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页码:169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 ·ISBN:7532244717 ·条形码:9787532244713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泰顺廊桥 |
 |
|
 |
泰顺廊桥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页码:169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
·ISBN:7532244717
·条形码:9787532244713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全方位系统论述泰顺廊桥的专著,也是一本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学术性和观赏性兼具的大型画册,同时它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介绍廊桥,必将为世界了解泰顺廊桥又打开一扇窗户。
泰顺的廊桥,由于其历史之悠久,技艺之精湛,使它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是泰顺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具有重要工程技术价值、建筑艺术价值的各式木廊桥至今还不为多数人所认识。本书作者多年来对廊桥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挖掘,对廊桥结构等进行了梳理,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与廊桥有关的地理、人文、民俗、工艺等内容,让人可以直观地感受廊桥简洁的美,协调的美,实用的美以及古朴的美。
本书可谓是为造桥工匠立传,可供梁建筑师、工程师以及对廊桥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作者简介 1970年生于重庆。1993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毕业后进入广州佘唆南建筑师事务所工作,1998年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硕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95年起,开始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建筑与古典园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余篇:同时致力于中国南方古代木构和乡土建筑的研究,出版了《泰顺》、《库村》、《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观》(合著)等著作。
媒体推荐 书评
泰顺是位于浙江省南部的一个山区县。泰顺的廊 桥,由于其历史之悠久,技艺之精湛,使它在中国桥梁中餐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是泰顺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具有重要工程技术价值、建筑艺术价值的各式木廊桥,至今还不为多数人所认识。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全方位系统论述泰顺廊桥的专著,也是一本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学术性和观赏性兼具的大型画册,同时它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介绍廊桥,必将为世界了解泰顺廊桥又打开一扇窗户。
泰顺的廊桥,由于其历史之悠久,技艺之精湛,使它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是泰顺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具有重要工程技术价值、建筑艺术价值的各式木廊桥至今还不为多数人所认识。本书作者多年来对廊桥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挖掘,对廊桥结构等进行了梳理,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与廊桥有关的地理、人文、民俗、工艺等内容,让人可以直观地感受廊桥简洁的美,协调的美,实用的美以及古朴的美。
本书可谓是为造桥工匠立传,可供梁建筑师、工程师以及对廊桥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目录 序
前言
泰顺廊桥生成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泰顺桥梁的历史发展演变
泰顺的民间桥梁
泰顺古桥的分类和发展演变
……
文摘 书摘
木拱廊桥的历史
这里所言“虹桥”是用其狭义,指由直木穿插别压编织组合而成的曲形拱桥,“即在世界桥梁史中绝无仅有的木拱桥”,与广义的包含各类造型呈弧形的石木拱桥统称的虹桥在结构上有极大差别。现存图像资料中,最上之子北宋著名画师张择端的旷世杰作——《清明上河图》中。也即是说,虹桥结构最迟出现在北宋王朝的宣和年间(1119—1125)。最早名之曰“虹桥”的先哲,我们至今还没法考证,但从现存的文献来看,宋孟元老之《东京梦华录》是较早称呼其为虹桥的一部重要史籍。
《东京梦华录》里有这样描写汴水的几段文字:“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至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由此入京城,公私仰给焉。”再有“东城一边,其门有四,东南曰东水门,乃汴河下流水门也”。又说“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自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膳,宛如长虹,其上下土桥亦如之。次日顺成仓桥。入水门里曰便桥,次日下土桥,次日上土桥……”‘由此看来,在孟元老撰作《东京梦华录》的时候汴京早已有了虹桥的称谓,并且“虹桥结构”并不只是虹桥独有,“其上下土桥亦如之”。张择端将汴水上结构相同的虹桥、上土桥和下土桥概括为一,画出了流传千古的虹桥。可见,虹桥结构在宋朝时的汴京是比较普及的一种桥梁结构形式。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当时早已成熟的石拱技术不被采纳,而一定要用木拱桥呢?况且,石拱要比木拱更加坚固耐久。西京洛阳早在晋太康三年(282)就曾建造可容大舟通行的石拱桥——旅人桥,而当水陆要冲的河北赵县于隋大业初年(605)就建成了由名匠李春主持设计的古代中国石拱净跨最大的安济桥(净跨度达37.02米)。其实,在北宋中叶时期,建造石拱桥比建木拱桥要费时耗工得多,连魏化基的无脚桥都因“三司度所废工逾三倍,乃请罢之”。另外更重要的是,建造中又需断航,而汴水为京城之命脉所系,漕运不可一日中断。因此由于种种机缘巧合,汴河虹桥得以处处推广采纳,这才被观察入微的画家摄入了图画中,也永远地载入了史册。
近世研究中国古桥技术史的学者大多认为虹桥技术自宋以后,在中国已失传了900余年。形成虹桥的木拱结构自青州问世以来,流传山西、河南等广大地区,湮没于汴水是否同时就等于在全国范围内失传了呢?中国别的地方还会存有《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的虹桥吗?
20世纪70年代末,文物工作者率先在浙江西南部的温州丽水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