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学派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类)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乾嘉学派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类) |
 |
|
 |
乾嘉学派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类)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页码:722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9月
·ISBN:9787202046760
·条形码:9787202046760
·版本:第1版
·装帧:其他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文库
内容简介 清代乾隆、嘉庆两朝,迄于道光中叶的百余年,经史考证,朴学大兴,成为当时的学术主流,学术史上称之为乾嘉学派。作者将乾嘉学派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力求准确梳理乾嘉学派的形成、发展、蜕变及向近代学术演进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对众多学者深入的个案探讨,也包括对学术世家和地域学术的群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阐述乾嘉学派的成就、历史地位及影响,客观地把握这百余年间学术演进的源流。本书版本采用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陈祖武(1943~ ),贵州贵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攻中国古代学术史。
目录 第一章 乾嘉时期清廷的文化政策
第一节 经筵讲论与高宗的学术好尚
第二节 《四库全书》的编纂
第三节 《李朝实录》所见之乾嘉学术
第二章 古学复兴之风的酝酿
第一节 兴复古学的前驱
第二节 惠栋复兴汉儒《易》学的努力
第三节 卢见曾与汉学的崛起
第四节 全祖望与浙东学术
第五节 杭世骏与三礼馆
第六节 “贾而好儒”的“扬州二马”
第三章 经史考证主流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戴震学说的历史命运
第二节 毕沅对经史诸学的倡导
第三节 钱大昕与苏州紫阳书院
第四节 从汪中到高邮二王
第五节 阮元与《皇清经解》
第四章 乾嘉儒林举隅
第一节 三礼馆总裁方苞
第二节 举业叛逆吴敬梓
第三节 朴学大儒王昶
第四节 浙东史家汪辉祖
第五节 赵翼与《陔余丛考》
第六节 考古奇儒崔述
第五章 学术随世运变迁
第一节 章学诚与乾嘉学风
第二节 汉宋学之争与考据学之趋向边缘
第三节 今文经学的复兴
第四节 唐鉴与《国朝学案小识》
第六章 乾嘉遗风与历史反思
第一节 晚清七十年之学术大势
第二节 钱宾四先生论乾嘉学术
第三节 侯外庐先生论专门汉学
第四节 乾嘉学派研究与乾嘉学术文献整理
附录
一、读章实斋家书札记
二、章实斋集外佚札二通考证
……
序言 清代乾隆、嘉庆两朝,迄于道光中叶的百余年间,经史考证,朴学大兴,在学术史上因之而有乾嘉学派之谓。流风所被,历久不绝,至二十世纪中而影响犹存,学术界遂生乾嘉遗风云云。晚清以降,董理一代学术之风起,章太炎、刘申叔、梁任公诸先生开启先路,乾嘉学派研究遂告发轫。最近一二十年间,学术史研究之风复起,乾嘉学派研究再度引起学者关注,论著迭出,方兴未艾。
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乾嘉学派于乾隆初叶之登上历史舞台,并在其后的近百年间主盟学坛,实非一偶然的历史现象。它是在彼时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下,众多历史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将研究对象置于具体历史环境,真相得显,本质了然。如同中国古代的其他学术流派一样,乾嘉学派亦有其独特的形成、发展、蜕变而向近代学术演进的过程。准确地梳理和把握这一历史过程,是一个艰苦繁难的创造性劳动。前辈大师的学术实践早已证明,治学术史必须从梳理学术文献出发,实事求是,务实求真,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浮夸。历史研究,其立足点永远在社会现实之中,这是历史学的生命所在,也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乾嘉学派主盟学坛的一页,虽然已成历史陈迹,但是此一学派中人整理、总结中国数千年学术的卓著业绩和实事求是的为学风尚,则是中华民族一份极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认真整理和总结这一份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提高今日及尔后的学术研究水准,促进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祖武忝附诸位先进之骥尾,开始究心乾嘉学派与乾嘉学术。九十年代中,复得二三志同道合的年轻俊彦,互为师友,切磋琢磨。2000年,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诸位专家支持,《乾嘉学派研究》获准以本所重点研究课题立项。翌年,再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科片专家评审委员会一致通过,此一课题得以跻身全院“十五”计划期间重大研究项目之列。五年多来,祖武集合同志,从爬梳文献入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先期完成《乾嘉学术编年》的结撰。随后,课题组诸同志又根据各自学术积累,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于近期再成此《乾嘉学派研究》。《乾嘉学派研究》凡作六章、廿八节,一如先前所成《编年》,同为集体劳作之结晶。撰写有关章节的同志依次为:
汪君学群:第二章第二节;
林君存阳:第二章第三、五节,第三章第二、三节;
杨君海英:第二章第四节;
吴君伯娅:第二章第六节;
杨君艳秋:第五章第一节。
祖武所撰之各章节文稿,皆蒙存阳、艳秋二位同志受累输入电脑,全部书稿且拜托存阳同志进行电脑处理。二位同志无私相助,祖武最是感激不尽。
1992年冬,祖武初次赴台问学,在中研院文哲所召开的清代经学研讨会上,以《乾嘉学派吴皖分野说商榷》为题请教。拙文有云:“在中国学术史上,乾嘉学派活跃于十八、十九两个世纪间的学术舞台,其影响所及,迄于二十世纪中而犹存。作为一个富有生命力,且影响久远的学术流派,它如同历史上的众多学派一样,也有其个性鲜明的形成、发展和衰微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错综复杂,跌宕起伏,显然不是用吴皖分野的简单归类所能反映的。”因此,祖武在讲坛呼吁:“从历史实际出发,对各家学术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研究。其中既包括对众多学者深入的个案探讨,也包括对学术世家和地域学术的群体分析,从而把握近百年间学术演进的源流,抑或能够找到将乾嘉学派研究引向深入的途径。”
十余年过去,当年握手谈艺的学者,有的如孔仲温教授已成故人,有的若鲍国顺、林庆彰、陈鸿森三位教授及祖武一般,正泰然面对病魔,更多的旧雨新知,则孜孜以求,精进不已,共同致力中华学术的繁荣。梁任公先生晚年在清华园,倡导合为人为学于一体的新学风,认为“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乃理所当然。吾侪学人,视读书为学若天职,为国家,为民族,亦为自我,生存一日,即读书为学一日。惟其如此,陋室书案或不失为一可取之去处。
文摘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