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东历史与现状十八讲 |
 |
|
 |
中东历史与现状十八讲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23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224086452/9787224086454
·条形码:978722408645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西部人文讲座丛书
内容简介 中东上古史宗教、上古的文明交往、中古伊斯兰政教关系、近代的民族主义运动、现代犹太复国主义、阿富汗问题、巴勒斯坦问题、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伊拉克问题、产油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东现代化的特点以及中古阿拉伯帝国与中国的关系。中东历史的一大特点是它的断裂性,突出反映在宗教方面。
《中东历史与现状十八讲》是《西部人文讲座丛书》系列之一的《中东历史与现状十八讲》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中东的地理与古代历史的演变、中东现代化的特点、“伊斯兰秩序”与“华夷秩序”等内容。 《中东历史与现状十八讲》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前言
第一讲 中东的地理与古代历史的演变
一、中东的自然地理
二、上古中东:多元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远古至7世纪初)
三、中古中东: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伊斯兰文明圈的形成发展(7世纪初-1566)
第二讲 中东近现代和当代历史的演变
一、近代中东:伊斯兰世界的衰落和对西方挑战的应战(1566-1905)
二、现代中东:帝国主义的统治和民族国家的兴起(1905-1945)
三、当代中东:民族国家体系的完成与现代化的进行(1945年至今)
第三讲 上古中东宗教发展的特点
一、逐渐形成体现在三大一神教中的、以天堂地狱说和复活说为特征的终极关怀体系,表现出一定的“集体救赎”观念
二、宗教的社会职能从早期的多功能的不分化状态向后期广泛地指导、规范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内部自治的紧密型宗教社团发展,形成高度的政教合一国家
三、神灵体系从原始的万物有灵出发,经多神教、二元神教的过渡向一神教发展
四、在社会观上,从早期的民众宗教,经过精英主义和等级主义的过渡向作为世界宗教的必然特征的普世主义和平等主义发展
第四讲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一、语言文字
二、文学
三、科学与占星术
四、史学
五、宗教
六、建筑艺术
第五讲 中古伊斯兰政教关系的演变
一、穆罕默德与四大哈里发时期
二、倭马亚王朝时期
三、阿拔斯王朝时期
四、白益王朝和塞尔柱帝国时期
五、蒙古统治时期
六、奥斯曼帝国时期
第六讲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一、伊斯兰力量领导的民族运动
二、从伊斯兰向世俗主义过渡的民族运动
三、世俗主义主导的民族运动
四、小结
第七讲 20世纪以来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特点及其演变
一、阿拉伯民族主义在起源上属于文化民族主义的类型
二、“阿拉伯民族”的概念经历了一个逐渐扩大的发展过程
三、阿拉伯民族主义主要和共同的目标是争取民族自决,而在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政策方面存在重大分歧,并表现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四、阿拉伯民族主义与国家民族主义、地区民族主义和教派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五、阿拉伯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和泛伊斯兰主义的复杂关系
六、战后阿拉伯民族主义在目标上的多元化与经济合作的迟缓
第八讲 阿以冲突的起源和早期演变
一、巴勒斯坦的历史变迁与犹太人
二、犹太复国主义与英国的委任统治
三、四次中东战争和巴解组织的兴起
第九讲 艰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一、巴勒斯坦问题的内涵
二、中东和平进程的第一阶段
三、中东和平进程的第二阶段
四、中东和平进程的第三阶段
第十讲 劳工犹太复国主义的特征
一、思想起源上受到俄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影响
二、推崇社会主义、平等主义、集体主义和劳动至上的思想,强调建立一个理想社会
三、反对完全依赖大国的恩赐,而以犹太移民作为建立犹太国家的主要手段
四、对英国委任统治当局采取了合法与非法斗争相结合,既坚持原则又策略灵活的方针
五、以多党制议会民主和国家主义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方向
六、主张世俗主义
七、对阿拉伯人从早期的和平共处转向后期的实力政策
第十一讲 阿富汗问题的历史根源
一、阿富汗传统中立的形成及其危机
二、战后阿富汗社会经济矛盾的加深与政治危机
三、苏联入侵与阿富汗政治结构的解体
四、冷战结束后的阿富汗及其未来前景
第十二讲 伊朗的白色革命和伊斯兰革命
一、战后石油开发推动的经济现代化
二、“白色革命”的缘起、内容和后果
三、伊斯兰革命的爆发与君主制的崩溃
第十三讲 伊拉克问题的起源
一、伊拉克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二、伊拉克古代和近现代史概述
三、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统治
四、萨达姆的对外政策与海湾战争
五、海湾战争和战后的制裁
第十四讲 伊拉克战争及战后的伊拉克重建
一、伊拉克战争及其后果
二、伊拉克重建的第一阶段(2003.5—2004.6)
三、伊拉克重建的第二阶段(2004.6—2006.1)
四、伊拉克重建的第三阶段(2006.1至今)
第十五讲 中东石油经济的崛起及产油国经济的发展
一、产油国的崛起与石油收入的独特性
二、产油国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第十六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产油国的社会变迁
一、游牧民人数的下降和变迁
二、定居农村的社会变迁
三、城市的社会结构与大资产阶级
四、城市小资产阶级
五、奴隶、产业工人和城市贫民
六、官僚资产阶级与宗教人士
七、外籍人员
八、民族与教派问题
九、两极分化问题
第十七讲 中东现代化的特点
一、中东是第三世界现代化最先开始的地区之一
二、中东国家在民族建构上面临着重重困难
三、以两世兼重为特点的伊斯兰教对中东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君主制在中东大范围和长时间的延续
五、频繁的战争对现代化的严重破坏
六、石油对中东经济社会的深刻影响
七、中东现代化的发展成效中等
第十八讲 “伊斯兰秩序”与“华夷秩序”
一、阿拔斯王朝与唐王朝的一些结构特点
二、阿拔斯帝国与唐朝的关系
