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人类学引论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发展人类学引论 |
 |
|
 |
发展人类学引论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296 页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
·ISBN:9787810683166
·条形码:9787810683166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21世纪人类学文库
内容简介 人类学对民族的研究,实质上是跨语际的,是在多种文化和制度的接触和碰撞中展开的。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意义,并非只是为人们贮存下对那些已经消亡的、或者正在消亡的,以及实存的个别民族的记忆和知识,人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也并非是要提出什么“民族主义”的问题,囿于“民族”的框架,是无法表达出人类整体历史的真实面貌的。人类学对文化民族性及其与实存发展关系的强调,实际上是把其对“另一个”和“另一处”的探寻和研究最终归结到对人的类整体的全面理解上;而在其研究中“民族”一词的歧义性使用,则表明它已对以往研究的旧有语境和客观诉求提出了根本性的疑问,即:怎样重新认识“学科行为”中的认识论机制?人们何以取得他们所取得的知识?这些知识背后的认识论前提是什么?话语和知识怎样参与历史的真实创造?等等。
十分清楚,人类学正在重塑其研究的新基点,正在重新认识自己的研究范围。民族的社会性存在既然包含着多重的发展的关系,就必然的理解,才能获得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进行对话的广泛基础,也才能把其研究真正扩展和贯穿到整个历史过程中。
目录 《21世纪人类学文库》总序
引言:走进人类学
一 人类学的形成基础和构成
二 人类学的学科精神与发展趋向
第1章 发展理论的渊源与演变
一 发展概念的社会主义人文基础
二 发展理论在经济学中的成长
三 发展人类学的萌生
第2章 民族发展中资源博弈的战略性选择
一 人类发展的本质性要求与实现方式的差异
二 经济发展中的民族同化与认同
三 民族主义在资源博弈中的本质意义
第3章 民族经济发展中的制度要素
一 人类社会的文化存在及其内在制度性要求
二 经济过程与制度要素
三 制度要素的性质分析
第4章 民族经济与文化差异
一 民族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
二 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生存环境问题
三 民族文化差异与资源利用的多样性
第5章 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互动
一 文化互动的特点及本质
二 文化互动与文化变迁
三 文化互动中的民族经济秩序
第6章 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用
一 民族文化与经济的关联
二 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用实践
三 民族文化资本化运用的意义
第7章 区域发展与民族发展
一 区域经济活动中的民族差异
二 非一致性发展中的民族特殊性
三 区域性民族分工与交换利益差异
第8章 民族发展的生产力基础
一 生产力流动与经济发展
二 生产力流动与历史差异
三 技术变革的功能与性质
第9章 经济运行形式与民族经济的变革
一 资源配置的社会组织与外化运行
二 市场经济的一般历史性质与发展差异
三 中国民族经济中的市场运行形成与结构
第10章 民族经济中的生产要素转换
一 物质资源的势能转换
二 人力资源的开发
三 投资形成的理论研究
第11章 经济发展中的生产组织创新
一 生产组织与经济发展
二 中国少数民族生产组织结构的历史演变
三 市场体系中的生产组织创新
第12章 族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
一 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功能
二 国家的经济参与行为方式及其选择
三政府目标与发展政策
第13章 统农业的改造与民族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理论中的农业经济问题
二 农业发展与民族经济结构的变革
三 经济发展与传统农业的改造
第14章 区发展的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一 维柯斯计划:一项有计划变迁的实验
二 福克斯计划:一项社区发展自决行动的实验
三 发展人类学应用实践的理论特色和反思
后记
……
序言 中国的人类学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重建,到90年代以来,呈现出兴盛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老中青学术梯队的框架已搭建起来,中青年学者已开始成为中国人类学发展的中坚力量。经过十年的恢复性发展,各类研究机构已经完善,研究人员已经到位,主要的任务就是人才的培养问题o70年代末80年代初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人类学民族学知识的学子,到这时已发展成熟成为学科的骨干力量。这些学者大多集中在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人类学教学研究机构。其中许多人在国外求学数载,直接沟通了中国和世界的研究。
2.学科整合的研究取向显示出人类学无论在理论建设还是在具体的应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一方面人类学工作者自我超越原有的兴趣,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人类学又与其他的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相结合,以望取得研究上的新突破。如有的高等学校利用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群的优势,重视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将自然科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运用到探索族群形成的生物遗传特征及其与文化的关系;与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结合,探讨民族文化、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与生物学、物理学和古地理学等自然科学技术相结合,对早期人类的环境和生态进行研究。学科整合的方法有利于打破学科界线,达到各学科之间理论和方法的互渗和借用。
文摘 第1章发展理论的渊源与演变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发展问题就一直成为地球上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和各个不同民族始终关注的首要问题。今天,发展不仅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范围中的社会结构以及其中各个子结构如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技术结构、资源结构、人力结构和文化结构之间不断调整与相互推进的过程、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和人类对地球生物圈以及人类自我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同样成为人类各个不同民族之间和人类与赖以生存的地球生物圈之间和谐共处的主旋律。这样一个当今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共同面临的时代性的焦点话题,促使人们对以往的经济发展观进行反思,以寻求新的发模式。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们从本学科的视野出发,对发展内涵作出了种种不同的界定和解释,但是,何谓发展?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发展的思想是如何演变的呢?这些都是人们仍需探究的问题。
一发展概念的社会人文基础
在现代社会的统一世界框架中,包容着具有广泛差异性的多元民族。它经历了殖民主义阶段、民族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资本的全球扩张以资产阶级所创造的、超越过去一切时代的巨大生产力,开创了一个人类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代。它以商品的低廉价格作为摧毁一切民族间隔的重炮,“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把一切民族都卷入到它所建立的特殊文明体系中,最终确立了目前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和动态结构。在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的趋势中,以资产阶级的主导价值体系、经济体系或整体文明体系为基本参照系来理解实存的民族差异,并力图实现人权的精神努力,使“发展”和“进步”的观念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一个时代产物和特征。
后记 1997年,余受王君筑生介绍到云南大学任教,后又受其之嘱,把余对民族经济的论说聚焦于发展问题,来形成一门发展人类学的课程。惶恐之中,借筑生兄从国外带回的资料之利,参阅了有关发展人类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开始着手该课程的准备。
庆幸的是,此工作被立为云南省教委1998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整个课题得到了云南大学各级领导、各位学友,尤其是吴松教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由衷的感激之情难以在此一一表达。课题先后在《哲学研究》、《民族研究》、《战略与管理》、《开放时代》等杂志发表了10余篇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完成后,又于2000年获云南省教委出版基金资助。尽管如此,该研究至此仍主要聚焦于经济领域,以“发展人类学”而冠之,有“其实难副”之虞。踌躇之中,再次有幸得到学界诸友鼎力相助,对社会、文化和族群关系等内容作了一定的、然而是极其可贵的补充,从而也使本书成为一个集体智慧的成果,并完成于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驻所期间。
应该指出的是,此书在国内似乎具有“填补空白”之效能.但其绝不欲求任何“霸主”之功名或“经典”之意味.毋宁说这只是几个普通学子初步的研究尝试。绝不会以此书甚或其他什么书的出现,就使这种“空白”得到完全的充实。本书也并非为发展提供答案或为现实操作提供咨询的手册,它仅仅聚焦于对相关于发展(尤其是民族发展)问题的一些主要因素的理论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