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全译)

2010-07-02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全译) 去商家看看
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全译) 去商家看看

 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全译)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页码:30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40214147/9787540214142
·条形码:9787540214142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古典文化珍藏书系

内容简介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资治通鉴》可以说是集各方精粹之大成者,是古代典籍精品之中的精品。可谓一卷在手,尽窥千年之得失,千古之兴废。鉴于此,我们组织编译了《资治通鉴》,从而有利于通过学习历史,以史为鉴,培养人、造就人,宏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促进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全译)》在译注点校过程中参考了各种校点本,主要有中华书局的《资治通鉴》和朱熹《资治通鉴纲目》。译文中古代纪年后加注公元纪年,地名加今地名,官名直录不译,以免造成理解偏差。《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全译)》集数十位文史学界同仁之合力,历时数载,共同完成。由于译注工作出自多人之手,虽力求文气贯通,但难免风格各异。《资治通鉴》博大精深,所论纵横千年,含融万象,因学力所限,译注中难免会有一些疏漏不确之处,望请见谅。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耗时19年。《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英。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扣开历史之门,尽揽经典魅力。
目录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第十一卷
第十二卷
第十三卷
第十四卷
第十五卷
第十六卷
第十七卷
第十八卷
第十九卷
第二十卷
第二十一卷
第二十二卷
第二十三卷
第二十四卷
第二十五卷
第二十六卷
第二十七卷
第二十八卷
第二十九卷
第三十卷
第三十一卷
第三十二卷
第三十三卷
第三十四卷
第三十五卷
第三十六卷
第三十七卷
第三十八卷
第三十九卷
第四十卷
第四十一卷
第四十二卷
第四十三卷
第四十四卷
第四十五卷
第四十六卷
第四十七卷
第四十八卷
第四十九卷
第五十卷
第五十一卷
第五十二卷
第五十三卷
第五十四卷
第五十五卷
第五十六卷
第五十七卷
第五十八卷
第五十九卷
第六十卷
第六十一卷
第六十二卷
第六十三卷
第六十四卷
第六十五卷
第六十六卷
第六十七卷
第六十八卷
第六十九卷
第七十卷
第七十一卷
第七十二卷
第七十三卷
第七十四卷
第七十五卷
第七十六卷
第七十七卷
第七十八卷
第七十九卷
第八十卷
第八十一卷
第八十二卷
第八十三卷
第八十四卷
第八十五卷
第八十六卷
第八十七卷
第八十八卷
第八十九卷
第九十卷
第九十一卷
第九十二卷
第九十三卷
第九十四卷
第九十五卷
第九十六卷
第九十七卷
第九十八卷
第九十九卷
第一百卷
第一百零一卷
第一百零二卷
第一百零三卷
第一百零四卷
第一百零五卷
第一百零六卷
第一百零七卷
第一百零八卷
第一百零九卷
第一百一十卷
第一百一十一卷
第一百一十二卷
第一百一十三卷
第一百一十四卷
第一百一十五卷
第一百一十六卷
第一百一十七卷
第一百一十八卷
第一百一十九卷
第一百二十卷
第一百二十一卷
第一百二十二卷
第一百二十三卷
第一百二十四卷
第一百二十五卷
第一百二十六卷
第一百二十七卷
第一百二十八卷
第一百二十九卷
第一百三十卷
第一百三十一卷
第一百三十二卷
第一百三十三卷
第一百三十四卷
第一百三十五卷
第一百三十六卷
第一百三十七卷
第一百三十八卷
第一百三十九卷
第一百四十卷
第一百四十一卷
第一百四十二卷
第一百四十三卷
第一百四十四卷
第一百四十五卷
第一百四十六卷
第一百四十七卷
第一百四十八卷
第一百四十九巷
第一百五十卷
第一百五十一卷
第一百五十二卷
第一百五十三卷
第一百五十四卷
第一百五十五卷
第一百五十六卷
第一百五十七卷
第一百五十八卷
第一百五十九卷
第一百六十卷
第一百六十一卷
第一百六十二卷
第一百六十三卷
第一百六十四卷
第一百六十五卷
第一百六十六卷
第一百六十七卷
第一百六十八卷
第一百六十九卷
第一百七十卷
第一百七十一卷
第一百七十二卷
第一百七十三卷
第一百七十四卷
第一百七十五卷
第一百七十六卷
第一百七十七卷
第一百七十八卷
第一百七十九卷
第一百八十卷
第一百八十一卷
第一百八十二卷
第一百八十三卷
第一百八十四卷
第一百八十五卷
第一百八十六卷
第一百八十七卷
