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
 |
|
 |
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54 页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
·ISBN:7560245935
·条形码:978756024593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人,作为培养新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如何适应、参与甚而引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的教学和课程改革显得更加重要。在教师教育的教学改革中,教材改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着手编写一套适应培养中学新师资的教材,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学历史课程与课程标准
第一节 认识中学历史课程
第二节 熟悉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第三节 明确中学历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第四节 中学历史新教材的分析与使用
第二章 中学历史学习心理与学习策略
第一节 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理特点
第二节 中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
第三节 中学生历史学习的新策略
第三章 中学历史教学过程、方法与模式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过程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学模式
第四章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
第一节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策略
第三节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案例
第五章 中学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
第一节 课堂教学技能概述
第二节 组织教学和导人技能
第三节 讲解和演示技能
第四节 板书和绘图技能
第五节 强化和结束技能
第六节 课后反思的技能
第六章 中学历史教师的其他专业技能
第一节 说课与评课技能
第二节 指导学生开展历史活动课程的技能
第三节 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技能
第七章 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 历史课程资源概述
第二节 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节 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八章 中学历史教学评价
第一节 新课程与教学评价观
第二节 中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
第三节 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评价
第九章 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 中学历史教师的基本素养
第二节 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三节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变
第四节 中学历史教师的教育科研
后 记
……
序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人,作为培养新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如何适应、参与甚而引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的教学和课程改革显得更加重要。在教师教育的教学改革中,教材改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着手编写一套适应培养中学新师资的教材,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首先,我们的教材要配合师范院校课程的整体改革。现在大多数院校开设有一般教育类课程和学科教育类课程,我们这套教材属于后者,定名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研究的是具体的某一门学科的课程和教学,又以一般“课程论”、“教学论”和“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这就决定了这套书的逻辑结构和编写体系基本上是从学科课程标准到学科学习策略,学科教学方法与模式,学科教学设计和学科教学评价。在每本教材中还设立了学科专业技能训练、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资源与开发等相关章节。
文摘 (3)学生历史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即的。
(4)历史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二、历史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历史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标准》的框架结构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组成,主体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前言部分说明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内容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上述三个方面应达到的具体目标。课程目标“三维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应分割和偏废。
后记 本书作为由原南京晓庄学院院长王泽农教授领衔总主编的“培养初中新师资系列丛书”之一,主要是由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多年从事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师和部分南京市名牌中学的历史教师编写而成。全书编写提纲和内容框架结构由周才方拟定,具体编写情况如下:
绪论、第一章、第三章、第九章第三节、第四节:周才方
第二章:唐珂
第四章:姚丽娟
第五章:汤瑛
第六章、第七章:丰华琴
第八章:卢新建
第九章第一节、第二节:耿亮
全书最后由周才方负责统稿、定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的指导与帮助,得到了南京晓庄学院领导和人文学院同事们的关心与支持,同时在书中引用了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中学教师的教学案例,对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由于水平有限,写作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学界同仁和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