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辑)

2010-04-24 
市场价:¥32.00卓越价:¥25.50为您节省:6.50元 (80折)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1人 评论打分5 颗星:(0)4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辑) 去商家看看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辑) 去商家看看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辑)

  • 市场价:¥32.00
  • 卓越价:¥25.50为您节省:6.50元 (80折)
  •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1人 评论打分
  • 5 颗星:
  • (0)
  • 4 颗星:
  • (1)
  • 3 颗星:
  • (0)
  • 2 颗星:
  • (0)
  • 1 颗星:
  • (0)看全部1篇评论  (1篇用户评论 | 写评论)
    商品促销和特殊优惠每购买由卓越亚马逊提供的1件图书产品合格购物商品,另外购买Office 2007 中文家庭和学生版可享受¥20.00 元的优惠。查看详细条款
    最佳组合 购买本商品和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辑)
    共计价钱:¥58.00
    同时购买共计:¥46.60元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已经有了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277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6月
    ·ISBN:7802301416
    ·条形码:978780230141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研究和认识生活在中国文化中的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现和揭示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的相互建构过程及特性,最终服务于社会,贡献人类,这正是华人社会心理学者百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的。《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系统地选刊这些学者的论文,以展示华人社会心理学这一研究领域所具有的多重视角以及丰富的学术成果。
      本刊在这里收集了部分华人哲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及社会心理学家60年来在脸面研究中取得的一些成果。其中大多数作品曾发表过,有的已产生过重要的学术影响,个别尚未正式发表的因其具有相当独到的见解也一并收在这里。我们选登它们的意图不但想向读者展示华人学者对这一主题的研究状况及其成绩,而且也希望为准备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帮助。为了突显这种指导性,我们所选的论文以概念探讨与理论建构为主,兼顾一些实证研究。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地带动更多的实证研究。显然,有关中国人脸面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同其他领域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希望这次结集发表能影响更多的学人来关注这一主题,推动脸面研究向纵深且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构建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贡献力量。
    编辑推荐 “脸面”是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和行为。或许是因为它太过平常,反而被大多数学者忽视了。也许还是因为它的平常,少数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具有深切体察的文化名人,如明恩溥、鲁迅、林语堂、费正清、钱钟书、金庸等,则看到了它在中国人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本刊为“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中的一辑,收集了部分华人哲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及社会心理学家60年来在脸面研究中取得的一些成果,以飨读者。
    目录
    中国人的脸面观/胡先晋
    论面子/何友晖
    脸面观念及其儒学根源/成中英
    “面”、“耻”与中国人行为之分析/金耀基
    面子的动力:从概念化到测量/何友晖
    中国人的社会互动:论面子的问题/朱瑞玲
    ……
    文摘 书摘
    3.“不要脸”
    “不要脸”是一种很严厉的指责,意思是指个人不在乎社会对他的品格
    的看法,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违反道德标准。对这样的人,社会约束力不起作
    用,因为他不承认社会的游戏规则。而且,如果他“不要脸”成为习性,他
    的亲友便无法预测他的言行。除非迫于环境,几乎没有人愿意与这种人打交
    道。
    需要理解的是,这种说法主要应用于为了私利而占他人的便宜;无视传
    统习俗被认为是怪癖,但并不导致“丢脸”。卖伪劣产品或囤积居奇的商人
    ,贪图私利而口是心非的人,为经济利益而徇私的政客,利用男朋友甚至出
    卖青春的女孩等等,所有这些人都可看成是“不要脸”,有时也看成是“没
    有脸”。
    这些人的行为通常不能受到法律的惩罚,公众的责难也可能是不公开的
    。但当他们发现自己处于不利情境时,社会将不予道德和物质上的支持。他
    们不再能够依靠社会关系网络来帮助自己走出困境,因为他们违反道德标准
    而使自己孤立无援。实际上,社会认为他们的失败和不幸正是不顾社会约束
    力而应得的惩罚。
    “不要脸”是吵架时经常听到的一句骂人的话:“你明明知道不对还要
    辩,你不要脸了吗?”“你死不认错,不要脸的人就是你!”在争吵中这样
    来回指责。最严重的是地位低的人这样指责地位高的人。前面提到过学生提
    问题来捉弄新老师的习惯。有一次,一位新老师没有满足学生,当他还没有
    领会到学生在考他时,学生们就不客气地说他“不要脸”,然后陆续离开教
    室。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指责的理由很充分,受指责的人便不能
    再露脸了。学生们便成功地阻止了那位讲师继续在这所大学授课。
    有时候“不要脸”的使用有些幽默感。年老时候,用来规范年轻人的传
    统习俗和道德约束变得松懈。年轻人过度的饮食和享乐会遭到谴责,而这对
    老年人则可宽容。社会知道他们是好人并原谅他们的小毛病。因此当他想放
    纵自己的时候就会说“我老得可以不要脸了”来做借口。尽管只有山东的一
    个地方有这种说法,但老年人享有更多偏离习俗的自由是很典型的。这并不
    是说“脸”对老年人不再是一种约束力。它意味着社会对人格完整的信任不
    会因忽视其习俗而发生动摇。
    在年龄层次的另一端,孩子也不要受到“脸”的约束力的严格制约。一
    个小孩的言行表现得比实际年龄小,例如一个八九岁的男孩还抢着要最
    ……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