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名家笔下的老济南 |
 |
|
 |
名家笔下的老济南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页码:16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80710712X/9787807107125
·条形码:978780710712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老济南系列
内容简介 《名家笔下的老济南》收录了近现代文化名人如老舍、沈从文、季羡林等共20位作家、学者描写老济南风貌的散文作品和游记约50余篇。这些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对老济南风景名胜的描写,也有对老济南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的记录,还有少量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像。济南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名城,有着近5000年的建城史,不但众多的名泉闻名天下,而且无数历史文化名人在这里生活、旅居过,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编辑推荐 《名家笔下的老济南》所收录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描写的是从1919年起、至上个世纪60年代止的老济南风情,透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更加了解上个世纪前半期老济南风情的变迁,感知当时老济南的风貌。
目录 艾芜
趵突泉/2
游千佛山/4
大明湖/6
珍珠泉和黑虎泉/7
洛口游记/9
黄炎培
济南记游/14
季羡林
回忆新育小学/21
蹇先艾
千佛山/32
大明湖上/36
老舍
到了济南(一)/44
到了济南(二)/46
到了济南(三)/48
济南的秋天/49
济南的冬天/51
暑假中的齐鲁大学/53
更大一些的想象/54
非正式的公园/56
趵突泉的欣赏/58
广智院/59
路与车/61
大明湖之春/62
李长之
大明湖游记/68
灵岩游记/69
梁容若
我看大明湖/73
林藜
七十二泉涌济南/78
一城山色半城湖/80
芮麟
济南秋色似江南/84
沈从文
济南通信(一)/94
济南通信(三)/96
济南通信(五)/100
济南通信(八)/101
石评梅
匆忙中的济南/105
唐鲁孙
济南的泉水和鱼/109
陶钝
回忆济南一条街——后宰门/113
大明湖泛舟/115
卫礼贤
泉城风貌/119
谢冰莹
济南散记/123
郁达夫
济南一日/130
臧克家
济南漫忆/133
吃的方面二三事/135
张恨水
大明湖/139
趵突泉/140
张中行
历下谭林/144
周作人
济南道中(之二)/151
济南道中(之三)/154
后记
……
文摘 插图:

艾芜
作者简介
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县人,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
1925年秋天,艾芜中断了在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习生活。此后,他先后到了云南、缅甸、新加坡等地,并一直生活在下层人民中间,过了五六年贫困的流浪生活,这对他以后的创作取材产生了重要影响。1935年,艾芜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此后不久,艾芜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南行记》是艾芜全部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在这一时期,’艾芜还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山中牧歌》和《夜景》、中篇小说《春天》和《芭蕉谷》、散文集《漂泊杂记》等。
艾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具、影响深远的著名作家,也是最早把我国西南边陲地区下层社会的风貌和异国人民在殖民统治下的生活带进现代文学创作中的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和散文集《漂泊杂记》均取材于他在滇缅地区的漂泊生活,描写了旖旎的自然风光、异域边疆的风土人情、下层劳动者的悲惨命运及他们真善美的品质,开拓了我国新文学创作的新领域,风格十分独特,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写作背景
