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沉静的山歌

2010-08-08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沉静的山歌 去商家看看
沉静的山歌 去商家看看

 沉静的山歌


基本信息·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页码:25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807427735
·条形码:978780742773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沉静的山歌》:一段旋律,在心海深处回荡,如此婉转、如此悠扬……走进美妙之地,回味传奇经历,讲述凡人异事。一首尘封的山歌,深沉、雄浑、静默、悠长。感悟岁月的吟哦,倾听天地的禅音。
作者简介 朱法元,笔名筱竹、禅一,号幕阜山人。江西修水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散文学会发起人和创建者之一。曾先后从军、从政、从文,在《人民日报》、《散文选刊》、《百花洲》等报刊发表作品多篇,作品入选《中国记忆·美文卷》、《30年文学典藏》等多种选本。著有散文集《蓦然回首》、《寒秋一叶》。
编辑推荐 《沉静的山歌》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言
第一辑 故园之韵
山城印象/002
抱子石/008
桃里吟/013
双井竞秀/018
观音湖/026
蟒洞探奇/031
黄龙山与黄龙寺/037
水鸣深山/045
修水茶/051
大芍子/055
修水年俗/060
全丰花灯/066

第二辑 故事之咏
老屋/072
小街/077
牵挂/082
担脚/087
守夜/092
东津轶事/097
烧炭/103
民办老师/109
从旧书箱到新书橱/115
乌沙蚯/119
栀子赋/124
初试商机/128

第三辑 故人之音
思念无尽/136
忆太姑婆/142
纺车声声/148
我的伯公/153
哦!兰州拉面/159
恭谦人生/165
冬叔公/171
走过圣学屋/176
心中的集结号/192
阿芳/204
少年好友/213
管贤哩的故事/218
歌殇/225
远逝的山里人/231
供销社经理/242
“老龟”/248
廖矮子/252
后记/256
……
序言 2007年春节刚过,令我神往已久的修水之行终于启程了。此行由修水籍文友、战友朱法元君策划、领队兼导游,同行者还有黄敏君。择日不如撞日,那天是个罕见的好日子,是何黄道吉日倒记不清了,但令我们吃惊不已的是一路迎面共碰见了四十八队婚车,少则七八辆为伍,多则几十辆成行,逶迤不断,五彩缤纷,真个是花车大巡游。百里看遍长安花啊!加上新年的喜庆气氛还漾荡在村舍、田畴、山野之间,车内车外,春光灿烂,春意盎然,我们几个也被感染得容光焕发,仿佛都沾上了一点新人的精神头,一路上谈笑风生,妙语连珠。我还学习金圣叹,创作了若干条“不亦快哉”,博得满车喝彩。这天是个好兆头,修水是个好地方。接下来的两天中,赏心悦目,美酒佳肴,欢声笑语自不必说,但修水之行的重点只有两处:黄庭坚老家双井村,陈寅恪祖居陈家大屋。
在我看来,修水和我的故乡宜春两座小城的神似点都是一城带水。不同点在于,宜春是秀江穿城而过,一水多桥,摇曳多姿,显得灵动、秀丽、精致;而修水则更见开阔、大气和雄浑,有一股子古朴、混沌和苍茫感。双井村就位于出县城上溯修水二十多里处,江水回环呈巨蟒盘绕之态,群山绵延成腾龙首尾相连之势,天穹之下,一派龙蛇气象。地灵人杰,黄氏显赫。自宋以来,黄门共出进士四十八名,仅黄庭坚家族祖孙四代人,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的105年间,场场科考红旗报捷,进士蝉联,弹冠相庆,先后高中三十三人。以至黄氏富而重教风动分宁(今修水县),后世史家评日:“后分宁世家学问之原,盖出于黄氏。”
文摘 插图:




我在来之前就已简单查阅了一些资料,得知石牛山的自然景观是可看可不看的,与其他类似的景区大同小异。倒是这个“寨”字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提议,登上大茅峰,去汤旷的兵寨里探一回营。
果然,登山的路虽不算高,可却异常陡峭,有的地方几乎成了直角,最紧处只能从石头缝里钻过去。真的是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山上却很宽阔平坦,是个屯兵的好地方。当年汤旷在这里开设了一个练兵场,至今四周砌筑的石头围墙还有两百余米完好无损,山上的一些岩石上,还留下了当年用来制作炸药的石坑。从山头上一直往西,是一垄垄水田,夹在逶迤的山岭之中,可提供一定数量的屯兵用粮。难怪当时朱元璋围了七年多都拿不下来。听导游说是后来汤旷见山下兵退了,想下去散散心,不料明军用草木掩护,全埋伏在丘陵中间,一下就把汤旷抓住了。我总不能信服,想汤旷何许人也,竟至如此粗心?如若说成是因围困太久,山上供应短缺,汤旷不得已率兵下山抢粮,中了埋伏,倒还说得过去一些。
汤旷虽最终失败了,但他在这一带的口碑却异常的好。传说这里有一樊姓人家,有一年遭到兵匪洗劫,数百口惨遭杀戮,只有一个三岁小孩于混乱中逃了出来,幸免于难。小孩吓得不知所措,惶急间躲进了一个稻田中过水的涵管内。由于穿的是开裆裤,屁股有一半浸泡在水中,时间一久,竟被蚂蟥咬得鲜血淋漓。至今当地人还以“边屁股”来取笑樊姓人呢。后来被汤旷发现,小孩的命才得救。汤旷从此把小孩养在自己家中,放他读书,直到成年,又为他娶妻成家,生儿育女。樊姓家族自此不断繁衍,逐渐昌盛。因此这樊姓小孩对汤旷感恩戴德,没齿不忘。
后记 (一)
三十年前,我离开故乡后,就想写故乡。
三十年来,我一直在写故乡。我是用心在写,用牵挂在写,用思念在写。
人一出生,其实就是一个旅行者,匆匆行走在通往坟墓的旅途上。这旅途是漫长的也是曲折的。既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崎岖的险境;既有穿城过村的热闹,也有荒芜之地的孤戚;既有乘车登船的舒坦,也有跋山涉水的艰险。
人们从故乡走出,心里总会有一种底气,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会充满信心,充满斗志,充满豪情。因为故乡就是母亲,总是用慈祥的眼光在晾望着远行的儿子;故乡就是阳光雨露,总是抚育着在她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小苗;故乡就是战鼓号角,总在催攒着奋力拼搏的儿郎。
(二)
年轻时,我们常常急匆匆地回故乡,那是因为有父母在呼唤;后来,我们还是急着想回故乡,那是因为有父母的坟墓在牵挂;再后来,我们老了走不动了,就在梦里时急时缓地回故乡,那是因为有不尽的思念在心头。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