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31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224086479/9787224086478 ·条形码:9787224086478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十八讲 |
 |
|
 |
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十八讲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31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224086479/9787224086478
·条形码:978722408647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西部人文讲座丛书
内容简介 西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人文传统积淀深厚。在西部高校中活跃着一批优秀的人文学者。本丛书将主要依托西部文史领域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有一定学术积累的中青年骨干为作者队伍,以西部人文学者有研究的学科领域或方向为主要 选题。“周秦汉唐在中国历史上占确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影响巨大的著名王朝,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特点,在周秦汉唐文明中都得到最集中也最典型的体现。特别是兵学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历史总结。 本书是《西部人文讲座丛书》系列之一的《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十八讲》分册,书中具体收录了:以宗法制为根本制度的周王朝、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周秦汉唐的农业生产技术、“天府之国”的关中平原等内容。《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十八讲》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前言
第一讲 周秦汉唐——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朝代
第一节 周秦汉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最基本体现
第二节 周秦汉唐在古代世界的影响
第二讲 政治制度——从宗法血缘到国家制度
第一节 以宗法制为根本制度的周王朝
第二节 秦汉王朝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
第三节 隋唐时期官僚政治的完善
第三讲 汉唐盛世——从“文景之治”到“开元之治”
第一节 西汉的文景之治及武帝盛世
第二节 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
第三节 盛世的启示
第四讲 农耕民族的根基——周秦汉唐的农业
第一节 周秦汉唐的农业生产技术
第二节 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
第三节 农学成就
第五讲 千年古都长安——周秦汉唐的都城
第一节 “天府之国”的关中平原
第二节 西周都城丰京、镐京
第三节 秦都咸阳
第四节 西汉都城长安
第五节 唐代都城长安
第六讲 礼制——中国古人的习俗与准则
第一节 礼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节 礼学和礼书
第七讲 数术方技——周秦汉唐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 周秦时期的科学技术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
第八讲 精湛的技艺——青铜器的魅力
第一节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因素
第二节 青铜器之乡——发现青铜器最多的地方
第三节 灿烂的青铜文化
第九讲 “历史的中国”——周秦汉唐时期史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修史传统
第二节 周秦时期的史学成就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史学成就
第四节 唐代的史学成就
第十讲 丝绸之路——中外交流的要道
第一节 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沿革
第二节 汉唐时期的中外交流
第十一讲 中外交流的见证——陕西发现的粟特人墓葬
第一节 关于袄教的祭祀
第二节 关于葬俗
第三节 关于墓志内容
第十二讲 “兵不厌诈”——中国古代兵学的辉煌成就
第一节 中国古代兵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 周秦的兵学成就
第三节 秦火未殃及兵书
第十三讲 经典兵学的传承——汉代对兵学的整理
第一节 汉代对兵书的整理与研究
第二节 兵书的经典化、系统化
第三节 兵书四种之一兵阴阳家的学术面貌
第十四讲 汉唐盛世的兵学成就
第一节 汉代的兵学遗存
第二节 唐代的兵学遗存
第十五讲 珍贵的竹简鲁兵书——《曹沫之陈》
第一节 有关“论政”的部分内容
第二节 《曹沫之陈》论兵内容简析
第三节 曹沫其人
第四节 出土鲁国竹简兵书的意义
第十六讲 《日书》——古代社会生活的宜忌限定
第一节 何谓《日书》?
