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

2010-09-23 
市场价:¥38.00卓越价:¥28.50为您节省:9.50元 (75折) VIP 价:¥27.64 SVIP价:¥27.07 全场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 去商家看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 去商家看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

  • 市场价:¥38.00
  • 卓越价:¥28.50为您节省:9.50元 (75折)
  • VIP 价:¥27.64 SVIP价:¥27.07
  •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1人 评论打分
  • 5 颗星:
  • (0)
  • 4 颗星:
  • (0)
  • 3 颗星:
  • (1)
  • 2 颗星:
  • (0)
  • 1 颗星:
  • (0)看全部1篇评论  (1篇用户评论 | 写评论)
    商品促销和特殊优惠每购买由卓越亚马逊提供的1件图书产品合格购物商品,另外购买Office 2007 中文家庭和学生版可享受¥20.00 元的优惠。查看详细条款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已经有了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489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8月
    ·ISBN:7208057974
    ·条形码:978720805797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内容简介:抗日战争离我们而去已整整60年了,但是它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并没有旷如隔世的感觉。这一方面固然在于这场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对中国复兴和社会进步之影响,至远,至深;同时也由于时至今日,关于这场战争的历史认识问题仍然是中日关系的重要问题。历史问题在国家关系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有如此紧密的关系,在国际关系史上的确是不多见的。
    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我曾写过一本《抗日战争史》。当时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初期,人们用全新的观念审视这一段历史。学术界突破了僵化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禁区,正确解说国共关系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全面评价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及其在全国抗战中的地位、作用,从而构建了全民族反侵略战争研究的基本框架。其后20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富的成果。中央和军队有关部门编写和出版了大量档案、史料和重要领导人的年谱、传记,为抗日战争史研究提供了指导性的依据。学术界对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持久战理论与游击战争战略方针,中外关系,日本侵华政策和战争罪行,国民政府的抗战政策,根据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当今,中国的抗日战争史研究,无论从主观或客观方面说,都是不能与20年以前相提并论的。
    在这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即将出版之际,我想对其中若干问题做些说明。
    作者简介 何理,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央军委史料丛书编委会审查小组副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少将。
    编辑推荐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言
    第一编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与中国抗日救亡
    一、日本大陆政策及其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1.日本大陆政策的历史渊源
    2.明治大陆政策与第一次中日战争
    3.东方会议与昭和大陆政策
    4.“田中奏折”出笼风波及其以后
    二、九·一八事变与中国局部抗战
    1.日本侵占东北及其殖民政策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一·二八事变与十九路军上海抗战
    4.长城抗战和华北事变
    三、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局演变
    1.民主抗日运动的蓬勃发展
    2;国民党内部分化与反蒋抗日势力的兴起
    3.西安事变和国内和平之初定
    四、国际形势与外交政策
    1.单边独走的日本外交与远东国际关系
    2.欧美对日政策的变化
    3.国民政府的外交
    五、国共合作局面的初步形成
    1.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转变
    2.国共两党关于合作抗日的谈判
    3.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
    六、日本法西斯体制及全面侵华战争的准备
    1.日本法西斯国家体制的确立
    2.1935年以来中日关系的“调整”及其失败
    3.全面侵华战争的准备与发动

    第二编 举圆抗战与全国抗战局面的确立
    一、全国抗战局面的确立
    1.卢沟桥事变与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成立
    3.抗战战略方针及基本战略格局的形成
    二、抗战初期战略防御作战
    1.华北战场
    2.东南战场
    3.徐州战役和武汉战役
    4.抗战战略防御作战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三、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方针与持久战理论
    1.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2.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战略原则
    3.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
    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民众抗日斗争
    2.八路军在华北的战略展开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3.发展华北平原游击战争
    4.华中抗日游击战争与新四军的战略展开

    第三编 战略相持和两个战场的战略关系
    一、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的中国战局
    1.《抗战建国纲领》的制定与国民参政会的召开
    2.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对发展全面抗战的部署
    3.武汉失守前后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
    4.国民党内的“和平”倾向及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5.两个战场的形成和持久抗战战略格局的奠定
    二、远东国际关系与中国的外交方略
    1.西方各国对日本的二重外交
    2.欧战爆发后的国际关系变化
    3.日汪条约与日蒋秘密媾和谈判
    4.国民政府的抗战外交与争取外援
    5.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主张
    三、正面战场的战略方针及主要战役
    1.国民政府的战略方针及战区调整
    2.正面战场主要战役
    四、敌后战场的扩大和人民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1.陕甘宁边区的巩固和建设
    2: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3.交通破袭战与八路军“百团大战”
    4.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5.华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6.东北抗日联军游击战争的坚持
    五、国共关系中的磨擦与调整
    1.国民党限共政策及各地反共磨擦
    2.中国共产党的反磨擦斗争
    3.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与实现华北分区抗战
    4.皖南事变和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
    5.1941年以后的国共关系
    六、日本南进战略和1941年的中国战场
    1.日本的外交困境及苏美对日绥靖政策的破产
    2.日本的战略调整和对华长期作战方针
    3.1941年的中国正面战场

