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2010-04-19 
基本信息·页码:17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811248352/9787811248357 ·条形码:978781124835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正文语种:中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去商家看看
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去商家看看

 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基本信息·页码:17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811248352/9787811248357
·条形码:978781124835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年轻人个世经典读本

内容简介 《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一些人和事,你无法改变的时候,就需要改变自己,努力让自己适应这个社会。如果不想处处碰,壁,你就必须懂得一些人情世故,掌握一些交际礼仪和沟通技巧,适时宜地“来事”,灵活地处世。   这本书并不是教你违心、虚伪、奸诈地迎合别人,钻空子,占便宜,而是告诉年轻人在处世方面,在善良、真诚、宽容的基础上,做事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智慧灵活地待人接物。如果能做到这些,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必定会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水淼,知名自由撰稿人,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著有畅销书《20几岁了,别再犯迷糊!》《70年代人记忆典藏》、《乐活》等。
编辑推荐 《20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是年轻人处世经典读本!
20几岁的年轻人,首先要练就为人处世的真本事!
做事之前先“做人”,处世之前先“懂事”!
人际关系是成功的重要因素,20几岁的年轻人,从“校园人”转变为“社会人”,首先要练就为人处世的真本事!

专业书评 人生本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只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许多难题,而在此时,总会有许多人放弃自己当初的梦想,因为不能坚持。而这本书中恰恰是举出许多类似的情况,他们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去坚持和改变自己,只要我们去总结他们的经验相信也会给我们自己指出一条路来。 ——网友风飘涟

喜欢这本书,很简单但有价值,它使得我开始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他人,重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重新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它引起了我对自己将来生活的思考。
——网友
这本书很不错,让人看后能够产生一种必须实现自身价值的冲动,对于我这样的年轻人很有激励作用。写的也很具体,很有针对性。 ——网友

看完这本书,我学到了好多好多。作者的观点是很接近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我从这本书中真的学到很多做人和处事的方法和技巧。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学习上。 ——网友

目录
第1章人际关系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挥别独行侠的日子2问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6快速融入他人的“圈子”10放下清高,让自己俗一点13这个世界其实非常小17

第2章及早形成招人爱的人格魅力

意识到自我角色的转变22性格决定你的为人处世25羞怯妨碍你的进步和发展29扮好舞台上的“捧哏”33人格面具让内心更自由36获得他人的关注和重视39

第3章20几岁必要的礼仪训练

外表是第一张名片44不要对别人的“秘密”好奇48工作中要注意的礼仪52随时表现自己的修养56一分钟讲,十分钟听60

第4章洞察世事要动脑筋

看穿他人的真实意图64身体语言不会欺骗你68分析处理自己的感觉71交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74小心躲开背后的袭击78左右为难的“夹心饼”82

第5章巧妙靠近他人的技巧

主动地靠近他人86变成他人的“自己人”91给予他人所需要的94自尊心是不容侵犯的98颇受欢迎的“同理心”101

第6章语言是打动他人的武器

说对话才能受欢迎106让语言成为成功的基石110一句话想好了再说114如何轻松地打开话题118自我表露拉近彼此的关系123

第7章20几岁要懂的办事谋略

主动掌握“情感债权”128兜圈子不会碰钉子131会哭的孩子有糖吃135留给他人面子办成自己的事139做事情要有弹性142

第8章年轻人容易犯的经世错误

自命不凡,轻视老前辈146克制不住的浮躁和冲动149被琐碎小事冲昏头脑152说话办事掌握不了分寸155把批评自己的人当敌人159

第9章20几岁务必懂的处世细节

记住一个人的名字164让人知道你的存在168适当地犯点小错误171对他人的反馈要及时174说的要比他人需要的少1772

……
序言 前言:做事之前先“懂事”

