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抗战时期浙江省社会变迁研究 |
 |
|
 |
抗战时期浙江省社会变迁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40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208087571/9787208087576
·条形码:978720808757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广大读者
·丛书名: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
内容简介 《抗战时期浙江省社会变迁研究》内容简介:抗日战争是一场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浙江人民经历了全面抗战的整个过程。抗日战争对浙江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浙江的现代化进程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抗战时期浙江省社会变迁研究》在搜集和占有大量中外文档案资料、公私记载、报刊资料等第一手史料基础上,吸收学术界的相关成果,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抗战时期浙江省的社会的变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以填补浙江抗战史、社会史研究的一些重大空缺。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论述战前的浙江社会及战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社会意识发生的变迁。下编选择四个战时社会的典型侧面,即铁路运输、人口迁移、新闻传播、日汪清乡进行分析,阐述它们对战时浙江社会变迁所产生的影响。
作者简介 张根福,男,1964年11月生于浙江浦江,1995-1999年获复旦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03年评为教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主要致力于历史人口地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出版专著与合著4部;在《历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级项目多项;科研成果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浙江省政府二等奖、浙江省社联第三届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等多项。
岳钦韬,男,1984年11月生于浙江嘉兴,2007年获浙江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10届硕士研究生。主要学习与研究方向为抗战史、江浙沪铁路史,曾在《史林》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并有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全文转载。
编辑推荐 《抗战时期浙江省社会变迁研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序
绪论
一、学术前史
二、文学作品、口述史料的价值辨析
三、研究内容与结构
上编
第一章 抗战前的浙江社会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省政建设
第三节 政治斗争
第四节 社会经济
第五节 文教民风
第二章 战时浙江军事
第一节 重要战役
第二节 抗日游击战
第三节 空中及水上作战
第四节 战争对浙江的破坏概况
第三章 战时浙江政治
第一节 伪政权的建立及其政治统治
第二节 国共由对抗走向合作
第三节 战时浙江省政的革新
第四节 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
第四章 战时浙江经济
第一节 战时工商业的迁移
第二节 战时国统区的经济开发
第三节 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第四节 日伪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第五节 战时经济损失
第五章 战时浙江教育文化
第一节 战时各类学校的迁移
第二节 战时国统区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战时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日伪在沦陷区的奴化教育
第五节 金华丽水战时文化中心的形成
第六节 抗战文化的蓬勃发展
第六章 战时浙江社会生活与社会意识
第一节 战前的社会生活、社会心理及其战时转变
第二节 战时民众的生活实态
第三节 战时特定群体的生活与心理
第四节 战时特殊环境中的生活与心理
第五节 抗战意识及其行为
第六节 通敌意识及其行为
下编
第七章 铁路运输与浙江社会
第一节 战前浙江省铁路概况
第二节 浙江铁路对抗战的贡献
第三节 战时运输的限制与困难
第四节 沦陷区铁路与敌我争夺
第五节 战时铁路损失对浙江社会的影响
第八章 人口迁移与浙江社会
第一节 迁移人口的数量估测
第二节 迁移人口的地域分布
第三节 战时人口迁移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战时人口迁移对浙江社会的正负效应
第九章 新闻传播与浙江社会
第一节 战时新闻传播概貌
第二节 传播环境分析
第三节 战时新闻传受互动的路径与效果
第十章 清乡与浙江沦陷区社会
第一节 清乡前的沦陷区社会
第二节 日汪清乡的实施
第三节 清乡的破产
第四节 战后沦陷区社会的衰颓
结语
参考文献
浙江省战时行政区划示意图
后记
……
序言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是说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有人说文化是人类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载体、方式和方法,这是将文化作为人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我们说,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人类文化演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化都在其内部生成众多的元素、层次与类型,由此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来源于其内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国文化的历久弥新,取决于其变迁过程中各种元素、层次、类型在内容和结构上通过碰撞、解构、融合而产生的革故鼎新的强大动力。
中国土地广袤、疆域辽阔,不同区域间因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建构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这种大传统如同春风化雨,渗透于各种区域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支撑着、引领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区域文化人手,对一地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展开全面、系统、扎实、有序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藉此梳理和弘扬当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资源,繁荣和丰富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活动,规划和指导未来的文化发展蓝图,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力量;另一方面,这也是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发展中国文化、创新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今,区域文化研究日益受到各地重视,成为我国文化研究走向深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今天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其目的和意义也在于此。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抗战前的浙江社会
浙江位于华夏文化发祥地之一的长江下游地区,是中国最富庶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浙江拥有适宜的气候、肥沃的良田、丰富的水源、优越的人力资源和便捷的交通通讯等优良条件,对外开放及近代化进程均先于内地。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浙江成为近代中国最富发展成效、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区之一。
第一节 自然环境
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东经118-123。和北纬27 12-31 31之间。东濒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毗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②。全省陆域面积10180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
浙省的主要山脉呈西南一东北走向,自北而南分成三支。北支自浙赣交界的怀玉山,向东构成浙江的天目山山脉、千里岗山脉;中支自浙闽交界的仙霞岭,向东北延展成天台山、四明山和会稽山;南支由浙闽交界的洞宫山脉,向东北伸展称南雁荡山,过瓯江称北雁荡山、括苍山脉。
省内有七大水系,自北而南为苕溪、钱塘江、甬江、灵江、瓯江、飞云江和鳌江。除苕溪属太湖水系外,其余均独流人海。其中源于浙、皖、赣边界的钱塘江为浙江第一大河,干流长524公里,流域面积48 887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新安江、曹娥江、浦阳江、金华江、乌溪江、江山港等。瓯江为第二大河,源于洞宫山脉之西北麓,干流长388公里,流域面积为1.8万平方公里。除以上水系外,大运河贯穿杭嘉湖平原中部,构成杭嘉湖水网平原水系的骨干。
后记 本书稿是2006年“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项目《抗战时期浙江省社会变迁研究》的最终成果。书稿由张根福拟定提纲并撰写绪论、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八章;岳钦韬撰写第一章、第二章、第六章、第七章、第九章、第十章;结语由两人共同撰写,参考文献及地图由岳钦韬整理、绘制;全书由张根福修改定稿。
拙著的完成,得益于以下诸位师长、友人的谆谆教诲与热情帮助: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黄美真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钱杭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熊月之研究员、马学强研究员、马军研究员、程兆奇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慈鸿飞教授,美国洛亚那马里兰学院萧邦齐(R.Keith schoppa)教授,吴江市人大朱云云先生以及香港中文大学蒋宝麟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郭兆晖博士等。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即开始本课题的调研工作,陆续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及浙江省内各市县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相关档案,同时搜集了大批民国书刊、地方志及文史资料。省文化工程项目立项后又数度前往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社科院历史所资料室等处查阅相关史料,并在浙江、江西、江苏及西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采访了一批战争的亲历者。在此我们对上述个人和单位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拙著的出版还应当感谢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对“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项目的鼎力资助,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为书稿编审所耗费的大量劳动。
拙著的研究仅仅是一个开头,由于受能力、时间、资料方面的限制,许多问题分析还不够成熟,有待于以后继续努力与不懈开拓,笔者衷心期望各位专家能给予大力批评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