    第四编 中国参加同盟作战与敌后军民的艰苦奋斗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与中国参加同盟国家作战
    1.日美开战后的国际战略格局
    2.中国战区的建立及其作战方针
    3.中国军队对盟军的战略配合及其主要战役
    二、日本对华新政策及其战略困境加剧
    1.盟军转入战略反攻和日本对华政策、战略的再失败
    2.日本对华战略的改变
    三、中国大国地位与同盟外交
    1.关于废除美、英对华不平等条约
    2.谋求大国地位的中国外交
    四、敌后军民的艰苦奋斗和人民游击战争的深入
    1.抗日根据地严重困难和中共坚持敌后持久抗战的方针
    2.八路军和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
    3.新四军和华中抗日军民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
    4.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坚持和发展
    5.人民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五、1943年以后的正面战场
    1.日军对正面战场的牵制性进攻
    2.豫湘桂战役

    第五编 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复兴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
    1.关于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问题
    2.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及社会改革
    1.建立三三刺抗日民主政权
    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加强根据地经济建设
    3.精兵简政,加强人民武装建设
    ……
    第六编 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七编 善后战争:审判战犯与签订和约
    后记
    参考书目
    ……
    序言 抗日战争离我们而去已整整60年了,但是它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并没有旷如隔世的感觉。这一方面固然在于这场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对中国复兴和社会进步之影响,至远,至深;同时也由于时至今日,关于这场战争的历史认识问题仍然是中日关系的重要问题。历史问题在国家关系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有如此紧密的关系,在国际关系史上的确是不多见的。
    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我曾写过一本《抗日战争史》。当时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初期,人们用全新的观念审视这一段历史。学术界突破了僵化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禁区,正确解说国共关系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全面评价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及其在全国抗战中的地位、作用,从而构建了全民族反侵略战争研究的基本框架。其后20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富的成果。中央和军队有关部门编写和出版了大量档案、史料和重要领导人的年谱、传记,为抗日战争史研究提供了指导性的依据。学术界对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持久战理论与游击战争战略方针,中外关系,日本侵华政策和战争罪行,国民政府的抗战政策,根据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当今,中国的抗日战争史研究,无论从主观或客观方面说,都是不能与20年以前相提并论的。
    在这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即将出版之际,我想对其中若干问题做些说明。
    首先是书名问题。抗日战争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它的人民战争性质。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初期就以“时代的不同”为主题,反复论证了中国抗战的进步性、正义性和人民性。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17年的经验。
    文摘 插图:


    2.明治大陆政策与第一次中日战争
    明治维新后,日本由于向海洋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就积极图谋向大陆扩张,侵略中国、朝鲜,企图称霸亚洲,做世界强国。这时日本对东西方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政策,其基本外交方针是“失之东隅,取之桑榆”,在西方列强那里失去的利益,要在东方邻国那里夺回来。1855年,明治维新的先驱吉田松阴在给他的兄弟的信中说:“我与美俄的媾和,既成定局(与沙俄、美国的亲善已成),不可由我方断然背约,以失信于夷狄,但必须严定章程(严守条约)敦厚仁义,乘机养蓄国力,割取易取的朝鲜、‘满洲’、中国,在交易上失之于俄美的,应以朝鲜和‘满洲’的土地求得补偿。”①
    吉田松阴的这种主张对日本明治政府的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影响,并在实际上成了日本对外政策的主轴。明治维新时代重要当权者木户孝允、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人大都出自其门下或受其影响,他们在日本的对外关系中具体实现了这种主张。
    明治初期,日本对西方的外交主旨是废除西方列强与日本的不平等条约,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但是对西方列强日本政府始终采取了屈辱、让步和无可奈何的政策。明治政府成立伊始,即公告各国,在承认幕府与各国所订立的不平等条约的同时,犹抱琵琶半遮面地表达了日本政府修改条约的愿望。在其后的修改条约谈判中,日本政府忍受了列强种种刁难和阻挠,到20世纪初期才完成了这一任务。
    但是日本对朝鲜’、中国等亚洲国家却是另一番景象。中国是明治政府在亚洲首要的外交对手和对外扩张的对象,台湾地区和朝鲜首当其冲。1871年日本政府派遣使臣来华,明日“修好”谈判,实则企图仿照西方列强攫取同等特权,被中国拒绝。同年9月,双方签订了《中日修好条约》,基本上是一个对等的双边条约。但是,日本签约的目的并不在于“修好”,而是在其羽翼未丰时对中国的某种试探,其真实的意图是霸占其周边的琉球、台湾、朝鲜。1872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处理台湾番地要略》,提出了明确的武力侵台计划。
    后记 这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是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组织编写的学术著作之一。这本书的问世应当说是学会各位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王新华馆长、唐晓辉主任、张耀霞研究员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并提供部分图片。李树泉先生、冯明女士帮我做了大量文案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领导和陆宗寅主任、陈敬山及孙瑜、萧春茂编辑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倾注了不少心血。在此,谨对以上以及所有关心和支持,包括提出批评和指正的同志表不感谢。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