“喂,你给我找一下老张!”一个年轻人有急事找他的客户老张。拨通电话后,他高声地对电话中喊道。那天接电话的秘书小王正好挨了老板的批评,心情不好。她接起电话,听到对方命令式的口吻后,心中很不舒服。她知道老张正在隔壁的办公室开会,会议大概半小时后结束。
要是平常,小王接到这种找人的电话,一般都会问清楚对方是谁,找谁,有什么事情,是否需要自己转达等,但这个电话让她听起来很不舒服。于是,她也冲着电话那头大声说:“他不在!”随即挂掉了电话。
这个年轻人找不到想找的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打电话才能找到。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不知道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他在电话中太不会“说话”。
找人办事的年轻人,却表现得比谁都横!对方当然不愿意帮助他!这个年轻人太不“懂事”,所以也很难“成事”。
2008年,我写了一本书《20几岁了,别再犯迷糊》,在一些网站连载后,受到很多年轻人的欢迎。有一位年轻的读者跟我聊天的时候说,他最大的苦恼就是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希望我给他一些建议和帮助。
确实,现在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都有为人处世方面的困惑。以前,在家的时候,要处理的是自己与父母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因为父母对自己的宠爱而变得简单;在学校的时候,处理的也是与同学、老师间的关系,同样单纯,直接。
然而,一旦走入社会,要应对的关系就不再那么单纯了,既要处理好与家庭、长辈间的关系,朋友(男、女)间的关系,更要处理好与同事、领导的关系,与客户以及所有发生联系的人的关系,等等。而这其中的错综复杂,牵扯了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冲突。
如何与人相处,是年轻人进入社会首要学习的课程。因为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每个人都必须与外界交流,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人脉竞争力,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世界顶级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主要靠人脉关系与处世技巧。”
现实生活中,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和谐地相处,或是在人际交往中错误地认为“我又不打算在社会上大出风头,我只是脚踏实地,自己干自己的,有什么必要去迎合别人,去懂那些人情世故?”因此不擅长与人打交道。这样的人常常在工作和生活中处于孤立状态。与之相比,那些“会来事”、“灵活”、“会随声附和”的年轻人更招人喜欢,更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
比如,有一些自认为有才的年轻人,在学校的时候常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可是走入社会后才发现,在学校里掌握的那一套非但用不上,反而屡屡碰壁;还有一些年轻人以率真秉直自喻,抱着一种“干自己的活,让他人说去吧”的心态,他们工作努力,却不注意与人处好关系,更不愿意迎合领导和客户,这样,自然也无法与周围的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做起事情来阻力重重,于是,又感叹社会复杂,人心叵测。
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一些人和事,你无法改变的时候,就需要改变自己,努力让自己适应这个社会。如果不想处处碰壁,你就必须懂得一些人情世故,掌握一些交际礼仪和沟通技巧,适时宜地“来事”,灵活地处世。
本书并不是教你违心、虚伪、奸诈地迎合别人,钻空子,占便宜,而是告诉年轻人在处世方面,在善良、真诚、宽容的基础上,做事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智慧灵活地待人接物。如果能做到这些,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必定会有所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将自己的故事提供给我的几位好朋友:邢东、周亮、朱红梅、毛洁、胡敏、尤红玲、廖红等人,是他们的经历丰富了这本书,也给予了年轻人一些参考和借鉴。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给那些迷茫中的年轻人一个方向。
水淼

文摘 问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

你为什么喜欢和你身边的朋友交往?想一想,或许你会这样告诉自己:
我喜欢和他交往,因为他很有才华,跟他在一起总能启发我的思路!
我喜欢听他说话,太幽默了,每次都让我笑得合不拢嘴,非常开心!
他能给我温暖,虽然他不能在金钱上给我多大帮助,但他能在精神上给我鼓励。
我伤心的时候,他懂得安慰我,听到他的声音,我就不再那么难过了。他能给我安全感。
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每当我有困难,他都愿意帮我!……
有的人,你愿意与他交往,是因为他能给予你你所需要的;而有的人,我们不愿意与他交往,是因为跟他在一起对你“没什么好处”。这种现象可以追溯到我们小时候,小的时候,父母对我们的人际交往常常提出要求,“和成绩好的同学玩!”“别和那些小混混玩在一起!”当我们和那些优秀的、条件不错的朋友交往时,父母会满意,而当我们和那些品行不端、背景复杂的朋友打成一片时常遭到父母的反对。因为父母知道我们会从朋友身上有意无意地得到一些什么。
当我们懂事后,我们的这种需求便更加清晰起来。对我们有帮助、有好处的人,我们当然喜欢与之交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相互给予彼此所需要的。有的人把这种交换叫做人际交往的互惠原则。尽管你可能认为把人际交往和需求交换联系在一起庸俗,或是亵渎了你与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但是这种交换的本质却是不能否定的。
我们所说的这种交换,并不是像市场上的买卖关系一样,是物质品的交换,它同时也包含了非物质品的交换,比如,情感、信息、服务等各方面的交换,也就是我们说的“好处”。
然而,发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交换与发生在市场上的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也就是人们都希望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的过程中得大于或者至少等于失。不然,人们就无法保持心理平衡。
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两个关系很好的朋友,一个朋友找另一个朋友借了一笔钱之后就消失了,久久不还,结果这两个朋友的关系渐渐疏远了,甚至彼此成为敌人。有时候所谓的“好朋友”是经不起考验的。
人们的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那些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建立和保持。而那些对自己来说,不值得的,或是失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者终止。
刘克是个活泼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