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 |
 |
|
 |
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3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301155727/9787301155721
·条形码:978730115572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5·12”行动启示录·汶川大地震社会响应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以“5·12”汶川地震为例,分析中国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参与状况、存在问题与制度局限,并对中国救灾的募捐主体、救灾款物的使用、捐赠的管理费用和捐赠信息的披露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书中还介绍了国外的救灾体制,并提出了中国救灾机制从垄断走向开放的新思路和合作治理的救灾模式。
《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适合从事或有志于减灾救灾工作的政府相关人员、民间组织和志愿者阅读,对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师生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邓国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1999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2007年8月-2008年8月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开设课程为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组织评估、定量分析方法、社会组织管理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与非营利组织战略规划、治理结构、绩效评估与能力建设。主要论著有《非营利组织评估》、《公益项目评估》、《群众评议政府绩效》(合著)、《事业单位治理结构与绩效评估》(合著)等。
编辑推荐 《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为“5·12”行动启示录:汶川大地震社会响应研究丛书之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救灾管理制度及其变迁
第一节 中国现行救灾管理制度
第二节 救灾捐赠管理制度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救灾管理制度的变迁
第四节 中国救灾管理制度的优势
第二章 救灾管理制度中民间组织与志愿者的参与
第一节 民间组织的参与机制
第二节 志愿者的参与机制
第三章 救灾捐赠机制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救灾募捐主体与受赠主体问题
第二节 救灾捐赠款物的使用问题
第三节 捐赠的管理费问题
第四节 捐赠信息的披露问题
第四章 救灾管理制度逐步走向开放
第一节 民间组织与志愿者参与的机制创新
第二节 捐赠管理的机制创新
第五章 国外救灾体制中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机制
第一节 美国救灾体制中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机制
第二节 日本救灾体制中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中国救灾管理制度的优势与局限
第二节 中国救灾管理制度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2008年注定是要给中华民族的国民心理留下永久且深刻记忆的一个年份。正当整个中华民族都在准备实现期待百年的即将于8月8日在北京举办奥运的梦想之前,发生了两起特大自然灾害,即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特别是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汶川的里氏8级特大地震,波及10省(市)、417县、4600多乡镇及近4.8万个村庄,受灾人口4000多万,涉及转移安置人口1500万,死亡及失踪人数达8万多,被掩埋和死亡的各种家畜和其它动物800多万头(只),交通、通讯中断,基础设施全面毁坏,造成整个灾区直接经济损失8000多亿元。一时间,江河断流、生命倾覆、苍天闭眼、大地失聪,整个国家被地球瞬间能量释放造成的巨大灾难所刺伤。
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启动了全民紧急响应机制,人民解放军紧急总动员,各级政府紧急响应,各种非政府组织和民间自组织紧急行动,展开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百县千乡万村生命大救援行动,并通过电视、广播、手机、募捐活动将灾区的需要和爱传遍全社会乃至整个华人世界,筹集善款创纪录达到760多亿元,有300多万人被爱心激发,作为志愿者奔赴灾区参加救灾,谱写了无数动人的篇章。“5·12”大救灾和8月8目的奥运会,以巨大的悲情和喜情两大主旋律,调动了全民族的激情和参与欲,成为载入2008史册的两大事件,推动着中国公民意识的觉醒与成熟。
“5·12”大地震过去了一年多,中央及各地政府的注意力逐渐回到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如火如荼的紧急救援行动已经结束,只有灾区政府、灾民和少数民间组织还在持续进行漫长的灾后重建工作。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中华民族经历“5·12”大地震之后的社会救灾响应行动进行回顾,对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进行理性的调查、研究、筛选、总结和反思,以启示我们今后的思考,推动救灾体制的进一步改进,进一步唤醒公民意识,促进公民社会的逐步发育。因此由中国扶贫基金会资助,数十名学者进行了为期半年多的调查研究,诞生了我们面前这套丛书——《“5·12”行动启示录——汶川大地震社会响应研究丛书》。
文摘 插图:

第一章中国救灾管理制度及其变迁
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救灾工作。自1949年以来,经过不断探索,特别是在经历巨灾的检验后,不断修订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救灾管理制度,包括救灾的法规体系、组织和指挥体系、工作运行机制和救灾捐赠管理制度等等。
第一节中国现行救灾管理制度
一、基本概念
这里所谓的“灾”特指自然灾害,它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
“救灾”有狭义与广义之别。狭义的救灾,是指灾害发生过程中或发生以后对灾区和灾民的救助,包括紧急救援、过渡安置、灾后重建等内容。不过,现代救灾思想已经将救灾工作范围拓展到防灾、抗灾、救灾三个环节,即广义的救灾。从广义救灾的角度出发,还需要在灾前进行灾情监测与预报、应急物资的准备;在灾害过程中要动员人力、物力与灾害进行抗争,控制其危害,减少损失;在灾后要恢复重建,重塑新的生活。因此,更为全面的表述应为“减灾”。我国相应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亦称为“国家减灾委员会”。限于篇幅,且为了探讨的深入,本书所指的救灾是狭义的救灾。
救灾管理制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救灾的组织体系,二是救灾的运作制度。
后记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时,我正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学。虽然焦急,但也无奈,只好每天通过媒体了解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5月下旬应邀前往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韦尔学院,与赫尔曼教授谈起危机管理中的NGO和国际NGO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等议题,这也促使我更多关注危机管理中的民间组织研究。
为期一年的访学很快结束。2009年1月,中国扶贫基金会找到我说,他们与国内一些知名的基金会联合准备8月份召开一个国际论坛,希望出一套丛书,对汶川抗震救灾进行反思和总结,为今后政府和民间组织应对巨灾留下宝贵的财富。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能够为灾区做些有益的事情,弥补我心中的遗憾,于是欣然答应。
短短几个月时间,我们前后三次去四川调研。另外,我和课题组的其他老师、同学还分别到一些东部和中西部省份调研。期间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也吃了很多闭门羹。这次课题是我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以来遇到的最大挑战。本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汶川地震中接受捐赠和资金使用的信息应该向社会披露,但我们到少数地方政府部门调研,被告知需要请示领导,然后再无下文;或者被告知数据暂不对外公布;或者让我们到网上查一些让人看不懂或太笼统的信息。本以为到这些地方红十字会、慈善会和公募基金会调研,情况会好一些。但我们真正需要的数据,特别是资金使用情况的数据同样不好获取,实在出乎我的预料。没有朋友们的帮助,我们是不可能获得现在这些珍贵的一手资料,完成这部书稿的。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丛书其他课题组的鼎力支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郭虹老师不仅为我们提供信息支持,还帮助我们联系四川当地的民间组织;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朱健刚老师将他们完成的个案研究报告无私奉献给我们,供大家分享。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在此,我要特别感谢那些给我们提供帮助、接受我们调研和提供各类信息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