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

2010-10-01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 去商家看看
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 去商家看看

 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7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301151446/9787301151440
·条形码:978730115144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以丰富的史料和翔实的考辨,以唐陵布局为切入点对唐陵制度进行探索,并成功地将唐陵布局的空间跟帝国的统治秩序相联系。认为其核心精神是“斟酌汉魏,以为规矩”;唐陵布局及其变化蕴含着帝国的政治及礼制;而汉魏至赵宋帝陵制度延续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则体现着共同的政治伦理,是传统社会共同的历史文化精神影响的产物。《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别开生面地以政治史、制度史背景,在动态的过程中展开考古学研究,从而大大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编辑推荐 《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致谢
绪论
一 天子凶礼与唐陵制度
二 唐陵研究的空间
壹 四个陵区
一 唐陵的分类
二 陵区的成因
贰 关中唐陵陵地秩序
一 宗庙礼与陵地秩序
二 关中唐陵陵址的选定
三 吕才与《阴阳书》
四 陵地秩序的讨论
五 余论
附一 西汉帝陵陵地秩序
附二 巩县宋陵陵地秩序
叁 结构与名称
一 释陵
二 神道/御道
三 陵园
(一)司马院
(二)寝宫
(三)蠕垣
(四)下宫与陵署
四 地下部分
(一)埏道
(二)墓门
(三)墓室
(四)梓宫
五 小结
肆 陵园布局的分类及演变
一 陵园的分类及演变
二 “乾陵式”布局的形成——以乾陵为中心
三 小结
伍 昭陵六骏与十四国君长像
一 修筑的时间
二 君长像和六骏的意蕴
三 君长像和昭陵六骏的来源
陆 唐陵陪葬墓地布局
一 陪陵制度的颁定
二 昭陵陪葬墓地布局
(一)调查与研究
(二)昭陵陪葬墓地布局分析
三 桥陵陪葬墓地布局
(一)桥陵陪葬墓名位考辨
(二)桥陵陪葬墓地布局分析
四 唐陵设计思想
五 唐陵陪葬制度渊源
六 小结
附三 陵墓与政治——以永固陵与北朝帝陵为例
一 平城北部方山一带形胜
二 选址方山
三 胡汉杂糅的永固陵
四 永固陵对北朝陵墓的影响
后论
参考文献
索引
……
序言 为书作序者,通常与作者有师友之情,序的内容多为赞美、介绍、评价之语。但书的价值终究要靠多数读者来品评。我想提醒的只是:如果一个人肯在古代帝陵研究领域中花十几年之功将前人成果、历史文献、碑刻墓志、地面遗迹、地下发掘以及那些晦涩难懂的昭穆制度、地理堪舆反复斟酌、不断探索,最后形成独自的看法,其成果至少值得关注。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感想了。在历史、考古学领域,帝陵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为在古代所有丧葬活动中,虽然帝陵在各代都是数量少、特殊的一种,却是各个朝代礼仪制度的典范,也是贵族官吏乃至平民墓葬各应遵循的最高标尺,与其他墓葬一起反映出社会的等级秩序。帝陵的排列、陵园布置、建筑石刻的样式,以及背后的丧葬观念、习俗、礼仪、制度,甚至带有个性化的奢华与节俭,都直接影响着一个时代各类墓葬的基本面貌和演变。
不过,“玄宫今一闭,终古柏苍苍”。弄懂那些早已与如今失去联系的观念和做法实在很难,不光文献模糊矛盾,没有经过后人的加工,地面遗迹遗物也残缺不全,拼接复原十分繁杂,解释原因更要谨慎。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布罗代尔说“在土地的表面,到处都显示出一种物质生活,这种生活是由陈规、传统和很久以来的各种成功所组成的”,“从蒙巴纳斯塔楼和巴黎圣母院的高处鸟瞰巴黎,并不是为了发现地平线,而是为了展望城市的全貌。实际上,观察的每一个局部、对真实的每一种探索都具有整体性”。我们无法看清遥远的历史的每一条纹路,考古试图做出各种漂亮的拼图,有时既不能证实也不能否定,但精彩的假说,无论是对是错,都是智慧的产物。
文摘 贰关中唐陵陵地秩序
一宗庙礼与陵地秩序
昭穆制度因其代表宗法精神和礼教秩序而成为儒家经典的核心。
《周礼正义》卷四一《春官》冢人说:
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凡死于兵者,不入兆域。凡有功者居前,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
[贾公彦注:公,君也。图,谓画其地形及丘垄所处而藏之。]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所谓昭穆制度,系指古人祖先墓葬的次序、神位(牌位)在宗庙中的班次和祭祀中族人位置的排列均须分为“父昭子穆,,两列,父子异辈异行,祖孙异辈同行。“祖考不尊则昭穆失序,昭穆失序则五经无用。”昭穆制度的问题关系到以儒家体系为统治秩序的政权正统性、合法性的建设。故历代围绕着庙制及其昭穆次序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而且对这些争论意见的正误得失,迄无定论。昭穆次序的讨论与改革并不仅仅是礼制的改革,其背后是深刻的政治行为。实际上,这是王朝的新任统治者建立宗统乃至政权新法统合理性的重要举措。宗庙礼中的昭穆次序随着王朝的政治形势会发生不同的变更,其背后的原因便是当权者出于统治之需,即尊本祖而重正统。陵地秩序是礼制物化的一个集中体现。它展现的不只是帝陵的排列原则,也是王朝伦理以及王朝礼制阶段性变化的反映,更是王朝无上权力更迭和皇权建设的具体而微的体现。《周礼》等儒家经典关于昭穆制度的记载,使得我们认识帝陵陵地秩序总是喜欢将二者联系起来考虑。这一思路显得水到渠成,有趣的是现在看来在多数情况下无疑也是正确的。但是,在具体分析这一问题的时候,应该仔细加以甄辨。因为昭穆礼、宗庙礼和陵地秩序这三者是相互关联,但是又有着精微的不同。这个差异很容易被忽视,从而使我们陷入一种自相矛盾的困惑之中。
遗撼的是,这个问题到今天仍然充斥着混杂不清的认识。现在看来,这里面至少有如下四个观念需要澄清。
第一点:上述所谓“父昭子穆”两列,父子异辈异行,祖孙异辈同行只是一个理想状态,在具体案例中未必尽然,特别是在王朝王位的更迭中常常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便是,兄弟相继为君,其昭穆次序为何?兄弟相继为君昭穆异同的争论,肇始于春秋时期,是一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反复再三的问题。其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兄弟相继为君,其昭穆次序异位抑或同位的问题。
第二点:宗庙中神位的班次和祭祀中的排列与陵地帝陵的次序共同的只是昭穆的次序,至于相邻的昭穆组合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