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

2010-04-26 
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页码:388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9月 ·ISBN:7211043679 ·条形码:978721104367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 去商家看看
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 去商家看看

 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


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页码:388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9月
·ISBN:7211043679
·条形码:978721104367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闽台文化关系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闽台关系文化丛书》是一部工程浩大的丛书,是由福建人文科学界专家学者撰写,由台湾文化研究专家、福建社科院博士生导师刘登翰研究员、福建师大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林国平教授主编,并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全套丛书共有十一本,包括《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先民文化探源》、《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闽台教育的交融与发展》、《闽台民间民俗》、《闽台民间信仰源流》、《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闽台民间戏曲的传承与变迁》、《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等十一本,共长达三百多万字。
该丛书立足闽台文化,放眼两岸关系和中华文化,是以闽台为中心,以文化为重点,来论析两岸关系的一套系列著作。唐树备指出,由于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了半个世纪之久,尽管台湾文化由于历史原因受欧美等西方文化影响,但根是中华文化,也是福建传过去的文化。他说,这套系统研究闽台文化的丛书,突出了闽台文化关系中的“源”和“缘”,通过揭示“闽台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根共源”的密切亲缘关系,以更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闽台文化关系研究丛书》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分别从先民文化、客家文化、方言、教育、民俗、民间信仰、文学、戏曲、音乐和建筑等不同侧面论析了闽台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是目前闽台文化关系研究中较系统、较全面的专著之一。
作者简介 谢重光 1947年出生,福建武平县人。厦门大学历史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客家研究中心主任、历史所副所长,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学报主编。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与宗教研究所教授、福建省客家研究联谊会副会长、福建省宗教研究会副会长、《客家》杂志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宗教社会史、客家学和闽台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已出版《汉唐佛教社会史论》、《中国僧官制度史》(合着)、《唐三藏传》、《李后主传》、《柳宗元传》、《唐高祖传》、《客家源流新探》、《陈元光与漳州早期开发史研究》、《海峡两岸的客家人》、《金门史稿》(合着)、《客家形成发展史纲》、《乡土中国--闽西客家》、《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等专着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目录
绪论
一 民族种族民系
二 3世纪起汉族南进与汉族南方民系的形成
三 研究闽台客家的特殊意义

第一章 客家民系的酝酿
第一节 赣闽粤结合部的特殊环境
第二节 唐以前赣闽粤边区的原住民及其文化
第三节 中原与江淮汉人的南迁
一 史志有关汉人南迁的户口资料
二 其它文献的有关记载
三 族谱资料提供的信息
四 大体一致的结论
第四节 盘瓠蛮的南迁
第五节 移民与土著的斗争和融合
一 唐末至宋初移民与土著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二 两宋之际汉人与蛮僚关系的新格局

第二章 闽西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第一节 宋代汀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 定光佛信仰的形成与传播
第三节 风声气习,别是一方
一 方言
二 风俗
第四节 宁化石壁--客家族群自我认同的符号
一 “客家人的祖先都是宁化石壁过来人”的说法不合历史实际
二 客家人称先世来自石壁的社会原因

第三章 元明清闽西客家社会的变迁
第一节 宋末元初福建人民的抗元斗争
一 文天祥、张世杰领导的畲汉人民保宋抗元斗争
二 黄华领导的畲汉人民抗元义军
三 陈吊眼领导的畲族抗元斗争
四 李志甫领导的畲族抗元武装
第二节 族群互动中客家民系的发展
一 畲民汉化成为客家
二 北方流民入籍成为客家
三 平乱淮军就地安置演化为客家
第三节 客家人对闽西、闽西南边缘地区的开发
一 归化、永定、平和三县的设立
二 漳州西部县份客家新居民点的建立
第四节 宋元明清闽西客家人的文化成就
一 官私教育
二 人才培养
三 刻书业的辉煌成就

第四章 祖国大陆客家人移民台湾
第一节 客家基本住地向粤东的扩展
第二节 客家人迁台过程
一 从“山贼”到“海寇”:客家人迁台的先驱
二 从荷据至清代:几个重要阶段客家人迁台的概况
第三节 客家人渡台的方式和路线
一 合法渡台
二 偷渡
第四节 台湾客家人的分布状况
一 现实状况
二 历史面貌
第五节 汀州客、漳州客与福佬客问题
一 汀州客
二 漳州客
三 福佬客

第五章 台湾客家人的艰苦创业历程
第一节 台湾客家人的垦荒事业
一 客家人对屏东平原的拓垦
二 北埔姜家发展史
第二节 闽客械斗与义民问题
一 闽客械斗
二 义民问题
三 六堆组织剖析
第三节 与土著民的斗争和融合:“平埔客”和“客平埔”问题
第四节 台湾客家人的抗日斗争
一 丘逢甲及“台湾民主国”客家抗日英杰
二 “台湾民主国”大将军刘永福
三 坚持抗日的罗福星和他组织的革命党
四 “农民组合”的抗日斗争
第五节 当代台湾客家人的抗争
一 台湾客家族群意识复兴的标志--《客家风云》创刊
二 客家民众力量的强烈展示--“中坜事件”