三、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西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人文传统积淀深厚。在西部高校中活跃着一批优秀的人文学者。早在2000年,陕西省政府就列出专项,以“西部人文学术”丛书的名义,将西部人文学者的研究成果资助出版。到2007年,“西部人文学术”丛书共出版三辑30种,其中不少在学术界赢得较好反响。目前“西部人文学术’’丛书还在继续编辑出版之中。
为进一步繁荣人文科学研究事业,推进西部人文科学领域研究成果的普及,增进社会各界对西部高校人文学科前沿进展的了解,促进西部高等院校人文学科的课程与教材建设,我们拟在“西部人文学术”丛书之外,另外编辑“西部人文讲座”丛书,将西部人文学者在学校讲坛上的比较有特色的讲座加以推出。
与“西部人文学术”丛书一样,“西部人文讲座”丛书将主要依托西部文史哲领域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有一定学术积累的中青年骨干为作者队伍,以西部人文学者有研究的学科领域或方向为主要选题。但与“西部人文学术”丛书重在推出西部中青年人文学者的科学研究成果有所不同,“西部人文讲座”丛书侧重推出他们立足于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讲座。丛书选题既要考虑所介绍学科领域或方向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同时又要重视撰写者在教学上取得的成绩;既要保证在整体形式与内容上的学术含量,又要做到语言文字简洁流畅,明白易懂,体现严谨求实的学风,同时配置一些与丛书内容相辅相成、有一定艺术性的插图。我们期望,通过这套丛书,读者朋友能基本了解西部人文学者所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的主要内涵、前沿进展,了解西部人文学科的特色及水平。
“西部人文讲座”丛书将分批出版。首批推出的讲座涉及中国思想史、周秦汉唐历史、中华古都文化、西北民族历史、西部考古、中国文物学、文化遗产保护、中国哲学、中国宗教文化、中东地区历史与现状等方面。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中青年学者为这套丛书写稿,也希望学术界和教育界提出批评和建议,使丛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文摘 第一讲 中东的地理与古代历史的演变
一、中东的目然地理
中东包括西亚北非l8国,即埃及、巴勒斯坦、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也门、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阿曼、科威特、约旦、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和塞浦路斯。另外,《新英国百科全书》1974年版指出“古代近东”在近代西方史学中包括东南欧(即包含希腊)和苏丹。
中东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三洲五海之地”之称。该地区是亚欧非三大洲的接合部,周围环绕有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东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中东地区因此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的联系纽带和十字路口。
中东地区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境内包括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等。同时沿海分布有平原,但平原面积狭小,而沙漠面积广大,其中的绿洲适宜人类居住。本地区河流稀少,不利航运,但广大的沙漠则为使用骆驼的商队贸易提供了通途。有一些专有名词描述中东的不同区域:“新月地带”(又作“新月型沃地”等)包括今伊拉克东北部、土耳其东南边缘、叙利亚北部与西部、黎巴嫩、巴勒斯坦以及约旦西部,此地带因水源丰富而较为肥沃;“列万特”(Levant)指地中海东岸地区,尤其是叙利亚和黎巴嫩;“马什里克”(Mashriq,阿拉伯语“东方”)指埃及、苏丹及其以东的阿拉伯国家。
中东气候炎热,常年干燥少雨,降水集中在冬季,水资源匮乏,但少数地区仍有充足的水源。从气候上看,中东可分为以下类型区:(1)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区,包括阿拉伯半岛大部、埃及南部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气温冬暖夏热,年温差不大,降水稀少。(2)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区,包括伊朗高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冬季温和,夏季炎热,降水稀少。(3)地中海式气候区,包括小亚南部和埃及沿海、地中海东岸地区,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年降水较多。(4)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包括安纳托利亚高原和亚美尼亚高原,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中东的耕地资源也较为稀少,阿拉伯半岛耕地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在1%以下,其他多数国家在2%~6%之间,较高的国家有:以色列l2.2%,叙利亚21.0%,黎巴嫩23.1%,土耳其26.6%,塞浦路斯27.6%。
中东多数国家的矿产资源较为单一,如海湾国家以丰富的油气资源举世闻名。
……
后记 《中东历史与现状十八讲》对中东几千年来的历史做了一个白描,某种程度上也是自己从事中东研究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总结。其中有一些章节是原来发表的论文,收入后做了修改;还有一些是根据讲座体例的要求专门撰写的。
从内容上看,本讲座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包括中东上古史宗教、上古的文明交往、中古伊斯兰政教关系、近代的民族主义运动、现代犹太复国主义、阿富汗问题、巴勒斯坦问题、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伊拉克问题、产油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东现代化的特点以及中古阿拉伯帝国与中国的关系。由于中东历史内容丰富,因此本讲座主要选取了一些重要专题,而重点是照顾当代的一些热点问题,同时在讲座开头有两讲对整个中东的地理和古代、近现代史做了一个综述,做到点面结合。与此相关,讲座也尽量兼顾学术性,做到普及与学术相结合。
中东历史的一大特点是它的断裂性,突出反映在宗教方面。因此,一般读者对中东的印象,往往把伊斯兰教时期与上古时期分开,认为二者决然不同。从学科上,它们也被划分为两个独立的领域,即伊斯兰中东与上古文明,它们在研究中所使用的语言也是不同的:前者为阿拉伯语、土耳其语、波斯语、普什图语等,后者为埃及的象形文字、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赫梯语、希伯来语、阿拉米语等。然而,上古文明对伊斯兰中东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本讲座包括了作者在这方面的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从中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