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5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 ·ISBN:7303078967 ·条形码:978730307896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古代中国的历史、思想与宗教 |
 |
|
 |
古代中国的历史、思想与宗教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5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
·ISBN:7303078967
·条形码:978730307896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丛书名:当代中国史学家文库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论文和评论,除了《众妙之门》一篇是发表于十几年前的旧文之外,其他的都发表于最近这些年。按照我对出版社编纂这套书意图的理解,这部自选集,不应当是回顾自己的历史学研究经历、把它变成自己的学术传记,而是应当向读者介绍自己在历史学领域有价值的研究,所以,我尽量选录能反映目前自己所思所想的新论文。
《当代中国史学家文库》系列之葛兆光卷。葛兆光,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兼任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并曾担任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本书书收录了他最近这些年发表过的论文和评论,回顾了他的历史学研究经历,向读者介绍他在历史学领域有价值的研究。
作者简介 葛兆光,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研究生毕业,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兼任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并曾担任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唐诗选注》、《中国经典十种》、《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葛兆光自选集》、《中国思想史》(二卷)、《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等。译有《通向禅学之道》(日本铃木大拙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另有学术性的随笔和评论结集出版的有《门外谈禅》、《考檠在涧》、《佛影道踪》、《作壁上观——葛兆光书话》、《并不遥远的历史》和《在异乡听雨看云》等。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的论文和评论,除了《众妙之门》一篇是发表于十几年前的旧文之外,其他的都发表于最近这些年。按照我对出版社编纂这套书意图的理解,这部自选集,不应当是回顾自己的历史学研究经历、把它变成自己的学术传记,而是应当向读者介绍自己在历史学领域有价值的研究,所以,我尽量选录能反映目前自己所思所想的新论文。
《当代中国史学家文库》系列之葛兆光卷。葛兆光,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兼任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并曾担任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本书书收录了他最近这些年发表过的论文和评论,回顾了他的历史学研究经历,向读者介绍他在历史学领域有价值的研究。
目录 历史学四题
一、后现代与现代之间,历史学如何自处/1
二、“中国”可以成为历史叙述的空间吗/2
三、在学术或历史研究中应当有中国意识、中国视角和
中国立场吗/3
四、如何重新建立叙述历史的方式/4
……
文摘 书摘
最近,我特别关注教科书的编写,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教科书是使
一代一代人接受和理解历史的起点,也是一代一代学者模仿历史写作的最初
范本,它的影响太大,而且一旦它承负了某种意识形态,它可能使历史学走
向某个死胡同。从教科书联想到普及读物,我又有一个想法,就是呼吁“公
众历史”。这个公众历史不是使历史庸俗化,不是要历史去媚俗,我以前讲
过,通俗不等于庸俗,浅近不等于浅薄,提倡“公众历史”目的是让严肃的
历史学家明白,如何在传媒和市场时代,让历史仍然保持它的影响力。
好久以来,我一直听说这样的事情,就是某些电视制作者、小说家、记
者在拥有传媒优势以后,扬言要由他们来证明或者说明历史,并且要靠他们
来解决历史难题。比如一个记者就说他发现了尼雅,一个小说家就自称要重
写清史,一些电视剧就在让公众以为历史真的就是某些宫廷故事。我们得承
认,电视剧占有了让公众了解历史的最大份额,就在今天,我还看到美国国
家地理频道和香港凤凰卫视联合摄制的《马可·波罗重返中国》,还在宣称
要反驳马可·波罗没有来过中国的研究者(大概是吴芳思)。然而,要证明马
可·波罗来过中国的,是一个日裔美国摄影师和中国的一个摄影记者,这让
我想起那个据说发现郑和到过新大陆和澳洲的英国船长。但问题是,历史学
家不能仅仅保持学院式的矜持和傲慢,你得破门而出,把历史写得好看一些
,这才能给公众可靠的知识和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像欧美一些研
究中国的历史学家,如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汗之国》,像魏而思的《
1688》,也包括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等等,都写得很有故事意味。而像
近年来翻译出版的西方人写的历史著作,如写西方文化变迁的《从黎明到衰
落》、写圣经成为经典和影响文明的《圣经史》,都很注意采用针对一般读
者的普及写法。人们熟悉劳伦斯·斯通(Lawrence Stone)的《叙事体的复兴
》,他抨击西方史学界偏离了历史学家的原始任务,他觉得历史学家应当是
讲述故事的人。我在想,是否我们的历史叙述,也已经忘记了我们的历史应
当讲故事?
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