旨在追溯社会人类学的理论发展。在讲座四中,我主要讨论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方面,我们称之为田野工作。在讲座五中,我给出社会人类学现代研究的若干例子,以此说明理论和田野工作的发展过程。在最后一讲中,我会谈论社会人类学与实际问题的关系。
关于此学科的讲座,自始至终,我尽可能将我的描述限定在英国社会人类学的范围之内,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在表述中出现难题。因为如果我同时描述该学科在欧洲大陆国家和美国的发展状况的话,我就不得不削减材料,这样一来,我们虽然对社会人类学有了一个整体性的把握,但也会因此失去清晰度和连续性。这种“范围限制”若在其他知识领域使用,则必须慎之又慎,但对于社会人类学却无关紧要,因为社会人类学在英国很大程度上是独立发展的。话虽这么说,我仍要提到明显影响英国学者思想的国外社会人类学家,以及社会人类学的发展趋势。
即使已经作了范围上的限制,我仍然不易清晰而简洁地给你们描述出社会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和方法,这是因为社会人类学家之问经常缺乏共识。当然,在多数问题上他们的观点基本一致,但在某些问题上则存在分歧。这些观点就像在较小但又崭新的学科里经常出现的那样,变得倾向于与人的个性缠绕在一起。这可能是因为,与其他人相比,哲学家更易把他们所持的观点与自己的个性密切联系在一起。
如果坦诚承认的话,当需要表达个人偏爱的时候去表达并不会产生害处,但如果说模棱两可的话,害处可就大了。社会人类学专业词汇有限,因此不得不使用一些普通词语。众所周知,这样是不太准确的。一些词语,比如,社会、文化、习俗、宗教、约束、结构、功能、政治的、民主的,对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语境下,很少能表达相同的意思。在一般用法上,人类学家或许赋予一般词语以
……
后记 本书的翻译断断续续,前后历时6年,6年前我还是一名在校研究生,现在已经是一名高校教师了。
原书作者埃文思-普里查德学识渊博,博古通今,书中引用了除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法语、德语、荷兰语,使他的论证更为全面,也给翻译他的著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尽管本人力图在全面领会全书内容的基础上,力求译文准确、流畅,但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还会有不少的错误和疏漏,希望大家见谅。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他们无私的帮助,就没有译稿现在的样子。本书翻译过程中始终得到朱炳祥老师和梁永佳老师的鼓励与支持,他们分别为我提供了英文稿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翻译初稿完成之后,朱炳祥老师浏览了初稿,建议我进行修改,并在适当的时候出版。梁永佳老师一直关心翻译的进度,帮我寻找出版的机会,这次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认真校对译文,纠正了一些错误并努力使译文更为明晰。北京大学的高丙中老师也为本书的译稿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郭圣莉老师和杜妍冬老师在荷兰语和德语方面提供了帮助。还有本书的两位编辑马春华和黄燕华,她们认真校对译稿,细致人微,严谨的工作态度令我感动。此外,感谢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的全体同仁,他们的友善、热情与无私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工作环境,使我可以愉快地进行教学和科研。
再次感谢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为我提供帮助过的所有人。翻译中出现的错误和不当之处,由我本人负责。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