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民族概论

2010-04-30 
市场价:¥50.00卓越价:¥36.00为您节省:14.00元 (72折) VIP 价:¥34.92 SVIP价:¥34.20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民族概论 去商家看看
中国民族概论 去商家看看

 中国民族概论

  • 市场价:¥50.00
  • 卓越价:¥36.00为您节省:14.00元 (72折)
  • VIP 价:¥34.92 SVIP价:¥34.20
  •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1人 评论打分
  • 5 颗星:
  • (0)
  • 4 颗星:
  • (0)
  • 3 颗星:
  • (1)
  • 2 颗星:
  • (0)
  • 1 颗星:
  • (0)看全部1篇评论  (1篇用户评论 | 写评论)
    商品促销和特殊优惠每购买由卓越亚马逊提供的1件图书产品合格购物商品,另外购买Office 2007 中文家庭和学生版可享受¥20.00 元的优惠。查看详细条款
    最佳组合 购买本商品和 民族学通论(修订本)
    共计价钱:¥78.00
    同时购买共计:¥59.80元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已经有了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页码:858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2月
    ·ISBN:7810564242
    ·条形码:978781056424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丛书

    内容简介 该书主编宋蜀华教授是中国民族学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终身教授、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顾问,副主编陈克进教授是本中心兼职教授。主要撰稿人祁庆富教授是中心主任,白振声教授是中心学术带头人。其他各位作者也都是中心的专职或兼职研究人员。《中国民族概论》 67 万字,包括理论和民族志两部分内容,是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少数民族的第一部著作。 征得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同意,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文作为该书第一章,使本书更具有理论性和权威性。 该书建构出全新体系,上编集中论述中国民族的重大理论问题,共四章,包括《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历史演变》、《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分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下编为中国民族志,共五章,包括:《汉族》、《东北、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东南地区少数民族》。以地区为单位撰述民族志,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该书是一部重要的中国民族的理论著作,对于中国民族的研究,必将起到重大的影响。 该书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丛书”,首次使用了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标识。
    目录


    上编

    第一章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二、多元的起源
    三、新石器文化多元交融和汇集
    四、凝聚核心汉族的出现
    五、地区性的多元统一
    六、中原地区民族大混杂、大融合
    七、北方民族不断给汉族输入新的血液
    八、汉族同样充实了其他民族
    九、汉族的南向扩展
    十、中国西部的民族流动
    十一、中华民族格局形成的几个特点
    十二、瞻望前途

    第二章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中国民族经济的历史性特征
    一、中国各民族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二、中国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节历史上各民族经济关系的发展
    一、历代中原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
    二、少数民族对祖国经济的贡献
    第三节近代中国各民族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一、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侵略
    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第四节少数民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一、少数民族社会制度改革

    二、改革开放与民族地区经济的现代化
    第三章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分析
    第一节宏观视野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与结构分析
    二、传统文化和非主流文化
    三、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第二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结构
    一、生态结构:多元的生态文化圈和生态经济文化类型
    二、经济结构: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经济形态
    三、政治结构:复杂的社会政治制度
    第三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本族认同的价值观
    二、社会行为规范--外在化的价值观
    三、民族传承物--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四、文化传承的象征符号系统
    第四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分类
    一、关于民族文化的分类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门类划分
    第五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变迁
    一、文化变迁理论与中国现代化问题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
    三、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变迁

    第四章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回顾
    一、古代民族关系述略
    二、近现代民族关系的新质
    第二节民族识别
    一、民族识别是我国新时代提出的一项历史性任务
    二、民族识别的理论依据
    三、民族识别的基本原则
    四、民族识别的成就与意义
    第三节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
    一、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平等、团结
    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三、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四、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
    五、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六、民族语言文字平等政策
    七、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八、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第四节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一、民族关系的根本改善
    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
    三、共同繁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四、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下编

