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经济社会发展与国民幸福 |
 |
|
 |
经济社会发展与国民幸福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页码:33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308063097/9787308063098
·条形码:978730806309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快乐是一门全球性的学问,从古希腊开始,对快乐理论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两千多年,18世纪欧洲还兴起过快乐主义思想运动。讲它是全球性的是因为全世界的人都以追求快乐幸福为生活主题,没有人愿意追求痛苦。快乐又是一门现实的学问,它对于人们的现实行为选择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巨大。快乐还是一个永恒的人类行为主题,经济社会发展终极而言要有利于人们的快乐生活。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正在迎来一个生活品质逐步提升的新生活时代。让我们感受这个时代,生活得更加幸福和快乐。
目录 快乐幸福理论
快乐理论的学科演绎:一个研究综述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满意感受的统
关注民生幸福是经济学研究的同归
经济学对幸福的离弃与回归——“斯密之谜”的一种解释
快乐经济学与和谐社会——快乐经济学理论综述
从幸福的本质理解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的最高指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幸福的经济学研究:历史、现状与启示
古希腊与先泰儒家理性幸福观比较及其现代公其政策含义
快乐和幸福理论的历史演化与现代发展
哲学视域中的快乐与幸福问题——关于幸福与快乐理论及其相互关系问题的哲学探讨
普遍意义上的幸福和幸福感
浅议和谐社会的幸福观
快乐理论应用与快乐测量
快乐与效用研究模型述评
国民幸福感时间的测量与分析方法研究
幸福与国民幸福指数
个人幸福指数的经济学分析
国民幸福指数的K线图计算
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行为模型构想
简化的国民幸福总值与简化的人均国民幸福总值——两个兼顾增长与公平的科学发展观指标的构建与应用
幸福指数的生活质量维度
我国现阶段不同职业人群及离退休人员快乐状况比较——以浙江省为例的实证分析
农民工幸福感调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探索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和谐解决之道
幸福快乐及其实现途径
浅论农民家庭老年人的苦与乐
试论快乐管理的定义和要素
基于幸福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考
公务员人格特征与绩效考核及个体幸福感关系研究
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痛苦源分析及对策
可支配住房用户比——对国民幸福指数的细化指标之一的探讨
生活富裕生命阳光——看家乡富阳的发展有感
快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娑干GDP与人类快乐幸福的断想
快乐幸福与科学发展
快乐的社会机制探讨
日常生活的文化变革:提升杭州城市生活品质研究
幸福观教育中教师幸福能力拓展研究
宗教与国民幸福——谈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创意产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带来的人民福祉——创意产业的人文诉求
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
现代化角度下的幸福问题研究
文化消费:国民实现幸福快乐的上佳途径
快乐经济学:公共政策构建的新视角
浅析和谐社会的幸福理念
敬畏是通向幸福的桥梁
幸福和快乐的心理特征
后记
……
序言 经过许多年的努力,我们终于促成了一次具有全国规模的关于快乐与幸福的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这次会议是全国第一次以快乐幸福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众多学者聚集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共同研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国民生活品质提升和人们的快乐、幸福生活之策,研讨“经济有发展,快乐无提高”的全球性经济社会发展新难题。
快乐是以一定的物质存在与消费为基础又超然于物质之上的一种愉悦的精神感受。从本质上讲,人类的所有有意识行为,都是对于快乐的追求和痛苦的避免。衣食住行环境,样样求其善,均是“趋乐避苦”的表现。物质永远只是手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使人们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快乐满足。在一个被物质化的世界里,说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追求精神快乐,物质只是一种手段,这可能难以一下被人们所接受。然而,这是确凿的真理。任何有理性的人类行为没有一件是例外于追求快乐的。从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到近代经济哲学家边沁直至现代黄有光、卡尼曼等人,提出了大量的快乐思想与理论成果。
今天,我们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然而,我们必须进一步指明,人以快乐为本这个根本性正确的人类方向。“为什么我认为偏好和欲望之类的满足就其本身而言并不具有规范性意义而只有快乐才如此呢?为什么快乐是最根本的,而其他事物从根本上说只是就其对快乐的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而言才是重要的呢?对此的简单回答是,只有快乐和痛苦本身才有好坏之别,而其他事物均无这种性质”(黄有光)。
文摘 一、幸福与快乐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在思想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很不一致。自古以来,人类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幸福观,其中之一就是认为幸福在于快乐。幸福是人生的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快乐的心理体验,是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某种完满的快乐的心理体验。这是目前关于幸福的一种比较科学的定义,它的合理之处在于这个对于幸福概念所下的定义,比较正确地揭示了幸福概念的极度快乐的心理体验与人生的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辩证统一的科学内涵,肯定了幸福与快乐之间客观存在的相互联系的一致性,但同时又指出它们之间客观存在的相互区别的差异性。毫无疑问,快乐应当属于幸福的范畴,然而快乐并不等于幸福。在现实生活中,快乐与幸福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是容易混淆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在简略地指出它们之间客观存在的一致性之后,再着重地和全面地探讨一下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快乐与幸福之间至少存在着以下几点不同:
其一,快乐是由某种具体的需要或欲望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悦感,而幸福则是由那种根本性的、总体性的需要得到某种满足所产生的愉悦感。例如,“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所产生的愉悦感通常是快乐,而不一定是幸福;而“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所产生的愉悦感,就既是快乐,也是幸福,至少可能产生幸福。
其二,人的所有需要和欲望都能引起快乐,而人的需要和欲望可能是不正常的、病态的、不合适的。所以,快乐总存在着是否正常和健康的问题。那些不正常、不健康、不合适的快乐可能是不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也可能是不利于社会秩序的。例如吸毒所引起的快乐就是如此。与快乐不同,引起幸福的需要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这种需要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总是正常和健康的,而且也是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相一致的。只有这种需要的满足引起的愉悦感才能称得上幸福。例如,事业成功所引起的愉悦感就是如此。
后记 从人的心理层面上讲,快乐是人对自我实现的感受,而幸福则是人对自我价值状态满意的感受。
在详细阐述快乐和幸福概念之前,需先明确“生命意性”这一概念的特征。“生命意性”的基本特征是以生命体为承载表达着不断超越自身的活力。也就是说,生命状态即依赖于意性状态而存在。同时,意性展现也受生命状态所左右。生命和意性是“生命意性”的两个相关联的不同方面。而活力就是“生命意性”的意愿、意识、意念三个层次意性在意性化过程中的展现。其中,意愿的意性化过程表现为巩固自我与对象的关系,意识的意性化过程表现为修正和创新自我与对象的关系,意念的意性化过程表现为开创自我与对象的关系。
从心理层面上讲,自我就是“生命意性”与对象形成意性化关系的状态。自我实现就“生命意性”对于对象的意性化过程。意性化是“生命意性”建立自身与对象超越关系的反映。
“生命意性”与对象相对应状态叫“生命意性”的感触。它有三个层次的对应状态。一是感官层次的对应状态叫感觉,其状态随见随现,随离随散。二是意念层次的对应状态叫体验,其状态随记忆复现,随生命体同在。三是自我层次对应状态叫感受,其状态随需求出现,与“生命意性”同在。“生命意性’’与对象的意性化关系是以感触为纽带,对外与对象构成相对应的指标化“生命状态与模式”关系。对内与技能整合、智能认知、情结顺逆三个意性环节构成相应指标化对应关系。感触(感觉,体验,感受)作为与特定对象相对应的指标化“生命意性”与对象对应状态,是与外界内界具有个性化共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