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外有别:中国人最应了解的88个国外礼仪

2010-04-20 
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码:16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122055256/9787122055255 ·条形码:9787122055255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外有别:中国人最应了解的88个国外礼仪 去商家看看
中外有别:中国人最应了解的88个国外礼仪 去商家看看

 中外有别:中国人最应了解的88个国外礼仪


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码:16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122055256/9787122055255
·条形码:978712205525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外有别:中国人最应了解的88个国外礼仪》简介: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世界俨然成了地球村,跨国界、跨文化的交往日益频繁。不管是外事活动,还是出国考察、旅游、经商和探亲访友,都免不了要直接和外国人打交道。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这种对外交往中,鉴于不同的民族风俗、生活习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中外文化差异被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在这种跨文化交往中,为了避免交往中因不了解彼此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尴尬,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国外不同的文化进行了解并尊重。
编辑推荐 《中外有别:中国人最应了解的88个国外礼仪》:中外礼仪文化的差异如此之大,只有了解,才能避免在交往中不会因彼此礼仪文化的差异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才能达到友好、和谐的交往目的,才能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才能确立中华文化的感染力,从而使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
目录
第一章 见面礼仪/1
姓名/2
称呼/4
握手/7
拥抱/8
吻礼/9
道别/11
第二章 交往礼仪/13
着装礼仪 /14
礼服穿着 /15
时间观念 /19
赞美谦虚 /21
邀请礼仪 /23
做客礼仪 /24
尊重女士 /26
等级观念 /28
公私分明 /29
尊重隐私 /30
如何劝告 /33
提供帮助 /34
寒暄闲聊 /35
正式发言 /36
空间距离 /38
公共场所 /39
观看演出/41
参加舞会 /42
戒指语言 /44
国外婚俗 /46
参加婚礼 /47
国外婚宴 /49
赠礼受礼 /50
对待孩子 /52
餐桌教育 /53
亲人情感 /55
对待宠物 /56
旅行住宿 /57
乘出租车 /58
商务谈判 /59
法不容情 /62
种族问题 /63
参加丧葬 /64
英国交通:靠左行 /65
第三章 餐饮礼仪/67
饮食观念 /68
分餐而食 /69
赴宴着装 /70
参加宴请 /72
开始结束 /73
酒菜搭配 /75
如何品酒 /77
劝菜敬酒 /79
餐具使用 /80
餐巾使用 /83
品尝食物 /84
国外茶道 /88
饮用咖啡 /90
融入氛围 /92
特殊情况 /94
座次了解 /95
怎样埋单 /97
小费细节 /98
日餐礼仪 /99
不同国家的菜式 /102
第四章 特殊礼仪/105
加拿大/106
美国/108
墨西哥/111
巴西/113
法国/115
德国/117
英国/120
意大利/122
西班牙/124
希腊/125
俄罗斯/127
澳大利亚/130
新西兰/131
日本/133
韩国/137
泰国/140
缅甸/143
菲律宾 /145
印度 /146
马来西亚/148
沙特阿拉伯 /151
南非/154
尼日利亚/155
第五章 禁忌礼仪/157
颜色/158
数字/161
图案/163
花卉/164
饮食/166
参考文献/168
……
序言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世界俨然成了地球村,跨国界、跨文化的交往日益频繁。不管是外事活动,还是出国考察、旅游、经商和探亲访友,都免不了要直接和外国人打交道。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这种对外交往中,鉴于不同的民族风俗、生活习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中外文化差异被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
