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现代社区概论(第2版)

2010-06-27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现代社区概论(第2版) 去商家看看
现代社区概论(第2版) 去商家看看

 现代社区概论(第2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页码:287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7月
·ISBN:7306029037
·条形码:9787306029034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该书主要介绍了社区的概念、基本类型和原理、研究方法以及社区的基本结构和变迁过程。其特点是在参考国外专著的基础上,尽量结合本国的资料和特殊情况来阐明。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社区概念和理论
第一节 社区概念
一、出现众多社区定义的原因
二、社区定义
三、社区的四个要素
四、社区的分类
第二节 社区研究的发展
一、社区研究的起源和兴盛阶段
二、社区研究的衰落和复兴阶段
三、欧洲各国的社区研究
四、中国解放前的社区研究
第三节 社区理论
一、类型学理论
二、区位学理论
三、社会行动理论
四、社区与社会网络理论
术语解释
思考题

第二章 社区的静态系统
第一节 社区的生态系统
一、自然环境与社区
二、社区的生态平衡
第二节 社区的人口
一、人口是社区的第一要素
二、影响社区的人口因素
第三节 社区组织
一、社区组织的意义
二、组织的类型
三、社区组织管理
四、社区组织体系
第四节 社区文化
一、什么是社区文化
二、语言
三、规范
四、社区文化的变迁
五、社区文化的功能
术语解释
思考题

第三章 社区的动态系统
第一节 社区动态系统的基础——社区中的互动过程
一、合作
二、竞争
三、冲突
四、协调
五、同化
六、社区的整合和分化
第二节 社区的变迁
一、社区变迁
二、社区变迁的一般性质
三、影响社区变迁的因素
四、中国传统乡村社区的变迁分析
第三节 社区的发展
一、社区发展的理论模式
二、社区发展的原则
三、社区发展过程
第四节 社区空间形态的转变及其理论挑战
一、社会变迁与社区结构形态转变
二、社区转变的理论挑战
术语解释
思考题 思考题

第四章农村社区
第一节农村社区研究的发展
一、西方农村社区研究
二、中国农村社区研究
第二节农村社区的特征与分类
一、农村社区的定义与特征
二、农村社区的类型
第三节农村社区的环境与人口
一、自然环境
二、人口
第四节农村社区的家庭与邻里
一、家庭
二、邻里
第五节农村社区的组织与权力关系
一、农村社区的组织
二、农村社区中的权力关系
第六节农村社区的文化特质
一、农村社区文化的特质
二、城乡社区文化比较
术语解释
思考题

第五章集镇社区
第一节集镇社区概述
一、集镇社区的概念和类型
二、我国集镇的起源和发展
三、我国集镇研究状况
第二节集镇社区的结构
一、集镇的人口
二、集镇经济
三、集镇的群体和组织
四、集镇社区的文化
五、集镇社区的区位结构

第六章城市社区
第一节城市社区的发展与研究
一、城市社区的兴起与发展
二、城市社区的概念和类型
三、城市社区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四、关于城市社区的研究
第二节城市区位
一、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
二、城市区位的理论模式
三、决定城市区位的变量
四、市民的感知空间与城市区位
第三节城市社区的社会学特质
一、城市社区的人口素质
二、城市社区的社会关系特质
三、城市社区的组织特质
四、城市社区文化
第四节城市社会问题与社区的发展
一、城市社会问题
二、城市社区的发展
术语解释
思考题

第七章社区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区调查法
一、社区调查法的性质和特点
二、社区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三、社区调查的程序和技巧
四、社区调查法的功用及其注意事项
第二节实地研究法
一、实地研究法的性质和特点
二、实地研究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三、实地研究法的一般步骤
四、实地研究法的功用及其注意事项
第三节文献分析法
一、文献分析法的性质和特点
二、文献分析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三、文献分析法的研究步骤
四、文献分析法的功用及其注意事项
术语解释
思考题

