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0-08-14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去商家看看
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去商家看看

 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28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040267662
·条形码:978704026766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块设计、核心课程标准的制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以及“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等五个方面,采用理论研究为先导,辅以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基于工学结合的“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个案。
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结构严谨、观点鲜明,为同类院校提供了许多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方案。《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理论性和实践性方面均有较大的突破与创新,是一本非常适合广大职业院校的教师和教育教学行政管理人员的读物。
编辑推荐 《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序二

专题1 研究引论: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索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特征和主要功能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内涵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及类型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三、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类型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素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专题2 模块设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块设计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块设计的内涵及其主要意义
(一)人才培养方案与“两高一新”人才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块及模块设计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块设计的主要意义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三大模块”设计的总体思路
(一)人文素质模块
(二)基础能力模块
(三)职业技能模块
三、高等职业教育模块课程的实施
(一)先进科学的高职教育理念是实施模块教学的先决条件
(二)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课程模块建设的基本保障
(三)健全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模块教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
四、“江苏财经”——人才培养模块设计的个案分析
(一)文工交融与工学结合
(二)人才培养模块设计的个案分析:以文秘专业为例

专题3 标杆引导:基于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标准
一、高等职业教育核心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二)高等职业教育核心课程标准的内涵
二、高等职业教育核心课程标准设计的主要思路
(一)工学结合——高职核心课程标准制定的切入点和抓手
(二)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
(三)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参照,注意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特点和学院自身特色
三、基于工学结合的学习领域核心课程标准开发的实践
(一)基于工学结合的学习领域核心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
(二)高职核心课程标准开发流程和方法建议
四、“江苏财经”——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个案分析
(一)“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方法训练”学习领域核心课程标准
(二)“市场分析、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营销策略组合”学习领域核心课程标准
(三)“民事法律事实认定与民事纠纷解决”学习领域核心课程标准
(四)“商务英语视听说”学习领域核心课程标准
(五)“机械产品的加工与制作”学习领域核心课程标准
(六)“传感器认知及应用技能训练”学习领域核心课程标准
(七)“谷物加工设备操作与工艺控制”学习领域核心课程标准
(八)“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学习领域核心课程标准

专题4 “1234”:基于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背景分析
(一)政策背景
(二)就业背景
(三)教学背景
(四)国际背景
二、高等职业教育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一)高等职业教育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二)高等职业教育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三、基于工学结合“1234”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以培养学生实践和职业能力、与社会就业实现“零”距离为一条主线
(二)以第一、第二课堂两大平台为支撑
(三)以单项实训、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三个层次为实践教学手段
(四)以实验实训、毕业设计(论文)、考证考级和社会实践为四大教学模块
四、实践教学管理与条件建设
(一)实践教学管理
(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五、“江苏财经”——基于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个案分析
(一)会计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个案分析:以会计专业为例
(二)经济贸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个案分析: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
(三)工商管理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个案分析: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
(四)政法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个案分析:以法律事务专业为例
(五)应用外语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个案分析: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六)机电工程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个案分析: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
(七)电子工程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个案分析:以应用电子专业为例
(八)粮食工程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个案分析:以粮食工程专业为例
(九)计算机工程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个案分析: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专题5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基于工作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
(一)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认识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流程及管理
(三)目前高职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现状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三)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基本构想和实践
(四)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评价的本质和标准
三、“江苏财经”——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的个案分析
(一)课程开发的个案分析:以文秘(财经方向)专业为例
(二)教材建设的个案分析:以会计专业为例

专题6 “双师素质”教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瓶颈”
一、“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解读
(一)“双师型”教师提出的背景分析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沿革
(三)“双师型”教师内涵的多方解读
(四)“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质
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透视
(一)“双师素质”教师来源渠道的问题
(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培训的问题
(三)“双师素质”教师管理机制的问题
三、“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保障机制
(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继续教育机制
(三)“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持续发展战略
四、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比较
(一)高标准的高职教育师资资格认证制度
(二)法制化的高职教育师资继续教育体系
(三)合理化的高职教育师资专兼结合结构
(四)制度化的高职教育师资考核激励机制
五、“江苏财经”——“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个案分析
(一)规划先导,目标明确,打造“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二)强化培养,逐步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
(三)吸引外力,着力改善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
(四)正负激励,积极推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后记
参考文献
……
序言 “十一五”以来,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紧紧围绕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采取积极措施,全面开展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时期、新阶段,江苏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对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主动应对新型工业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如何推动课程建设与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教育部2006年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2008年,我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要以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鼓励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学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鼓励师生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加强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市场需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机制创新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整合开发为重点、以重点项目推进为突破口,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和质量管理,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近来,该院又组织人力,对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理论创新和个案分析为重点,认真总结学院成立以来在创新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成功办学经验,并虚心学习国内外知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举措、新思路,大胆突破传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基于工学结合的理论创新和个案分析的优越性,取得了很好的预期效果。
文摘 插图: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以下简称“两高一新”)人才的历史使命。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经济转型、促进科技进步、实现经济腾飞的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两高一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教育主体全面发展的有效形式,是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是拓展高职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是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因此,开展基于工学结合“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是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举措。
后记 本书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工学结合的理论创新和个案分析”重点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专著。该课题自2008年3月立项起,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吴兆方书记率领课题组成员广泛调研,先后多次召集相关人员座谈、研讨,确定了专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框架,总结、提炼了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历程和形成的创新点;陈光曙院长宏观协调,落实任务,分类指导,为专题研究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本书专题1由吴兆方、穆晓霞执笔;专题2由吴兆方、梁枫执笔;专题3由陈光曙、程淮中、王丹执笔;专题4由程淮中、郁士宽执笔;专题5由王丹、程淮中执笔;专题6由陈光曙、穆晓霞执笔。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个案分析分别由程淮中、章尧东、费婷婷、严金波、尹玉珍、冯辉、顾鹏程和高海侠执笔;基于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个案分析分别由孔德军、陆霞、田青、金涛、张晓红、尹玉珍、唐义锋、顾鹏程和朱士高执笔;“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个案分析由张琼执笔。
全书由学院党委吴兆方书记总体策划,院长、陈光曙教授组织实施,副院长、程淮中教授总纂统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许多重要的学术文献,这些都在书后一一列出。本课题从立项、研究、实践到创新并能顺利出版发行,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学院办公室、教务处、高教所、人事处以及各系部的大力支持;江苏省教育厅丁晓昌副厅长、东南大学副校长、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会会长郑家茂教授拨冗作序;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王煌处长热情鼓励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学院郁士宽、孙洪志协助编委会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
需要说明的是,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一直处在发展变化之中,高职教育界对此还有许多不同的观点,然而这并不奇怪,正常的学术争论恰恰是研究向前发展的动力。我院只不过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实践做法从理论层面上进行了梳理,以期对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作出自己一份有益的贡献。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和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