在这种跨文化交往中,为了避免交往中因不了解彼此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尴尬,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国外不同的文化进行了解并尊重。
只有了解,才能在交往中有更加得体的言行举止。只有尊重,才能具备对中外不同的礼仪文化差异理解的科学性和处理的正确性; 才能主动采取措施避免交往中产生的误解,提高对外交往的能力和效率。
礼仪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所以中外文化的差异,最直接地体现在礼仪文化上。很多中国人认为理所当然或者无伤大雅的事情,可在国外看来或许成了令人反感甚至被误解的行为。
据《华商报》报道,2008年2月的某项世界杯决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某体育明星在一次答问中称加拿大选手哈特莉为“胖子”,海外媒体哗然。在海外,以人的身体特征来称呼他人,是不尊重他人人格的表现。
礼仪文化的差异使对外交往中不仅容易发生误解,而且还会产生摩擦甚至纠纷。
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斋月时几位中国人在大街上边走边吃食物,当地警察严重警告无效后,立即将他们扣留并拘留了1个月。在伊斯兰教作为国教的国家里,斋月里禁止任何人在公共场合饮食。
德国有一句谚语:“你怎样冲森林叫嚷,森林就会给你怎样的回声”。
鉴于近年来接连不断的、因中外礼仪文化差异而发生的误解乃至冲突事件,国家外交部多次要求中国公民,对外交往中要适当了解国外的礼仪文化。
中外礼仪文化的差异如此之大,只有了解,才能避免在交往中不会因彼此礼仪文化的差异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才能达到友好、和谐的交往目的,才能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才能确立中华文化的感染力,从而使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够了解国外特殊的礼仪文化,方便对外交往。作为中国专业的礼仪培训和研究机构,未来之舟选取了最常见、最能体现中外礼仪文化差异的88个方面的内容,以尽可能简洁的语言一一做了介绍,以期能给读者一定的借鉴作用。
文摘 第一章 见面礼仪
姓名
翻译小陈在接待来自西班牙客人时,刚一称呼就引来了尴尬,给客人留下了不礼貌的坏印象。原来,西班牙客人名字是迭戈·罗德里格斯·佛朗哥·巴蒙德,小陈认为他们也是西方人,应该和英美国家一样,后面是姓氏,所以就称呼对方佛朗哥·巴蒙德。但对西班牙人来说,正确的称呼应该是佛朗哥或者迭戈·佛朗哥。连人的名字都称呼错了,难免让人觉得不礼貌。
外国人的姓名和中国汉族人的姓名大不相同,除文字的区别外,姓名的组成、排列顺序都不一样。
英美人的姓名排列是名在前、姓在后。如John Wilson即约翰·威廉,John是名,Wilson是姓。还有人沿袭用父名或父辈名,在名后缀以小(Junior),或罗马数字以示区别。John Wilson,Junior,即小约翰·威廉,George Smith,即乔治·史密斯第三。口头称呼一般称姓,如“怀特先生”、“史密斯先生”。正式场合一般要全称,但关系密切的常称本人名。亲友之间除称本人名外,还常用昵称(爱称)。
西班牙人姓名常有三、四节,第一、二节为本人名,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一般以父姓为己姓。已婚妇女常把母姓去掉而加上丈夫的姓。口头称呼常称父姓或第一节名字加父姓。
葡萄牙人姓名也多由三、四节组成,前一、二节是个人名字,接着是母姓,最后是父姓,简称时称呼个人名一般加父姓。
俄罗斯人姓名一般由三节组成,姓名排列通常是名字、父名、姓,也可以把姓放在最前面。如伊万·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伊万为本人名字,伊万诺维奇为父名,伊万诺夫为姓。妇女婚前用父亲的姓,婚后多用丈夫的姓,本人名和父名不变。俄罗斯人一般口头称姓,或只称名。为表示客气和尊敬时可以称呼本人名字和父名。为特别表示对长者尊敬时,也可以只称父名。
匈牙利人的姓名,排列和中国人名相似,姓在前、名在后,都由两节组成。如纳吉·山多尔,简称纳吉。有的妇女结婚后改用丈夫的姓名,只是在丈夫姓名后再加词尾“ne”,译为“妮”,是夫人的意思。姓名连用时加在名字之后,只用姓时加在姓之后,如瓦什·伊斯特万妮,是瓦什·伊斯特万的夫人。妇女也可以保留自己的姓和名。
阿拉伯人姓名一般由三或四节组成,第一节为本人名字,第二节为父名,第三节为祖父名,第四节为姓。如沙特阿拉伯前国王费萨尔的姓名是费萨尔·伊尔·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阿卜杜勒·拉赫曼·沙特,其中费萨尔为本人名,阿卜杜勒·阿齐兹为父名,阿卜杜勒-拉赫曼为祖父名,沙特为姓。正式场合应用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