第六章 福建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服饰与饮食
一 服饰
二 饮食
第二节 典型民居
一 客家土楼
二 府第式宅院
第三节 多神崇拜
一 定光佛信仰
二 猎神信仰
三 妈祖信仰
四 蛇崇拜
五 石崇拜与树崇拜
第四节 奇特民俗
一 买水浴尸
二 检骨葬
三 尊崇婆太
四 女劳男逸与妇女不缠足
五 尚鬼信巫
第五节 山歌与船灯戏
一 山歌
二 船灯戏
第六节 宗族形态
第七节 劲健质朴的民性
第八节 耕读传家
第九节 几种比较重要的思想观念
一 门第观念
二 中原正统观念
三 封建礼教观念

第七章 客家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与变迁
第一节 客家文化的传承
一 衣、食、住
二 宗教信仰
三 客家文艺
四 客家人的性格、气质
第二节 客家文化的变迁
一 语言
二 建筑
三 山歌
四 信仰
五 岁时习俗
第三节 台湾客家文学
一 台湾旧文学时期的客家文学
二 日据时期的台湾客家文学
三 光复后的台湾客家文学
四 新世代台湾客家文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台湾问题是萦系在海内外所有中华民族子孙心上的一个最牵动民族感情的问题。一个多世纪来,台湾无论沦入日本的殖民统治,还是处在两岸对峙的政治纠葛之中,都是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存在着,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压力下,都不能把它和祖国分开。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台湾同胞和祖国大陆同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子民;台湾社会和祖国大陆社会一样,都是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之上建构和发展的。共同的文化,是一股潜在的、巨大的力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维系台湾与祖国密不可分的精神纽带。这一切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中国人的纽带,也是实现祖国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
台湾与祖国的文化亲缘关系,最先、最直接的就体现为台湾与福建的关系。这是由地理和人文关系决定的。福建和台湾,都是以中原南徙的移民为主体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稍有不同的是,在福建,中原移民南徙人闽,至宋代已基本完成;而在台湾,则是自明末清初开始,才由南徙入闽的中原移民后裔再度大规模迁入台湾。其文化也随同移民一起,从中原经由福建的本土化发展,再度播入台湾。因此,闽台社会都先后经历过一个共同的内地化、文治化,实质也就是中原化的过程。
文摘 一 民族·种族·民系
本书研究的对象--闽台客家,是客家民系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民系的本质,民系与民族、种族的r关系,不少人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因此,开篇之前,仍有必要就某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加以辨析和厘清。
有的人把民系和种族混同起来,单纯从血统上来看待民系。他们非常欣赏和坚持大约一个世纪前某些外国传教士和学者的看法,认为所谓客家民系就是古代中原的一群高门华胄,由于战乱和灾荒的逼迫,长途跋涉迁徙到赣闽粤结合部的大山区来,与外界隔绝,自生自长,因而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古代中原的文化,同时保持了群体血统的高贵和纯洁。他们说,客家人是血统纯而又纯的中原汉族的后裔,是“中华民族里的精华”①。在他们看来,客家人似乎古已有之,只是古代客家人居于中原,后来整个儿位移到南方的山区中。不管时世如何变化,这群人都不受影响,既不与周围的人群--特别是古时的蛮僚、后来的畲族--通婚,也很少与周围的人群发生文化上的交流。所以他们论及客家文化,只一味地从古代中原文化探索其渊源,而无视客家文化与其它族群文化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
后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内外掀起客家研究热潮,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特别是在客家渊源、方言、民俗、风情及客家人的迁徙、分布等方面,论着繁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兴旺景象。但也有一些领域,如客家学学科建设的理论探讨、史料发掘与整理,客家人与相邻族群的关系,客家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显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纵有少数人开始加以研究,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也还很不够。
本书以“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为题,就是有鉴于客家研究的现状,意在拓展研究领域的一次尝试。之所以选择闽台作为研究的空间对象,乃因闽与台都是客家的重要分布区域,而彼此间的关系又异常密切,探讨这两个区域客家族群的形成历史和互动关系,其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由于近年来两岸学术交流和资讯交流的发展,在本书写作中已经能够比较及时地吸收和借鉴台湾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比起七八年前我写作《海峡两岸的客家人》时的困难情形,条件无疑改善得多了。但要深入了解台湾客家人的社会和文化,毕竟不能满足于参考和借鉴台湾学者现成的研究成果,必须亲自到台湾去搜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最好还能进行实地田野调查。然而格于两岸目前的关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