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1800-1949)

2010-04-29 
基本信息·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页码:53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 ·ISBN:7807302488 ·条形码:978780730248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1800-1949) 去商家看看
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1800-1949) 去商家看看

 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1800-1949)


基本信息·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页码:53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
·ISBN:7807302488
·条形码:978780730248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就中国而言,现代化的变迁并非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的认同过程,亦非面临外侮时的“冲击一反应”过程;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的延续。
  自1800年起的一个半世纪里,在严酷的运作背景之下,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酝酿、肇始与起步,既有后发展国家普遍遭遇的困境、也存在着中国文明独特的沉重遗产。
  当历史的时钟被拨到1949年,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自1800年以降的那段历史的影响却久久不会消散:1949年以后的所有历史都可以在这渐渐远逝的一个半世纪中找到最初的基因和起点。
  《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自1995年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十来个春秋。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学术解收的力量,曾经风靡于中国学术界。本书即是在那一特定时期,一群知识分子依据现代化理论进行探索的结果。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从现代化变迁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它以现代化为指向与核心,从政冶、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学术、军事、习俗诸方面重新观察并叙述了1800年至1949年的这段历史,全方位地描述了中国社会这一时期的宏观全景和内在脉络。本书以其视野开阔,结构新颖,立论鲜明,材料扎实,文风从容的特点在专业工作者和非专业读者中获得好评。
  历史翻过了20世纪,进入了新的一页。本书作为具有探索性质的通论性著作;在学术转型的年代得到了史学界和知识界同仁的肯定,同时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必不可少的一本著作。本书2006年的再版,既是对于过去研究的回顾,更是对于未来探索的推动。
作者简介 许纪霖,1990年代的第一个冬天,一批希望以新视角和方法探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中青年学人在历史风云变幻的激荡中,在现代化理论的感染下,集中了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智慧,合作撰写了这部专著。
当年的这批作者,而今多数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独树一帜,硕果累累;也有的或远游海外,或弃文改行,亦有的天不假年,令人太息。十余年时光流逝,只有这本书记载着他们曾经共同拥有过的理想和志愿,共同经历过的探索和追求。
时过境迁,大多数作者在这些年里都曾经有过工作调动。为了历史的记忆,应该在这里记录下在那个寒风凛冽的严冬,聚会在黄浦江畔的这群探索者来自何方;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三联书店、《探圳特区经济》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浙东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编辑推荐   就中国而言,现代化的变迁并非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的认同过程,亦非面临外侮时的“冲击一反应”过程;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的延续。
  自1800年起的一个半世纪里,在严酷的运作背景之下,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酝酿、肇始与起步,既有后发展国家普遍遭遇的困境、也存在着中国文明独特的沉重遗产。
  当历史的时钟被拨到1949年,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自1800年以降的那段历史的影响却久久不会消散:1949年以后的所有历史都可以在这渐渐远逝的一个半世纪中找到最初的基因和起点。
  《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自1995年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十来个春秋。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学术解收的力量,曾经风靡于中国学术界。本书即是在那一特定时期,一群知识分子依据现代化理论进行探索的结果。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从现代化变迁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它以现代化为指向与核心,从政冶、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学术、军事、习俗诸方面重新观察并叙述了1800年至1949年的这段历史,全方位地描述了中国社会这一时期的宏观全景和内在脉络。本书以其视野开阔,结构新颖,立论鲜明,材料扎实,文风从容的特点在专业工作者和非专业读者中获得好评。
  历史翻过了20世纪,进入了新的一页。本书作为具有探索性质的通论性著作;在学术转型的年代得到了史学界和知识界同仁的肯定,同时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必不可少的一本著作。本书2006年的再版,既是对于过去研究的回顾,更是对于未来探索的推动。
目录
总 论/许纪霖 陈达凯
中国现代化的启动类型与反应性质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主题与运作背景
政治变迁中权力聚散的历史循环
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
社会分层与现代化动力群体
……
文摘 书摘
在中国现代化行程中,有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这就是从文化认同到价值意义、意识形态的全方位思想危机。现代化的变迁自然包含着文化层面的结构转换,然而出现如此深刻的思想危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中国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西学的冲击是造成中国传统文化衰落及价值失范的一个原因,虽然这些外缘性动因在其他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进
程中也曾普遍出现过,但并未导致中国式的全面思想危机。像日本通过对神道和儒学这些传统价值的重新阐释,发掘出了支撑日本现代化精神的本土资源,最终以“和魂洋才”的中介形式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转型。
  那么,中国为什么没能顺利地走上这条中兴之路呢?
  众所周知,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着主流文化的地位。关于儒学的内在结构,按照宋人刘彝的说法,可分为体、用、文三个部分。“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代不可变者,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这相当于文化体系中价值系统、知识系统和意识形态三个次生系统。不过,体、用、文在儒学内部并不具有独立的思想形态,也未得到自由的理论展开;相反地,却被融于一个包罗自然、社会、政治、伦理、宗教于一体的有机宇宙论图式之中。这种“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学说通过士大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将精神象征系统(伦理道德规范)、社会象征系统(宗法血缘关系)和政治象征系统(普遍王权秩序)高度整合在一起,从而以伦理一政治一体化的人治主义政治模式为整个大一统结构提供了合法性的价值基础。而作为大一统中枢的王权又倒过来支撑了儒学在精神领域的垄断性地位。
  儒学自先秦原儒诞生之后,曾有过两次大的流变。第一次是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宇宙论,它以自然神秘的天道演绎出普遍适用的王道,在两汉确立了官学的地位。中经魏晋南北朝的衰落,到宋明程朱陆王以伦理本体的形而上学重建儒学,实现了第二度中兴。不过到了清代,儒学又重现疲软之势。无论是“内圣”还是“外王”,都陷入了山穷水尽的思想困境。
  对儒学的挑战最初并非来自西学,而是源自儒家学说本身。清代,虽然宋明理学据有官学的地位,但在民间学术中经学考据却成为清学的主流。考据学原是作为理学的补充而出现的,即为理学作学理的论证和考辨,后来逐渐独立,成为对空谈性理的理学之反动。*经过几代学者的细考穷究,到乾嘉后期,儒家经典的研究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