第二节 出土简牍中所见的《日书》
第三节 《日书》中的有关宜忌
第十七讲 周秦汉唐学术文化之一斑
第一节 从《汉志》著录及出土文献看战国秦汉间的黄帝之学
第二节 从里耶简“祠先农”看秦的祭祀活动
第十八讲 中国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
第一节 国外学者对中国考古学的评价
第二节 中国考古学的特点
后记
……
序言 西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人文传统积淀深厚。在西部高校中活跃着一批优秀的人文学者。早在2000年,陕西省政府就列出专项,以“西部人文学术”丛书的名义,将西部人文学者的研究成果资助出版。到2007年,“西部人文学术”丛书共出版三辑30种,其中不少在学术界赢得较好反响。目前“西部人文学术’’丛书还在继续编辑出版之中。
为进一步繁荣人文科学研究事业,推进西部人文科学领域研究成果的普及,增进社会各界对西部高校人文学科前沿进展的了解,促进西部高等院校人文学科的课程与教材建设,我们拟在“西部人文学术”丛书之外,另外编辑“西部人文讲座”丛书,将西部人文学者在学校讲坛上的比较有特色的讲座加以推出。
与“西部人文学术”丛书一样,“西部人文讲座”丛书将主要依托西部文史哲领域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有一定学术积累的中青年骨干为作者队伍,以西部人文学者有研究的学科领域或方向为主要选题。但与“西部人文学术”丛书重在推出西部中青年人文学者的科学研究成果有所不同,“西部人文讲座”丛书侧重推出他们立足于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讲座。丛书选题既要考虑所介绍学科领域或方向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同时又要重视撰写者在教学上取得的成绩;既要保证在整体形式与内容上的学术含量,又要做到语言文字简洁流畅,明白易懂,体现严谨求实的学风,同时配置一些与丛书内容相辅相成、有一定艺术性的插图。我们期望,通过这套丛书,读者朋友能基本了解西部人文学者所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的主要内涵、前沿进展,了解西部人文学科的特色及水平。
“西部人文讲座”丛书将分批出版。首批推出的讲座涉及中国思想史、周秦汉唐历史、中华古都文化、西北民族历史、西部考古、中国文物学、文化遗产保护、中国哲学、中国宗教文化、中东地区历史与现状等方面。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中青年学者为这套丛书写稿,也希望学术界和教育界提出批评和建议,使丛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文摘 第一讲周秦汉唐——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朝代
周秦汉唐在中国古代诸王朝中,是最重要、最令我们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时代,特别是汉唐两朝,今天我们常常用“重振汉唐雄风”而自勉自励,可见其在大家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那么,这几个朝代在中国古代文明历史上究竟为何被人们所看重呢?在这里稍作一些分析。
第一节 周秦汉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最基本体现
周是陕西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在夏朝时,周部落首领弃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事,故而,周部落是一个善于农业耕作的部落,这大大促进了周的经济发展。经过数代人的发展,周人以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的周原为活动中心,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成为臣属于商的一个方国。之后,周人逐渐向东发展,至周文王时,周已发展成为一个可与殷商抗衡的大诸侯国。文王是周朝历史上卓有政绩的统治者之一。他在位期间,在军师姜尚的辅佐下,开始了“剪商”的准备,先后灭了商的一些属国,迁都于丰(今西安市西南),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在迁都后的第二年,文王卒,其子发继承王位,即赫赫有名的周武王,他继续周人的灭商行动,并将都城进一步东迁至镐(今西安市西南)。武王九年,周于孟津大会诸侯,并与诸侯结下同盟,共同讨伐商纣。此后,武王击败商军于牧野,攻占商都朝歌,结束了商朝的统治。
西周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是中国早期国家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宗法制的基础上,周王朝封藩建卫,建立起一个以周天子为共主、诸侯林立的邦国统一体。周公制礼作乐,为周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礼仪制度,有官制、兵制、刑法以及礼制。其疆域,东起海滨,西到甘肃,北达辽宁,南到长江以南,《左传》昭公九年所记周大夫詹桓伯之言:“我自夏以后稷,魏、骀、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不仅疆域较之以今河南中部为中心,“邦畿千里”的商代,扩大了很多,而它的文化影响,比其“政治力量所及更为广大”。到春秋晚期,孔子还在崇尚周礼,他梦寐以求的是回到西周盛世,他毕生努力的是克己复礼,可见周文化对后代的影响之大。西周华夏族的壮大和礼乐文明的构建,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对中国古代政治影响深远。盛极一时的古代周代农业和手工业,科学技术及众多的发明,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源远流长的周代文化,既具有独特的文化素质。又积聚了中华民族精粹主体文化的意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后记 《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十八讲》即将付印,我想在“后记”中向大家交代一下这部集子写作的大致情况。众所周知,中国是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周秦汉唐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影响巨大的著名王朝,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特点,在周秦汉唐文明中都得到最集中也最典型的体现。作为一个在高校从事了20多年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总结历史上的兴衰得失,向人们介绍我们古老的民族文化特质,以使我们的研究、教学走出书斋,走向更广阔的大课堂,这无疑也是我们的责任。
然而因为教学工作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习好,我的研究多偏重于早期中国的先秦、秦汉时期,所以,在前十讲,只是比较笼统地介绍了周秦汉唐这几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农业经济、手工业技艺、对外交流、都城设置以及礼制、史学文化等内容。后八讲则是近年来自己的一些研究成果,其中有四讲都侧重于中国古代的兵学文化。中国古代兵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历史总结,以比较多的篇幅和文字来展示我们的兵学成果和中华民族的这一特质,也可以说是近年来本人的研究侧重点之一。由于是学习考古专业出身,有一些内容强调了中国考古学和古代史研究的关系,对出土的文物资料的介绍和研究,特别是利用出土的简牍资料所作的一些研究,是本人依王国维先生倡导的“二重证据法”的学术方向所作的点滴尝试。总之,鉴于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十八讲中必定有所偏颇,错误和不足之处也在所难免,诚恳地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