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中国人的气质

2010-04-28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页码:263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64028909 ·条形码:9787564028909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人的气质 去商家看看
中国人的气质 去商家看看

 中国人的气质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页码:263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64028909
·条形码:9787564028909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典藏书架

内容简介 《中国人的气质》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19世纪末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和性格特征,揭露了中国人好面子、缺少公共责任心、缺乏诚信、喜猜忌、保守、节俭过度等劣根。《中国人的气质》作者明恩溥是位美国传教士,他曾建议美国政府退还“庚子赔款”,资助中国青年学生赴美留学。清华大学、协和医院、协和医学院的建成,也都与这位传教士有关系。
时过境迁,今又译印此书,对比今昔面貌,以期能促进、深化国人的思索。
作者简介 明恩溥(1845—1932),又作明恩普,美国人,基督教公理会来华传教士。1872年来华,初在天津,1877年后在鲁西北传教30年,在当地建立学校、医院,并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著作。 1908年,在明恩溥等人建议下,美国正式宣布退还“庚子赔款”给中国,作为资助中国青年学生留美学习之用。
编辑推荐 《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固有的“劣根性”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面子
第二章 节俭
第三章 勤劳
第四章 礼节
第五章 漠视时间
第六章 漠视精确
第七章 误解的才能
第八章 拐弯抹角的才能
第九章 灵活的固执
第十章 智力混沌
第十一章 神经麻木
第十二章 轻视外国人
第十三章 缺乏公共精神
第十四章 保守
第十五章 漠视舒适和便利
第十六章 生命力
第十七章 忍耐和坚韧
第十八章 知足常乐
第十九章 孝顺
第二十章 仁慈
第二十一章 缺乏同情心
第二十二章 社会台风
第二十三章 相互负责和遵纪守法
第二十四章 相互猜疑
第二十五章 缺乏诚信
第二十六章 多神论、泛神论和无神论
第二十七章 中国的真实状况及其当今需求
译后
……
文摘 初看上去,用“面子”这个全人类都有的身体部位来概括中国人的“性格”,没有比这更为荒谬的事情了。但是在中国,“面子”一词可不是单指脑袋上朝前的那一部分,而是一个语义甚多的复合词,其内涵之丰富,超出了我们的描述能力,或许还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
为了大体上理解“面子”一词的含义,我们必须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演戏本能的种族。戏剧几乎是唯一的全民娱乐方式,中国人之热衷于看戏,就如同英国人喜爱运动、西班牙人喜爱斗牛一样。任何一个轻微的刺激,都会使任何一个中国人把自己当做戏剧中的一个角色。他会做出种种戏剧化的举动,诸如躬身下拜,双膝跪地,俯地不起,以头叩地,对于一位西方人来说,这些举动即便不是荒唐可笑的,也纯属多余。中国人是按照戏剧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一个人需要为自己辩护的时候,面对两三个人,他也会像是面对一大群人那样说话。他会大声说道:“我是当着你们的面说的,你,你,还有你,你们都在这里。”如果他的麻烦事得以解脱,他就会说他体面地“下了台”,如果没有得到解脱,那他会发现自己无法“下台”。很明显,所有这一切都与实际情况没有任何关系。问题从不在于事实,而永远在于形式。如果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道出了漂亮的话语,演戏的要求便得到了满足。我们不必到幕后去偷看真相,否则将会毁掉世界上所有的戏剧。在复杂的生活关系中适当地做出这种戏剧化的举动,这就是有“面子”。如果做不出这些举动,忽略这些举动,阻挠这些举动的展示,就是“丢面子”。如果理解无误。就会发现,“面子”就是一把钥匙,用它能打开那只藏有中国人诸多最重要性格的密码箱。
还要再补充一点,调控“面子”及其获得方式的种种原则,常常完全超出了西方人的理解能力,西方人总是会淡忘这种戏剧化因素,闯入不相干的事实范畴。对于西方人来讲,中国人的“面子”就像是南洋岛民的塔布①一样,是一种不可否认的潜在力量,它叫人捉摸不透,不受规则约束,其废止和更替的依据仅在于一致的感受。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西方人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们永远不可能对同样的事物抱有同样的看法。在调停每个村子里都很常见的那些小争执时,“和事佬们”必须仔细斟酌如何顾及每一方的“面子”,就像欧洲的政客们对权力均衡的斟酌一样。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客观公正,完全不偏不倚的公正虽说在理论上可行,但对于一个东方人来说却不大可能实现,这种调停的目的就在于完全照顾到各方的“
……
后记 一个外国人在一百多年前关于中国人性格的一番品头论足,居然曾引起包括辜鸿铭、鲁迅在内的中国思想大家们的广泛关注,直到如今仍能激起国人的阅读兴致;一个美国传教士从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立场出发对中华民族的一阵指手画脚,居然成了西方汉学中最重要的“奠基作”之一,在西方人的中国观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持久而又巨大的作用。
这个人就是阿瑟·亨德森·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1845-1932),中文名明恩溥。明恩溥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维尔农镇,毕业于贝洛依特学院和安多沃尔神学院,1872年作为美国公理会的传教士来华,在上海、山东等地传教。1905年,明恩溥辞去教职,定居北京附近的通州,专事写作。明恩溥在中国总共度过了半个世纪的传教和写作生涯,留下多部关于中国的研究著作,如《汉语谚语熟语集》(Proverbs and Common Sayings from the Chinese,1888)、《中国乡村生活:一个社会学研究》(Village Life in china:A Study in Sociology,1899)、《动乱中的中国》(China in convulsion,1901)、《基督王:关于中国的概括性研究》(Rex Christus: An Outline Study of China,1903)、《中国的上升》(The Upllift of China,1906)、《今日的中国和美国》(China and America Today,1907)、《前往中国的年轻传教士手册》(A Manual for Young Missionaries to China ,1918)等。而在他的著作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就是这本《中国人的气质》。(其实,此书名译为《中国人的性格》更好,故文中仍多将characteristic一词译为“性格”。)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