附录一社区工作
附录二社区诊断量表
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一、出现众多社区定义的原因 在社会科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在含义上往往是争论最多的。如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对使用最多的通货膨胀这个概念,就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即使对作为最流行的测量通货膨胀的指标的消费品价格指数,也有着种种的争论。在心理学中,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诸如人格、精神病这类概念,也有着不同的定义。智力是一个能通过大量标准测验精确测量的概念,但即使如此,对智力的含义仍有许多争论。同样,在社会学中,各派学者对许多最基本的概念也有争论。例如对社会学这个概念本身,就有许多不同的定义。又如对社会阶级,马克思主义是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加以界定的;西方学者则将其作为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加以使用,其中包括了教育、职业、声望和家庭背景这些因素。社区,就是社会学中这样一个既基本又有很大争议的概念。
事实上,在社会科学中,一个概念的重要性与它的精确性往往是不成正比的;愈是重要的概念,它在含义上的争论愈多。因为所谓重要的、基本的概念,就是那些本学科学者们在研究中不可避免地要加以使用的概念,然而,由于各人的兴趣、研究角度、所要解决的问题和理论背景的不同,学者们必然会对这些概念作出不同的解 释。如有的社会学家注重社区中人们的归属感,有的则比较重视社区的地域因素,有的则认为由于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社区的边界限制已经不存在了。这些持不 同见解的社会学家自然会对社区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在基本概念上存在着诸多的争议,这完全是社会科学的正常现象。本书对社区下的定义并不意味着对其他社 区定义的否定,而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同时,本书的社区定义将尽量吸收诸多不同社区定义中的共同之处。
二、社区定义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帕克(Rorber’E.Park)是最早对社区下定义的社会学家之一。社区能成为美国社会学的中心概念,以帕克等人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帕克指出:“社区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如下:①它有一群按地域组织起来的人群;②这些人口程度不同地深深扎根在他们所生息的那块土地上;③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①帕克的社区定义是1936年提出来的。
后记 20世纪最后30年以来,全球通讯、交通及电脑技术的发展对城市社区的形态产生了巨大冲击。与此同时,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更根本改变了城乡社区的原有结构状态。这些变化对社区研究分析提出了新的理论挑战。
踏入新世纪,社区建设在中央政府的推动下在全国城市中展开,社区研究分析也从学术界走向实际工作场域,从书斋走向街道住宅小区。《现代社区概论》作为一本社区分析的入门教科书也从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适应教学和应用的要求,我们编辑出版《现代社区概论》第二版,对第一版作出了较大幅度的修改。考虑到中国社区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教科书的适用性与连续性,我们依据社区研究的最新理论动态和研究成果对原理部分进行了改写和补充,重写了城市、集镇和乡村社区三章。最重要的补充部分有:①第三章的第四节“社区空间形态的转变及其理论挑战”,着重指出20世纪末期发达的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产生导致人际沟通、互动方式的转变,从而对传统社区概念及理论框架提出了挑战。②中国社区建设实践过程中社区工作是重要的内容,相关读者需要了解社区研究与社区工作之间的关系,适应这一要求,在不影响原教科书整体框架的前提下增补了一个篇幅颇长的社区工作附录,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与社区工作相关的各项内容。
《现代社区概论》是在沿用《社区概论》的大纲并保留了其中某些适用部分的基础上,作出全面改写而形成的。在《现代社区概论》第二版出版之际,作为本书的主编,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恩师、《社区概论》的主编何肇发教授。与费孝通教授和杨庆堃教授一起,何肇发教授1980年以后在中国社会学界坚定地倡导社区研究,虽然未及看见社区分析与实践在全国展开,但今天社区概念成为中国城市基层建设的基本用语,由他首先主持编撰的《社区概论》亦已经再版多次,恩师泉下有知也应感欣慰。我还要感谢曾经为《社区概论》的编撰做出贡献的同门:金雪鸣、温世伟、李业甫、骆玲、张小丽、童晓频、张幼铎和李永宁,新一版《现代社区概论》仍然能够找到这些作者留下的墨迹。感谢童晓频多年以来为每一版的修订都提出有益的建议并参与编修。感谢参与第二版改写的同行黄晓星、霍杰、庄丽华、阮平和陈福平,感谢为本书增补提出建议的郭天武博士,也感谢为本书再版作出艰辛努力的编辑李海东及中山大学出版社有关同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