第一百八十八卷
第一百八十九
第一百九十卷
第一百九十一卷
第一百九十二卷
第一百九十三卷
第一百九十四卷
第一百九十五卷
第一百九十六卷
第一百九十七卷
第一百九十八卷
第一百九十九卷
第二百卷
第二百零一卷
第二百零二卷
第二百零三卷
第二百零四卷
第二百零五卷
第二百零六卷
第二百零七卷
第二百零八卷
第二百零九卷
第二百一十卷
第二百一十一卷
第二百一十二卷
第二百一十三卷
第二百一十四卷
第二百一十五卷
第二百一十六卷
第二百一十七卷
第二百一十八卷
第二百一十九卷
第二百二十卷
第二百二十一卷
第二百二十二卷
第二百二十三卷
第二百二十四卷
第二百二十五卷
第二百二十六卷
第二百二十七卷
第二百二十八卷
第二百二十九卷
第二百三十卷
第二百三十一卷
第二百三十二卷
第二百三十三卷
第二百三十四卷
第二百三十五卷
第二百三十六卷
第二百三十七卷
第二百三十八卷
第二百三十九卷
第二百四十卷
第二百四十一卷
第二百四十二卷
第二百四十三卷
第二百四十四卷
第二百四十五卷
第二百四十六卷
第二百四十七卷
第二百四十八卷
第二百四十九卷
第二百五十卷
第二百五十一卷
第二百五十二卷
第二百五十三卷
第二百五十四卷
第二百五十五卷
第二百五十六卷
第二百五十七卷
第二百五十八卷
第二百五十九卷
第二百六十卷
第二百六十一卷
第二百六十二卷
第二百六十三卷
第二百六十四卷
第二百六十五卷
第二百六十六卷
第二百六十七卷
第二百六十八卷
第二百六十九卷
第二百七十卷
第二百七十一卷
第二百七十二卷
第二百七十三卷
第二百七十四卷
第二百七十五卷
第二百七十六卷
第二百七十七卷
第二百七十八卷
第二百七十九卷
第二百八十卷
第二百八十一卷
第二百八十二卷
第二百八十三卷
第二百八十四卷
第二百八十五卷
第二百八十六卷
第二百八十七卷
第二百八十八卷
第二百八十九卷
第二百九十卷
第二百九十一卷
第二百九十二卷
第二百九十三卷
第二百九十四卷
……
序言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大学者——王充对古今关系的精辟见解。我们奉献给广大读者的这部书,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让人们通古知今,知今通古。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的伟大国家,历朝历代给后人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又是具有尊史、学史和治史传统的民族。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从历史中学习知识、智慧和经验,同时,又在社会实践中用新的知识、智慧和经验丰富和完善博大精深的历史。千百年来,许多志士仁人为总结我们民族的历史经验,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而进行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而《资治通鉴》就是其光辉典范之一。
探索深厚久远的传统文化积淀对中华民族心理结构形成的巨大作用,认识和发掘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生活及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是历史对炎黄子孙提出的重要课题。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载体——文献典籍进行揣摩、研读和消化。真学历史,学真历史。但是,在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文献宝库面前,人们不免有眼花缭乱、不入门径之感,以至往往望而却步。不仅如此,由于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内容的变化,加上语言的隔膜,当代读者阅读古代典籍,也甚感困难重重。有鉴于此,我们从浩繁的历代史籍文献中,撷取了司马光所编的《资治通鉴》这部史学巨著。进行注译编校,奉献给广大读者。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宋代杰出的史学家。平生著作颇丰,仅《宋史·艺文志》著录的就有三十七种,流传至今,在《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有十六种,其中《资治通鉴》是一部最有影响的史学名著。与《资治通鉴》有关的还有《资治通鉴目录》三十卷,《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卷。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显德六年(959),一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按朝代为纪,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记》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资治通鉴》自治平三年设局修撰,直到元丰七年全书完成,前后经过了十九年。此书修纂除参酌正史外,还参阅各种典籍多达三百余种。