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从文字谈养生 |
 |
|
 |
从文字谈养生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物资出版社
·页码:25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04732176/9787504732170
·条形码:978750473217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从文字谈养生》内容简介:汉字之美,美在形体,美在风骨,美在神韵,它以独特的姿态传承文明,展现生命,传递美好,连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和谐共处,身心同修,将深奥的养生智慧融化为对我们一粥一饭、一行一坐、一嗔一笑的亲切叮咛。
识汉字,学养生。探微寻幽,追源溯流。熟悉心中国古老汉字,领悟传统养生大道。
编辑推荐 《从文字谈养生》:字里藏医,字里悟禅,字里传达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讯息,字里珍藏祖先代代相传的养生智慧。中国汉字,可谓字字珠玑,中国传统养一生一文化,堪称博大精深。
中国的文化很有趣,也很神秘,它们之间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比如汉字,它就包罗万象,有历史,有人文,有艺术,有宗教,有科技,同样,汉字里也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
目录 第一章 阴阳论,大道至简
阴阳
何谓阴阳
阴阳的关系
从阴阳说性别
阴阳与人的性格
阴阳之协调
阴阳——中医养生的灵魂
阴阳与人的衣食起居
夫妻就是一对阴阳
第二章 天行健,顺应天时
破“天”字,知养生
天——人人头上有片天
天“真”——美丽的性格
天,人之顶也——脱发的防治
春——生发
春天,蠢蠢欲动
春天的饮食起居
春天的自然情怀
春天的疾病预防
夏——生长
“夏”字也热
夏天的饮食起居
夏季病——躁、闷、困
夏天最易伤“心”
秋——收敛
蛐蛐来了,秋天到了
秋天的饮食起居
秋天的童话
冬——收藏
寒冷的“冬”字
冬天的饮食起居
冬天养肾第一
冬天要避贼风
因天之性一一调养身心性灵
情志——养生莫过养心
睡眠——最好的静养生
运动——生命来自动养
房事——古今养生第一学
第三章 地势坤,厚德载物
识水土,说养生
地一厚德载物
土——孕育万物之地
山——仁者乐山
水——万化之源
地域文化与饮食养生
地——各地的菜系文化
域——南北地域的人
第四章 食之说,养身立命
食——民之本
食之渊源
科学饮食
食之五趣
五谷最养人
五果是辅餐
五畜强健筋骨
五菜最助消化
食之——性、味、色
五性——热、温、凉、平、寒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色——青、红、黄、白、黑
食养——食之养命的渊源
杂粮
山肴野蔌
象形、象义食品
第五章 人之道,和谐为本
孕育——生命的轮回
孕育——生命的源泉
哺育——幸福女人的必经之路
抚育——精心护理,让宝宝健康成长
生长——成长中要修身
人——天地万物的主宰
姓、名、字——人生的名片
诗书——修身,仁义礼智信
礼仪——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成家——生命轮回的开始
媒妁——谈婚论嫁的经纪人
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约
生活——安宁和谐的小日子
我们的身体——头、手、脚的保健
安宁的小日子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第六章 虚邪论——疾病的由来
疾病
疾是小症,疾加为病
人的病——正虚和邪盛
别拿不疼不痒不当病
诊治
现代临床,古代行医
看病在于看象
人活一口气
透过汉字看疾病
病由心生
病从口入
无可救药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第七章 医药篇——上工治未病
医——中医里的养生智慧
“医”字多奇妙
中医别名知多少
中医的文化背景
中医治人,西医治病
针灸、按摩——中医的治病方法
药——药食同源最养生
“药”里的文化
上品药养神,中品药养性,下品药治病
药食同源的养生法则
药膳——调养身心的药膳文化
酒——酉泽百药助长嘉
茶——美颜清心防衰老
醋——醋动时尚辨清浊
蜜——调和诸药蜂作食
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枣——安中益气更入药
附录 汉字之大美
汉字的渊源
没有纸张的时代——甲骨文、金文、篆、隶
三种人生境界——草、楷、行
写字——人品、做官
人品不正=字品不正
做官的标准——一手好字
写字最养生
写字者最长寿
书法家为何最长寿
写字——病体为之轻
写字——纸上的养生运动
写字——养心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
序言 千百年来,后人对传统文化不是缺乏挖掘,缺乏研究,而是缺乏变通。
变通是什么?变通是于丹把《论语》化为了人们心灵的鸡汤;是易中天把《三国演义》讲得通俗易懂;是曲黎敏把《黄帝内经》融人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是北京奥运把篆书设计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国印”;是周杰伦把《兰亭序》《青花瓷》《本草纲目》唱到了流行歌曲里……他们为什么这样红?因为他们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大胆变通,这位巨人就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
