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回归公共空间

2010-04-20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26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5月 ·ISBN:7214043750 ·条形码:978721404375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回归公共空间 去商家看看
回归公共空间 去商家看看

 回归公共空间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26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5月
·ISBN:7214043750
·条形码:978721404375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现代政治译丛

内容简介 这本《回归公共空间》,是作者2002年回到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任教之后,作文狐狸文章的结集。这些文字,大都发表在非专业类的报纸和公共刊物上,是作者在学院研究之余,介入日常生活、思考当下世界所形成的思想副产品。这是作者的第四本思想文化评论集。前面三本分别是《第三种尊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暧昧的怀旧》(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和《新世纪的思想地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有趣的是,过去的三本旧作,较多的是一些学术文化评论,书卷气、文艺腔比较浓,而这本新的集子,更多的是社会思想评论,虽然文字变得“难看”,却多了几分沉重。
《回归公共空间》是作者在学院研究之余,介入日常生活、思考当下世界所形成的思想副产品。涉及当代思想观察、大学体制改革反思、对“9·11”、“非典”等国内国际重大突发事件的深层透视,以及对日常文化生活的批判性分析等。
作者简介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思想史、知识分子及城市文化研究。出版有《无穷的困惑》(1988)、《智者的尊严》(1992)、《中国现代化史》(主编)(1995)、《寻求意义》(1997)、《另一种启蒙》(1999)、《中国知识分子十论》(2003)等著作。
编辑推荐 《回归公共空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思想界,有两次体制外力量的崛起。
第一次发生在80年代中期。当政治体制内部的思想解放运动发展到某种极致的时候,一股体制外的思想潮流破士而出,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文化热”,即新启蒙运动。我本人,就是借“文化热”的大潮,浮出水面的。我们这一代“文化热”学人,到90年代以后,除了个别人浪迹海外、流落江湖之外,大部分都回到了学院。即使是依然保持知识分子姿态的,也是以一种学院的方式思考写作。以学院为中心,建构了一个现代知识生产的体制。
90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年青学人,都是在这样一个学院体制里商讨生活。年青的一代学人,比我们新启蒙这一代更学院化、专业化,少了一点社会的关怀,多了一点知识的兴趣。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是纯粹的学院中人。
然而,2l世纪初网络社会的出现,让一群过去默默无闻的思想者开始崭露头角。那是当代中国思想界第二次体制外力量的崛起。如果说,80年代中期的启蒙知识分子独立于权力体制的话,那么2l世纪初的网络知识分子,则游离子学院体制之外。不过,当年的启蒙知识分子与权力体制中的思想解放运动有着历史的学脉关系,如今的网络知识分子在其早年甚至现在,受过并且依然受到学院知识分子的思想恩泽。在大的精神关怀和思想趣味方面,他们依然是~致的,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
不过,网络知识分子与学院知识分子毕竟隔着一个时代。简单地说,学院知识分子基本生活在一个知识生产的纸媒时代,他们垄断_,主流舆论和知识体系的各种纸质传媒和出版物,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专业权威和社会地位,从中获取声誉、地位、金钱等稀缺资源。而网络知识分子主要的活动空间是在虚拟的因特世界.那是一个无政府的社会,是一个思想的平民时代,至今尚未形成规范的思想生产和交往体系,毋宁说,是一个各路江湖好汉出没比试的场所。
——摘自本书
目录
一 反思大学体制
1 北大改革的多维分析
北大新政:激活高校改革
学术自主:知识分子的自我立法

2 北大改革与商议性民主
从质询政治到商议性政治
商议过程中的公共理性
转型政治中的商议性民主

3 比较视野中的大学理念
大学理念何妨多元
小的就是好的
“没有男人的长春藤”

4 大学教育的反思
研究生导师的“三难”
谁该享受公费?
研究生教育,哪些人该由国家买单?
大学生们为什么逃睡在外?
善待学生,方是大学风范
博导为什么成了非驴非马?

5 从考试看社会分层制度
考博制度中的两种正义
学院精英与社会大众的断裂
考研变高考的深层困境
不合理的应试教育为什么被合理化了?
高考制度:迫不得已的荒谬?
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哈佛女孩”?

6 知识生产体制的审视
知识生产体制的“再度国家化”
计划学术何时休?
大办文科与“高大全”
学术不端如何防范?
学术期刊的单位化、行政化和非专业化

二 突发危机透视
1 近距离体验9·11
今秋流行星条旗
“Saynotowar!”