《资治通鉴》创编年体通史规模,以时间先后叙次史事,使历史的发展变化、前因后果有个系统、明晰的交代,对重要的史事,根据各种的史料,采取追叙或附叙的手法,使事件完整地表达出来,避免或减少因以时间为序造成的史实分散割裂的弊病,被后人誉为“叙之井井,不漏不烦”。除叙述史事外,还有分析、评语,或引他人语,或题“臣光日”,不论是叙事,还是评论,皆无一语无所本,繁简适宜、文浅事明。《资治通鉴目录》以年表的形式编成,实际是《资治通鉴》概要。《资治通鉴考异》是对史料的考辨情况的记录,而《考异》的撰成,使考异从此成为一种史书撰述体例。《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现存的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在该书的《进表》中说其宗旨在于:“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所以,“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这部巨著受到历代政治家和史学家的高度评价。宋神宗早就说它“贤于苟悦从汉纪远矣。”南宋学者王应麟评价该书为“自有书契以来,未有为通鉴者。”清代史学家王鸣盛也说:“此天地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可见此书影响之深远。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资治通鉴》可以说是集各方精粹之大成者,是古代典籍精品之中的精品。可谓一卷在手,尽窥千年之得失,千古之兴废。鉴于此,我们组织编译了《资治通鉴》,从而有利于通过学习历史,以史为鉴,培养人、造就人,宏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促进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
本书在译注点校过程中参考了各种校点本,主要有中华书局的《资治通鉴》和朱熹《资治通鉴纲目》。译文中古代纪年后加注公元纪年,地名加今地名,官名直录不译,以免造成理解偏差。本书集数十位文史学界同仁之合力,历时数载,共同完成。由于译注工作出自多人之手,虽力求文气贯通,但难免风格各异。《资治通鉴》博大精深,所论纵横千年,含融万象,因学力所限,译注中难免会有一些疏漏不确之处,望请见谅。
文摘 插图:




第六卷
秦纪一秦昭襄王五十二年
(丙午。公元前255年)
【原文】河东守王稽坐与诸侯通,弃市。应侯日以不怿。王临朝而叹,应侯请其故。王曰:“今武安君死,而郑安平、王稽等皆畔,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应侯惧,不知所出。
【译文】河东郡郡守王稽因犯通敌罪被判斩弃于市。应侯范睢为此闷闷不乐。昭襄王赢稷在坐朝治事时发声长叹,范睢询问其缘故。昭襄王说:“现在武安君白起已死,郑安平、王稽等又都背叛了,国家内无良将,外却有许多敌国,我因此而忧虑!”范睢颇为恐惧,想不出用什么办法。
【原文】燕客蔡泽闻之,西人秦,先使人宣言于应侯曰:“蔡泽,天下雄辩之士;彼见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应侯怒,使人召之。蔡泽见应侯,礼又倨。应侯不快,因让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请闻其说。”蔡泽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君独不见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何足愿与?”应侯谬曰:“何为不可!此三子者,义之至也,忠之尽也。君子有杀身以成名,死无所恨。”蔡泽曰:“夫人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次也;名辱而身全者,下也。夫商君、吴起、大夫种,其为人臣尽忠致功,则可愿矣。闳夭、周公,岂不亦忠且圣乎!三子之可愿,孰与闳夭、周公哉?”应侯曰:“善。”蔡泽曰:“然则君之主厚旧故,不倍功臣,孰与孝公、楚王、越王?”曰:“未知何如。”蔡泽曰:“君之功能孰与三子?”曰:“不若。”蔡泽曰:“然则君身不退,患恐甚于三子矣。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进退赢缩,与时变化,圣人之道也。今君之怨已雠而德已报,意欲至矣而无变计,窃为君危之!”应侯遂延以为上客,因荐于王。王召与语,大悦,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免。王新悦蔡泽计画,遂以为相国。泽为相数月,免。
【译文】燕国的客卿蔡泽听说了这件事,便向西进入秦国,先让人向范睢扬言说:“蔡泽是天下能言善辩之士,他一见到秦王,就必会使您为难,进而夺取您的位置。”范睢很生气,遣人召蔡泽来见。蔡泽进见时态度傲慢不敬,使范睢大为不快,因此斥责他说:“你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的相国,那就让我听听你的根据。”蔡泽说:“吁,您见事何其迟啊!四个季节按春生、夏长、秋实、冬藏的次序,各完成它的功能而转换下去。您难道没有看到秦国的商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