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人的自我:心理学的分析 |
 |
|
 |
中国人的自我:心理学的分析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页码:48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562447691/9787562447696
·条形码:978756244769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博雅华人本土心理学丛书
内容简介 《中国人的自我:心理学的分析》内容为:在两岸三地的当代华人社会中,人文学者率先开始讨论自我的课题,但社会科学对自我的研究则起步较晚,心理学对自我的探讨更是走过了从移植西方理论到开创本土化研究的曲折过程。不同于西方文化,华人的价值体系并不强调个人去控制环境、表现自我,或实践潜能,而强调人境融合、自我克制及顾全大局,因此,“自我”的研究必须回归到文化的脉络之中,始能发掘对理解华人的自我有意义、有启示的研究旨趣。《中国人的自我:心理学的分析》为解析华人自我的第一本心理学文集,所收录的十一篇论文中,三篇从事华人自我的回顾性与概念性分析,四篇厘清华人自我的类别与成分,四篇探讨华人对其自我的综合与分项评价。由此观之,《中国人的自我:心理学的分析》的论说内容涵盖了华人自我心理学的主要范围,提供了有关华人自我的多方面知识。我们希望它能有效呈现过去十七年来有关自我的本土化研究成果,以使读者适当了解本土化的华人自我研究所探讨的课题、所采用的方法、所获得的结果以及所创发的概念与理论。我们也希望对华人自我有研究兴趣的读者,能参考我们以往的经验,在自己的研究中从事更好的实证分析,发展更好的理论系统。
作者简介 杨国枢,美国伊利诺大学心理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并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现任中原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心理学系讲座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人的性格、社会行为及其变迁,主要研究课题如心理传统性、心理现代性、家族主义、孝道心理、基本性格向度、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及社会取向自我。采取本土化研究策略,一并在台湾、香港、内地及国际倡导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编著有专书二十余种。
陆洛,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曾任牛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高雄医学大学行为科学研究所副教授、辅仁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特聘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工商管理学系/商学研究所教授。曾获“圈科会”杰出研究奖。研究兴趣主要围绕着压力、主观幸福感、“文化”、“自我”及职场健康相关的议题展开。策划编著有专书十余种。
编辑推荐 《中国人的自我:心理学的分析》为博雅华人本土心理学丛书之一。
目录 绪论 从自我心理学的研究中找回自我
第一篇 华人自我研究的反思与理论建构
第一章 回顾港台“自我”研究:反省与展望杨中芳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自我”作为“知觉对象”的研究
第三节 “自我”作为一个“行动主宰者”
第四节 对“自我”研究的反省
第五节 结语
第二章 试论中国人的“自己”:理论与研究方向杨中芳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对“自己”的构想
第三节 社会教化
第四节 中国人“自己”的特色
第五节 中国人“自己”研究应该努力的重点及方向
第六节 结语
第三章 华人自我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的观点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华人自我四元论的建构
第三节 实证研究结果与理论检验
第四节 综合讨论
第二篇 华人自我的多元展现与统合人我关系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现身
第四章 人我关系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现身陆洛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第五节 暂时的结语:“折衷自我”的现身
第五章 当代华人的传统与现代双文化自我:其现身、组成与变迁
第一节 传统华人自我的概念内涵
第二节 西方自我的概念内涵
第三节 华人双文化自我的现身
第四节 华人双文化自我的组成成分
第五节 华人双文化自我的变迁
第六节 有关华人双文化自我的实证证据
第七节 关于双文化自我后续研究的建议
