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日月清音:社会变革人生百态 |
 |
|
 |
日月清音:社会变革人生百态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页码:402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7209038825
·条形码:978720903882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日”,就是关怀社稷的宏大叙事。书中的《孟良崮感怀》指点兴己,思索凝重,充满对生命的尊崇和礼赞,读后让人唏嘘不已。又如《解读聊城》、《江苏之行》诸篇,仰俯天地,顿挫古今,追寻历史风云中的规律,笔力雄健,情感炽烈。读这些文章,如沐火热的阳光,让人由衷钦佩作者爱国爱民的豪情! “月”,就是洞幽烛隐的生活随笔。该书的主体是大量描摹饮食起居的篇什,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大有深意。从《看电影》到《过中秋》,用司空见惯的事物串起时代的变迁;从《娶新娘》到《田牛》,以入木三分的特写凸显人生的辛酸。读这些篇章,如同月下散步,使人深切品味到浮花生活背后的甘苦,久久不能释怀。
“清”,就是爱憎分明的人文关怀。中国历代文人,大多是由草莽而入庙堂,从庙堂而趋江湖,无论布衣将相,往往借诗酒文章浇洒心中块垒,故人以文传,文因人贵。如唐宋八大家中,不管古文领袖韩昌黎,还是散文宗师苏东坡,都在宦海浮沉中领悟了人生的真谛,从而迸发出穿透历史的光芒。金后子先生可谓是这一文学传统在当代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从农门到校门,从工厂到机关,愈挫愈奋,艰苦备尝,故其文章满怀赤子之心,心系天下苍生,鞭挞至伪至丑,讴歌至情至性,是一篇篇清风颂,是一首首正气歌。古人云:出山要比在山清。这个“清”字正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
“音”就是明白如话的写作风格。古有白乐天写诗,“老妪能解”;今有金后子作文,市井风行。从《盘点我的2004》、《忆苦思甜》等文章中,我们不难感受到,金后子先生善于从社会生活淘金,向劳苦大众取经,文风朴实无华,用语自然清新,带着泥土芳香,带着山野气息,在当今欧风美雨,惯于谈玄的文坛,诚可谓难能可贵!
作者简介 金后子,1962年出生,山东章丘人。可能是一下生就赶上了挨饿的年代,以至本人其貌不扬,个头偏矮,长就了一副对不起大家的身材。1979年考学进城后,经过两年的中专学习,算是完成了“摘草帽”的系统工程一由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毕业后,先后在纺织厂、事业单位、党政机关从事财会、文秘工作。 因幼时饥贫,营养不良,误了一生健长的大好时段,不但没“发”起身子来,而且落下了神经衰弱的毛病。每当夜不能寐的时候,为了熬过那一个个漫漫长夜,就借助手中的笔,以短文的形式,记述下了自己的经历和在社会变革中的所见所闻,几年下来,竞成稿12O余篇。有些作品偶在报刊发表。
媒体推荐 导语
本书的作者承继了太史公文心、史笔与哲思三位一体的写作艺术,从一组组小人物身上展现出大时代的沧桑巨变,堪称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社会的一部《史记》!本书对当代文学最宝贵最独特的贡献!
前言
2000年年初,“三讲”工作进入紧张阶段。一天,偶有闲暇,拿一份小报浏览,发现一篇题为《桃花山》的散文。文中,情景交融,清新隽秀,给人一种非读下去不可的感觉。我从中看到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变化,更体会到了作者深厚的社会阅历和民本思想,以及那敞开心扉和读者沟通的真诚。细看,文章的署名是金后子,并不相识,问了几个人也不知道。最后,打听到作者还是市里派来的“三讲”指导组成员,是济南市委机关的干部。当时没有机会接触,但“金后子”这个名字却深深印在了我的头脑里。
一年之后,因工作调整,也是一种缘分,我和他聚在了一个办公大楼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偶有空闲,便凑在一起,海阔天空,谈天说地,说书论道。从对形势变化由衷的高兴,到对存在的某些社会问题的担心和隐忧,无所不谈,很是痛快。他思想深邃,见解独特,性格豁达。风趣诙谐的语言,常常让人哈哈大笑,在笑中却能给人以启迪。经常接触发现,他最令人佩服的,还是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可能与他从小的经历有关吧。我很喜欢这样的年轻人,所以能与这位小老弟交往是一种幸事。
既然是朋友,又有着相同的人生经历,虽然我长他十几岁,但丝毫没有带来彼此交流的障碍。夕阳下,晚风中,沿着弯弯的河道,漫步在古老的小巷,一起追忆那艰辛的岁月和刻骨铭心的往事,共同探讨人生的感悟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他放牛,打柴,求学,进城,立业,成家,风风雨雨,沟沟坎坎,艰难的奋斗历程,丰富的人生经历,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听之令人动情。记得有一次,我把《疯娘》推荐给他,读后他感动的热泪盈眶,可能他有类似的经历,也可能他是一位性情之人,但至少表明他有一颗真挚的爱心。他说,我也要写,把我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写下来,作为社会大变革的见证。
两年后,当我们再次谈及写作的话题时,他竟把一本厚厚的书稿呈现在了我的面前。我很吃惊,因为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人到中年的他,仅用两年的时间,工作之余,就写了120余篇,足有三十多万字的各类短文,可想而知,他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劳动啊!手捧书稿,使我想到了孤灯下,奋笔疾书,那张苦苦思索的面孔和成稿时那张充满喜悦的脸庞。这期间,在机关竞争上岗中,他还以优异成绩被提拔为处级干部。