2 9·11事件与全球正义
“文明与野蛮的冲突”?
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
如何建构正义秩序

3 全球正义的伦理基础
万民法的底线人权法则
人权的多元文化渊源
万民法的伦理依据

4 两个美国与政治自由主义的困境
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此消彼长
自由主义在夹缝中的尴尬
理性的美国与情感的美国

5 从非典危机反思民族、社群和公民意识
危机中的民族国家认同
社群的缺席
仟么是公民意识?

三 日常生活批判
1 上海文化传统与现状的反思
颠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二元模式
多元的中西文化传统
当代上海文化的单一化

2 都市的文化空间
文化都市如何营造
想象的乌托邦
新上海人的天下
不方便的现代化
文化比法律更有尊严

3 技术理性统治下的社会
数目字管理下的数字化生存
赢者通吃的逻辑
说英语的上流社会
高考状元碑背后的科举幽魂
职业精神的内在资源
何谓大国?

4 焦点事件中的内在悖论
女排让球背后的理性悖论
从刘涌改判看两种正义
要金牌大国,还是体育大国?
戳穿“超女民主”的神话

5 社会生活的背后
还熊德明普通公民之本色
从梅艳芳看“界”
药方里的秘密交易
读经的困境
三联的文化品牌
盖棺论定可以休矣

6 多元化的阅读空间
网络时代的业余知识分子
公共舆论的传统
过去的《读书》
史学如何走向公共知识?
世间已无罗尔斯
日神精神的再现
人性的炼狱:我看《孔雀》

四 当代思想观察
1 启蒙的命运
新启蒙运动的由来
公共思想界的出现
新启蒙运动的同一性
潜在的批判性反思
90年代的分化

2 启蒙的自我瓦解
90年代的启蒙分化
从现代化到现代性
作为主体性的人的解体
全球化中的民族国家认同
世俗社会的神圣性问题
后记
……
文摘 这就是说,在“对话民主”的架构之中,公共权力的合法性不是像古希腊城邦制度那样,人人参与政治,而是每一项公共政策的决定,都来自充分的自由讨论和公共协商。“对话民主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那里有发达的交往自主权,这种交往构成对话,并通过对话形成政策和行为。”①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哈贝马斯的这一商议性民主,有没有可能在缺乏自由民主宪政平台的当代中国转型政治中,有实践的空间呢?这里,我将以2003年北大的教师聘任制改革(以下简称北大改革)为例,说明商议性民主在当代中国的转型政治之中有其实践的可能性,它不仅可以为开明的权威政治提供公共决策的合法性,也有可能推动自由民主制度的平台转换。
北大改革作为商议性民主的个案,并非主导者有意设计或推行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参与的不经意间形成的。它有一个从咨询政治转向商议政治的不自觉过程。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大学顶尖学府,近年来校方确立了争取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国家按照"985”工程计划,给予了北大三年18个亿的特殊支持。北大校领导深感现有教师聘任制度还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旧规矩,为了在短时间内实现“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北大从2003年初起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经过几个月的酝酿,到5月中旬推出了一个《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全校教师听取意见,预备尽快实施。
从改革的最初设计来说,依然是一种符合主流体制风格的“民主集中制”式的传统改革思路,由权力主导者确定改革方案,然后自上而下地交给群众在单位体制范围内讨论,通过组织系统反馈到决策层,经过修改后最后拍板实施。
后记 英国大思想家以赛亚·伯林在分析俄国思想家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他引用了古希腊一位诗人的话,“狐狸有多知,刺猬有一知”,以赛亚·伯林引用古希腊这个寓言,是说历史上有两种思想家,一种思想家称为刺猬型,这是创造体系的思想家,另外一种是狐狸型的思想家,狐狸对什么问题都感兴趣,他的思维是发散型的。我虽然不是什么思想家,只是一个思想者,但我发现在自己身上也有一种刺猬与狐狸之间的紧张。从我个人的气质来说,应该更接近狐狸,对很多问题都感兴趣,过去也安于当狐狸,有一段时间特别是在90年代中期,由于有很多杂志和报纸约稿,我写了大量的文化和学术随笔,这些文字给我带来了很多俗名。如今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快餐的时代,即使你写得肤浅,但只要表达得好,有文采,有修辞,又稍稍有点煽情,迎合某种市场期待的话,都会获得喝彩。如果对这些东西缺乏自我警惕,是很容易自我陶醉、自以为是的。这两年我过多地迷恋于刺猬,现在已经不满足甚至也不会写这些狐狸型的文字了。首先我觉得这些东西连我自己都通不过,不过瘾,如今当我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把问题往深层去挖,不想个通透,决不落笔。我对我的一个很会写文章的学生再三说:千万不要落笔太快,学问是一股精气,要做大学问,平时要善于养气,假如稍有灵感,就释放,自然养不成浩然大气。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