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宗教
哲学
宗教
艺术
历史
地理
社科
政治
军事
心理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2010-04-29
市场价:¥13.00卓越价:¥9.60为您节省:3.40元 (74折)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7人 评论打分5 颗星:(3)4 颗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市场价:
¥13.00
卓越价:¥9.60为您节省:3.40元 (74折)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7人 评论打分
5 颗星:
(3)
4 颗星:
(3)
3 颗星:
(1)
2 颗星:
(0)
1 颗星:
(0)看全部7篇评论
(7篇用户评论 | 写评论)
商品促销和特殊优惠
每购买由卓越亚马逊提供的1件图书产品合格购物商品,另外购买Office 2007 中文家庭和学生版可享受¥20.00 元的优惠。查看详细条款
最佳组合
购买本商品和 定慧初修
共计价钱:¥
27.00
元
同时购买共计:
¥20.10元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已经有了
基本信息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232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6月
·ISBN:7309031938
·条形码:978730903193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0开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学佛者的基本信念》以通俗的口语,对该经的宗趣大意,特别是一般人不易读懂的偈颂作了别开生面的讲解,并附列了有关“行愿”(修行与大愿)方面的各种资料。书名中的“基本信念”即是指“行愿”而言的。《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原是唐代般若译的《华严经》四下卷中的最后一卷,因其文理俱优,切于日用,译后不久,便函独成一经,广为流传。经中主要讲述了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佛教寺院中每日引磬唱诵的《普贤菩萨十大愿》即源于此。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普贤行愿品》的讲记。作者以通俗的口语,对该经的趣大意,特别是一般人不易读懂的偈颂作了别开生面的讲解,并附列了有关行愿方面的各种资料。
《学佛者的基本信念》中的基本信念即是指行愿而言的。
作者简介
南怀瑾: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青年时代曾任教于中央军校,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四十年代初入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三年。1945年曾任教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1949年春赴台,先后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并应邀至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1985年夏,离台赴美。在美国期间,成立了“东西学院”,旨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有著作三十多种。
媒体推荐
出版说明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它原是唐代般若译的《华严经》四十卷中的最后一卷。因其“文理俱优”、“切于日用”(明代智旭语),译出后不久,便独成一经,广为流布。经中主要讲述了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佛教寺院中每日引磬唱诵的《普贤菩萨十大愿》即源于此。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普贤行愿品》的讲记(原名《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作者以通俗的口语,对该经的宗趣大意,特别是一般人不易读懂的偈颂作了别开生面的讲解,并附刊了有关“行愿”(修行与大愿)方面的各种资料。书名中的“基本信念”即是指“行愿”而言的。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最新版(2001年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25日
编辑推荐
在中国一谈到宗教,仿佛立即会让人联想到了牛鬼蛇神,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大的误会!当代的西方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往往被人等同于一个不道德的人。以至于信仰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被大多数西方国家的老百姓下意识视成可怕的妖魔,最终被那些有目的的政客彻底地误导。更进一步,对于确实存在的数亿的宗教信徒,我们如果避而不谈,实在是有点不太明智,与其让一些邪教来占领信仰的地盘,不如让那些正规的经过几百年的历史考验的教派合理地发展起来。所以能如此正大光明的来探讨宗教问题,实在是《学佛者的基本信念》非常大的贡献。
目录
上篇: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
下篇:心闻洞十方,当然获圆通
附录一:普贤菩萨的行愿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
文摘
书摘
所以,我们现在还只是在这修行的道路过程中而已,为了证得无上菩提而努力,发愿与释迦牟尼佛修行时一样,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中上求下化,这就是“一切趣中成宿命”。如果在六道轮回中来来往往时,不敢作牛、作马,你还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乘行者吗?千万要如此学佛发愿,“一切趣中”,六道五趣包括天、人、阿修罗等一切趣中,都有佛菩萨转生示现的教化。佛菩萨所济度的不只我们人而已,所以我们要赶快发愿修菩萨行,转到“一切趣中成宿命”,这样最后才能圆满佛果。
谈到宿命,宿命之根和种子,是不会掉失的,就像你们起初学佛,不管是真是假,生生世世下来,最后总是会发心出家精进修行的。这就是阿赖耶藏识中,有这学佛的宿命种子存在,没有这种宿命的善根,你要他信佛,他是死也不干的,不可能走上这条成佛之路。那么学佛又为何要在六趣中轮转呢?因为在六道中轮转、精进,能够面对种种苦难,磨炼菩萨百忍不隳的心态,长养解脱烦恼的智慧,或就重重济世利生的殊胜功德,转得愈深,堕得愈深,福德智慧的成就愈大。但这种堕落是菩萨的堕落,乃秉承普贤大行的慈悲愿力而来,与一般主夫贪求五欲,作业造罪的堕落不可同等而喻。所以所谓“一切趣中成宿命”,是就我们发无上菩提心,在无余趣中修道行道而言。学佛要修到在六道任何一道中,都晓得出家修持净戒。出家小一定当和尚,和尚只对人道的出家而说,一切趣中都有发心出家的有情。狗道也有狗出家的,像一位同学家中,有条狗生了一场大病,他求大悲咒水治好了它,病愈后,便不再吃荤,这也是一种出家,是心出家,企求跳离畜牲道之苦的初步发心。这就是“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
那么,既然出家讲求的是心,为何我们又要有身的形式出家呢?这是为了在某个修道过程,免除情爱欲的拖累,专心进修;同时也为了佛的正法,需要有人示现正式的名份角色来住持传续。出家修持净戒,包括了比丘、比丘尼、菩萨、三昧耶等显密戒律,而其终极的核心是“菩提心戒”。我们现在讲的《普贤行愿品》正可以作为它的具体表征,行得普贤行便能做到“无垢、无破、无穿漏”的境界,心中没有一个垢秽的念头,并且一切心行“无破、无穿漏”。譬如烦恼生起,就是有破漏,有所遗憾。孔子的门生子夏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这是子夏论为人处事的方便谈法,还是有渗漏之处。“大德不逾闲”,根本性的伦理道德不要越轨超过范围,至于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毛病就原谅一点没关系,一般人道
……
查看更多
下一篇
本文网址:
https://www.reader8.net/book/20100429/487794.html
读书人精选
热点排行
宗教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唐和宋的专题研究
宗教社会学:宗教与中国
莲华生大士全传·下卷 (全国第一套全面记
闽粤台民间信仰论丛
歌罗西书注释
宗教.法治与中国传统 - 俞学明 钱雪松
合众科学译丛:灵魂存在吗
古典学译丛·想象中的希腊:神话的多重语
星云日记13:法无定法
白话地藏本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