    第五覃汉族
    第一节概况
    一、名称
    二、人口与分布
    三、语言文字
    第二节历史简述
    一、汉族的先民
    二、华夏族体的形成
    三、汉族的形成
    四、汉族的发展壮大
    第三节经济生活
    一、农业民族的形成
    二、农业
    三、手工业和工业
    四、商业
    第四节文化
    一、哲学与宗教
    二、史学与地理学
    三、文学
    四、艺术
    五、科学技术
    第五节风尚习俗
    一、汉族民俗形成的要素
    二、服饰、饮食、居住、交通
    三、婚姻家庭、亲属称谓、姓氏与名字
    四、节日、丧葬、祭祀

    第六章 东北、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历史简述
    第三节 社会制度
    第四节 文化
    第五节 风尚习俗

    第七章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第八章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
    第九章 中东南地区少数民族
    后记
    ……
    序言 在中华大地上,早在秦汉时期,我国便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由多民族构成。然而,一个人口超过10亿的汉族和人数较少甚至很少的55个兄弟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在一个国家内,具有这样民族构成的国家,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历史赋予我国的一个特色。
    汉族人口众多,并非单纯靠人口的自然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大量吸收非汉人,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秦汉时期在东南越人地区用兵及设置郡县,于越、闽越、东瓯等族,后来渐与汉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是王朝对峙,也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此期中先后内迁的匈奴、羯、氐等族,后来基本与汉族融合。在西南,成汉主李势在位时,今贵州境内的僚人大举迁入巴蜀,众至十余万户,后来大多与汉族融合。初唐史家在回顾南方民族与汉族融合的情况时说:“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日蜒、日儴、日俚、日僚……,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浸以微弱,稍属于中国,皆列为郡县。同之齐人,不复详载。”①他们已列入郡县之内,成为编户齐民,说明为数不少已与汉族融合。
    文摘 第二节历史简述
    一、西北各民族的渊源
    我国大西北,自古就有众多民族繁衍、生息。由于地处东西交通孔道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历史上各民族流动、迁徙、聚散、交融之地。因自然的或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的种种原因,一些民族迁来了,或游牧,或定居,并在与当地民族的交融共处中发展、壮大;一些民族迁走了,或在留守故土中被后来者征服,或部分地留下来与后来者融合为新的民族。就这样东迁西移,南来北往,使西北民族的渊源呈现出一幅颇为复杂的画面。根据文献记载以及当前考古学、民族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对远古至先秦时代西北地区的主要族系作如下简要的勾画:
    (一)西戎
    西戎亦称戎,是先秦时期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民族集团之一,早在夏商时代,戎人就与夏朝、商朝有了各种交往①。商末,地处西部以周原(今陕西岐山)为中心的周人势力渐强,在其向四周的拓展中,遇到的主要劲敌是与之相邻的戎人。由于戎人部落集团主要集中于周原以西的今甘肃东部陇西山地,故被称为西戎。
    从西周至春秋末期,这些诞生于陇山东西和泾、渭、洛水流域的戎人部落,在与周秦的频繁交往与争战中,不断向东移动迁徙。
    后记 早在六七年前,我校出版社就提出了组织编写《中国民族概论》的动议,并多次串联有关教学、科研人员共同论证该选题的可行性,商讨写作大纲与编写体例。后经呈报,该选题被列入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九五”出版规划。由于种种原因,诸如此书原定方案涉及的内容广泛、文字量较大,参加写作的同志一般都肩负教学、科研或行政管理方面的重任,写作计划往往不时中断,乃至原定的部分编写内容和个别的作者也有所变动。最后,本人忝为执行主编。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我总是感到赧颜,诚惶诚恐,因为无论是学识还是资历,同仁都远远胜出自己。
    本书终于能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付梓面世,全靠诸位同仁的精诚合作和辛勤劳动,以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诸位作者为了完成本书的写作,有的压下了别的重要写作计划,有的牺牲节假日甚至自己业余时间而挑灯夜战,有的则在40℃高温下仍汗流浃背地伏案撰稿……
    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博士生导师宋蜀华教授,作为本书的主编,主持制订了编写体例和大纲的基本方案,至于审改等具体工作,则交给我去做。尊敬的宋先生随时为我指点迷津。在序言中,他言简意赅地指出了全书的框架结构和出版本书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