第六章 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的自我实现观:概念分析与实证初探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何谓自我实现——观念分析
第三节 台湾大学生的自我实现观——实证初探
第四节 暂时的结语:自我实现的多元可能
第五节 回首来时路:理论与方法的反思
第七章 社会取向自我实现者与个人取向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概念分析与实证衡鉴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三篇 华人的自我评价与自尊
第八章 华人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肯定历程
第一节 自我肯定历程
第二节 相依我与自我肯定历程
第三节 华人的自我肯定历程
第四节 实验一
第五节 实验二
第六节 综合讨论
第九章 华人的内隐自尊
第一节 正向自尊的需求
第二节 内隐自尊的兴起
第三节 实验一
第四节 实验二
第五节 综合讨论与建议
第十章 华人多元自尊的概念分析与量表建构:本土化观点
第一节 个人主义自尊与集体主义自尊
第二节 华人自尊的概念分析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第五节 综合讨论
第十一章 华人特质自尊与状态自尊的关系: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的观点
第一节 自尊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第四节 综合讨论与检讨
结语未来华人自我研究的瞻望
附录
附录一华人多元自尊量表之做法说明
附录二多向度自我满意度评量表
附录三同侪提名排名问卷
附录四负面情绪评量表
附录五华人整体特质自尊量表
附录六华人多元特质自尊量表
附录七华人状态自尊之模拟故事问卷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
序言 在集体主义的传统中国社会中,人民在生活中既不重视自我,在学术上也殊少探讨自我。在个人主义的新潮下,民风渐开,学风丕变,学者方对自我之课题论述渐多。早期的有关著作皆是由人文学者所撰写,主要从思想史的观点,分析先秦、两汉、魏晋及当代之自我观念的演变。中国远古的氏族部落之涉及自我的论述,所强调的是自然观点的个体;西周与春秋时期所强调的是宗族社会观点的个体;春秋末期、战国时期及汉朝初年所强调的是“个人化”的个体;两汉时期所强调的是国家社会观点的个体;汉晋之际所探讨的则是国家社会观点之个体的自我价值危机与自我觉醒假象(马小虎,2004)。及至当代,两岸三地之人文学者(如文学者、历史学者、哲学者及艺术学者)的著作,涉及自我的论述日益增加,其中尤以新儒家的学者如钱穆(1955,2004重印)的《人生十论》、唐君毅(1944)的《人生之体验》着墨最多。新儒家之论自我有一极大转折,那就是从国家、社会及宗族的观点,变换为人生的观点。落实于人生来谈自我,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当然是一种更符合人本主义(humanism)原则的安顿。
在两岸三地的当代华人社会中,人文学者自1955年开始讨论自我的课题,但社会科学(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及管理学)对自我的研究则起步较晚。就心理学而言,有关华人自我的分析始于黄瑞焕(1973)与杨国枢(1974),足足晚了将近20年。探讨华人自我,人文学者主要是采用历史回溯与概念分析的方法,社会科学者则是偏重实证分析(empirical analysis)的程序。
文摘 插图:

第四节暂时的结语:自我实现的多元可能
本文从“应然”的概念层次开始分析东西方文化建构的“自我实现”观,并梳理出西方文化中以发展“独立自足的自我”为基础的“个人取向自我实现”的原型概念,亦梳理出华人社会中融合了儒、道、佛三大传统,又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发展出以“互依包容的自我”为基础的“社会取向自我实现”的原型概念。接着,研究者以质化研究(焦点团体与短文撰写)所搜集的实证资料进行“实然”的实证层次的分析,意图发现现代华人,尤其是台湾大学生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中,自我实现构念的内涵及表征究竟为何,是否依然能呼应文化层次上的原型概念。
以实证资料来看,现代华人自我实现本质内涵的三大范畴包容了个人取向及社会取向的自我实现构念,“完全做自己”较接近前者,“以成就回馈家庭”与“自我安适,兼善天下”则明显属后者。不过细究支撑这三大范畴的叙说脉络,我们马上会发现台湾学生对自我实现的建构及体认,与东、西方文化的理想原型都有相当的歧异,显见“应然”与“实然”是无法完全对应,相互支持的。以“完全做自己”而言,华人在坚持自我需要满足时,总是同时考虑他人需要与社会责任,似乎“他人”总在“自我”现身的同时出现,如影随形,时刻提醒着我们华人自我最核心的互依性。华人的“做自己”很难没有他人的认同与支持,而为了这份认同、支持所带来的归属感,华人会使用各种策略,有直接、有迂回、有外求、有自修,力图让“做自己”不致沦为“毁了自己”。这与西方个人取向自我实现的理想所倡导的“抗拒社会影响,只要忠于真我”实在有些本质的差异,但却又是一项华人“实用主义涵化”的典范。在此,“完全做自己”的“完全”更像是一种期盼,而非真要身体力行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