后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不是一五一十地继承,而是批判性地改良,改良就是变通,变通就是把旧的变成新的,把古老的变成现代的,把高深莫测的变成雅俗共赏的,把《黄帝内经》变成《百姓养生手册》……
怀着这样的态度,我们把中国古老的汉字,如甲骨文、金文、篆书等进行阐释,探讨汉字和养生的关系。汉字的演变就是传统的历程,汉字的本质囊括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能像汉字一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并且,有着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群体。
也许大家不明白,汉字和养生有什么关系呢?举个例子,这个“不”字说的就是女性月经到来,不可以再进行性生活了;“兜”字则是告诉我们抱小宝宝时的姿势;“亥”字就是说明生育孩子的最佳时间;“幽”字是说要给刚出生宝宝的肚脐部位消毒;“婚”字就表示女子出嫁时的时间……这就是汉字中的养生大道。
不过,这本书主要不是说明怎样治病的,而是告诉大家一些养生智慧。医学的鸿篇巨著《黄帝内经》中只有13个简单的药方,它不是教人怎样治病,而是引导人们怎样不得病。这是一种境界,这就是养生,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如医学界有位大师所说:许多人并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那么,养生是什么呢?养生,养的“生”就是我们的生活,它包括我们的饮食、起居、婚姻、生育、家庭、言行、文化、时尚、美容……这就是中国传统养生术的范畴。即使我们是在养病,也不是在养“人的病”,而是要养“病的人”,这就是中国养生术的高妙。
自古以来,中国人很讲究养生,但那些经典的养生之道千百年来只在帝王将相、文人达士、仙客道人之间使用、流传,一般老百姓很少有耳闻。今天,以古代汉字为导引,以《黄帝内经》《易经》《论语》《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经典养生著作为依托,把祖先几千年来总结的养生智慧介绍给大家,把这些精华融入到大家的现实生活中。
本书的开篇就讲了阴阳,阴阳是中国文化真谛的归结,但它没有那么神秘。书中运用了浅显易懂的语言和例子进行了说明,当你读后就会发现:“噢!阴阳原来这么简单!”接下来的章节则从“天、地、人、饮食、疾病、医药”出发,对人的衣食住行、婚姻生育等进行解析,融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今天,老百姓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社会压力与日俱增,孩子要上学、考学,中青年人要上班、加班,老年人要照顾孩子和家庭……所以,在写这本书时,语言上力求通俗易懂,内容上追求大众化、生活化,尽管源于传统文化,却说的都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总之,这是一本集实用性、文化性、趣味性为一体,适合所有读者的养生智慧书。
文摘 插图:

春天的饮食起居
我们的身体“沉睡”了一个漫长的冬天,积蓄了充足的力量,这就为春天的生和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好比小麦在整个冬天都不见它长高,其实它是在储备力量,一旦春天到来就厚积“勃”发。
春天养少阳之气
《黄帝内经》里告诉我们阴阳是万物生长的根本,而在春夏之季的养足阳气就是健康的前提,这是顺应天时。
春、夏,一个少阳,一个太阳,阳气随着时间的递进走向高潮,所以春天到夏天的衣着要一点一点地减少。
《黄帝内经》中还有句话:“春不养阳,夏病必暑。”简单说就是春天没有养足阳气,夏天就很容易中暑。春天属于“少阴之气”,人体中的阴气还比较重,如果不主动地去晒晒太阳,多做运动,等到夏天“太阳之气”到来后,身体就没有足够的抵抗力,就会受不了。
天热为阳,天凉为阴,而春夏处于暖热的状态,这时候养阳就很有道理,同样秋冬季节就是养阴。秋冬天气逐渐变冷,毛孔收缩,身体会聚积能量,但与此同时也聚积了一些污垢、毒素,所以到了春夏之时,毛孔就会张开,身体中的污垢和毒素就会向外发散、排出。这就是身体中阴阳的循环。
阴阳是一个互相补充的整体,尤其是阳虚的人,在春天接受阳光的滋润,多在阳光下活动,这既是一种享受,又能弥补阳气的不足。阳虚的人在春夏多运动,多出汗,不要吃凉的食物。阳盛的人则相反,他们身体中的阳气过足,有足够的抵抗力,而春夏阳气盛,随着天气的变暖可以吃一些凉冷的食物,从而削弱身体的阳气,达到阴阳平衡。
春天的睡眠——只眯一小会儿
《黄帝内经》里告诉我们:“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这是说春天要晚睡早起,早上起来不要在屋里待着,要出来散散步,使人的心情志趣接受一下自然的熏陶。
这里的晚睡早起是相对冬天来说的,也是根据春天的太阳升落为标准,这就是顺应自然的表现。相对冬天来说,天黑得要晚一些,天亮得要晚一些,我们睡觉和起床时间要根据“太阳”来定。
中国有句老话:“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春天犯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春天是一个生发的季节,阳气增加,天气转暖,万物萌生,人体的新陈代谢也会随之活跃,人身体上的各个部位经受了漫长的冬天的“冷冻”,这时候就开始“解冻”了,这样一来,各个器官就忙起来了,就会消耗你的体力,所以就会产生困的感觉。
春天容易犯困,但白天不需要长时间的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