他让我给他作序,我认为自己没有这个水平,但又无法推辞。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我觉得我们共产党的干部,不是文化太多了,而是在文化建设方面做得还不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应该加强这一点。所以作为一个比他年龄大一点的人,还是应该接受他的这一要求,也算是对他的理解和支持。
我读过他的部分文稿,常常被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所打动。他的文章,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忆和记载,更是对当今社会变革的赞扬和歌颂。同时,也是对人生真实的写照和世态人性的诠释。文中,既有催人泪下的情节,又有对生活的感悟和沉思;既有发人深省的见解,更有促人奋进的激情。犹如一股股涓涓细流,滋润心田;又像滚滚波涛,冲击着人们沉淀于头脑中的污垢。
至美素璞,物莫能饰。这些散发着泥土芳香和时代气息的文章,完全是他的心声,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尽管文中某些思想表述难免有些偏颇,一些观点还值得商榷,有些文字还缺乏推敲。但这只是一个从公文写作到文学创作转变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这本书会像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肯定有一定的读者群体,特别能得到农村进城者的青睐。相信,他在听到各种建议之后,定能不断总结提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至在今后的文学道路上走的更远,更远 万事开头难,可贵的是他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
编辑推荐 “日”,就是关怀社稷的宏大叙事。书中的《孟良崮感怀》指点兴己,思索凝重,充满对生命的尊崇和礼赞,读后让人唏嘘不已。又如《解读聊城》、《江苏之行》诸篇,仰俯天地,顿挫古今,追寻历史风云中的规律,笔力雄健,情感炽烈。读这些文章,如沐火热的阳光,让人由衷钦佩作者爱国爱民的豪情! “月”,就是洞幽烛隐的生活随笔。该书的主体是大量描摹饮食起居的篇什,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大有深意。从《看电影》到《过中秋》,用司空见惯的事物串起时代的变迁;从《娶新娘》到《田牛》,以入木三分的特写凸显人生的辛酸。读这些篇章,如同月下散步,使人深切品味到浮花生活背后的甘苦,久久不能释怀。
“清”,就是爱憎分明的人文关怀。中国历代文人,大多是由草莽而入庙堂,从庙堂而趋江湖,无论布衣将相,往往借诗酒文章浇洒心中块垒,故人以文传,文因人贵。如唐宋八大家中,不管古文领袖韩昌黎,还是散文宗师苏东坡,都在宦海浮沉中领悟了人生的真谛,从而迸发出穿透历史的光芒。金后子先生可谓是这一文学传统在当代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从农门到校门,从工厂到机关,愈挫愈奋,艰苦备尝,故其文章满怀赤子之心,心系天下苍生,鞭挞至伪至丑,讴歌至情至性,是一篇篇清风颂,是一首首正气歌。古人云:出山要比在山清。这个“清”字正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
“音”就是明白如话的写作风格。古有白乐天写诗,“老妪能解”;今有金后子作文,市井风行。从《盘点我的2004》、《忆苦思甜》等文章中,我们不难感受到,金后子先生善于从社会生活淘金,向劳苦大众取经,文风朴实无华,用语自然清新,带着泥土芳香,带着山野气息,在当今欧风美雨,惯于谈玄的文坛,诚可谓难能可贵!
目录 序 孟宪杰
那年那月
半个世界的岁月
悲壮的一幕永系心间
电话的变迁
电闸,是我拉下的
……
文摘 书摘
我居住的小区养狗者越来越多了。
每到傍晚,男男女女,领着各色各样的狗走在小区的马路上,一幅洋洋自得、耀武扬威的样子。
有一天,我偶尔听到了两个女人关于养狗的对话。A说:“现在这些小家伙,越来越难养了,这也不吃,那也不喝。这不上个月光伺候它就花了五百多块。”
“嗨,花点钱倒无所谓,俺家的小东西可不让人省心了。有一天夜里,我睡得正香,突然觉着身下凉兮兮的。开灯一看,原来是它不知什么时候爬到我们的床上给尿了。我赶忙喊醒保姆,折腾了半夜。”B对应着。
“最近你那儿子学习怎么样?今年该上高中了吧?”B问A。
“还他妈的上高中,快把我气死了,光知道玩。中考成绩下来了,七门课加起来165分。哎,随他去吧!”A答道。
B又说:“管这么多干么?自己高兴一天算一天!”
就在她们对话时,身旁两位清洁工正汗流浃背地清扫着马路。他们为了300元的月薪,每天起早贪黑,为小区保洁。最令他们头疼的就是每天清理那随时出现的狗屎狗尿。
回家后,养狗者与清洁工的强烈反差,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对养狗者说,你们是否知道:在同一个屋檐下,有多少人为了生计而奔波;在同一族群里,有多少家庭为筹集孩子的学费而垂泪;在同一片蓝天下,有多少患者因交不起医药费而不得不忍受疾病的煎熬。
我来到窗台北望。啊,透过对面一户人家的窗口,正见一中年男子光着膀子,仰卧在宽大的沙发上,边看电视,边与他那大如牛犊狗的在接吻,并不时地用手抚摸着狗的毛发。一幅全然不顾、悠然自得的样子。
恶心,我有了一种要吐的感觉。这时,我真想跑过去扇这家伙一记耳光。
回到书房里,我心里有说不出的烦躁,干什么都没了心思,顺手翻着一本小册子。突然“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话语映入我的眼帘,这是出自孟子之口。两千多年的他,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历尽艰辛,发奋图强,终成领骚华夏的思想家。那时,养狗者多少已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奢靡之风已经盛行。不然,孟子就不会有这么深的感悟。
是啊,人间的世态炎凉,高低贵贱,使他对我们这个民族的秉性太了解了,很多很多的中国人一旦能吃饱肚子,就开始追求淫乐,就开始玩物丧志了。
所以,以上的话,也就道出了孟子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忠告和无奈。可是,在历史的长河里又有几人能听进孟老夫子的话呢?前几天读苏智良先生《毒品与中国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