1934年底,原本住在上海的艾芜为了摆脱创作上的苦恼和“左联”内部日益严重的宗派纠纷,应原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肖萸(原名肖寄语,现代作家,当时正在济南教书——编者注)之邀,携新婚才5个月的妻子蕾嘉(原名王显葵,即艾芜作品中多次提到的“葵”——编者注)离开了上海,经南京到了济南。此后,他们在位于济南南关得胜街24号的肖萸的居所住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到济南的第二天,艾芜和蕾嘉便游览了趵突泉。此后,他们又先后游览了千佛山、大明湖、珍珠泉(艾芜当时游览的珍珠泉并不是位于珍珠泉大院内西北侧、属于济南四大名泉之一的那个珍珠泉,而是位于老济南城南门桥东面护城河中的南珍珠泉——编者注)、趵突泉等各大名胜。除此之外,在一个雪后初霁的冬日午后,艾芜还去了洛口,看了黄河及当时的黄河大桥。关于此次济南之行,艾芜曾创作了《趵突泉》、《珍珠泉和黑虎泉》、《湖的话》(前半部分写大明湖)、《游千佛山》及《洛口游记》5篇描写济南名胜风物的游记作品,发表于当时上海的《申报·自由谈》。可以这么说,在现代作家中,艾芜创作的专门描写济南名胜风情的散文篇章之多,是仅次于老舍的。
作品赏读
趵突泉
未到
……
后记 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名士文化即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济南名士多”是对济南名士文化最恰切的表述之一。自唐宋以来,济南养育了中国文学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近现代以来,许多文化名人如胡适、周作人、沈从文、郭沫若、徐志摩、老舍、季羡林等等也都曾经在济南驻足、游历、客居或常住过,并留下了数以千计的题咏济南山水胜景和风情古迹的诗文作品,使这座以泉水湖山著称的城市同时具有了无比丰富的文化内蕴。但长期以来,这些现当代文化名人所创作的描写上个世纪老济南风情的文字却一直散落于各位作家的作品集中,很少为人们所知悉,使得许多人对近现代名人描写济南风情的文字作品的了解,长时间停留在刘鹗的《老残游记》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一层面。
为了使人们充分地了解“济南名士多”这一历史文化的内涵,我们决定着手选编这样一本书,将那些散落在各位现代文化名人作品集中描写上个世纪前期老济南风情的作品汇集在一起,以方便人们的阅读,增加人们对泉水之城风情变迁的了解,以及对济南这座城市文化底蕴的认同。本书共收录20位近现代名人的作品,其中沈从文、艾芜、石评梅、谢冰莹、蹇先艾、张恨水、林藜、芮麟、李长之等人的作品此前均散见于其作品集,很少为济南人所知;周作人、郁达夫、梁容若等人的作品虽然此前在网上已有流传,但由于没有被集中在一起,故也不太为济南人所熟知。因此,将这些作品整理、汇编成该书,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另外,关于本书,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一、本书在辑录文章时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所收录作品作者均是近现代文化史中的名人;二是,收录的名篇文章均按文章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排序,同一作者有多篇作品的,则按文章原来在该作家作品集中的先后顺序排列;三是,所收录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描写的是从1919年起、至上个世纪60年代止的老济南风情,透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更加了解上个世纪前半期老济南风情的变迁,感知当时老济南的风貌。
二、为了使读者能更加充分地了解这些作品的分量及其写作背景,书中对被收录文章的作者做了简要的介绍,并尽可能地以简洁的文字交代了文章作者到济南的缘由及作品写作背景。此外,为了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本书除对原文中比较明显的错别字进行了改正外,还根据现行语言文字规范对原文中的个别文字和标点进行了校改。
三、被选入本书的作品及图片除了一部分便于联系的著作权人或相关责任人已给付一定薄酬外,尚有一部分著作权人或相关责任人无法联系,敬请鉴谅并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寄奉薄酬。
这本书之所以最终能够成书,还要归功于《济南时报·泉韵》副刊版的管萍编辑。感谢她不吝版面,并时时指导、督促我在《泉韵》副刊上接连主持了30余期的“现代作家笔下的老济南风情”专栏,使得本书得以成型。此外,还要衷心感谢济南出版社领导以及王菁主任、宋书强编辑和韩宝娟编辑,本书能够按时完成,与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以及认真负责地编校是分不开的。还要感谢收藏家赵晓林为本书提供的部分老照片。
最后,特别感谢朱德发、吴秀明、张清华、李掖平、周海波五位在当今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成绩斐然、声名卓著、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感谢他们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认真阅读了本书的文稿,并对书中所收录的作品作了精彩的点评。这些精美文字和书中所收录的现当代作家描写上个世纪老济南风情的文字相映生辉,为本书增色不少。
刘书龙
2008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