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李亦园自选集

2010-04-18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页码:464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8月 ·ISBN:7532078825 ·条形码:978753207882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李亦园自选集 去商家看看
李亦园自选集 去商家看看

 李亦园自选集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页码:464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8月
·ISBN:7532078825
·条形码:978753207882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学人文丛

内容简介 《李亦园自选集》共选二十九篇拙作论著及短文,分为十辑编排。前面八辑分别代表我研究的八个领域,包括人类学论说、台湾高山族、华侨研究、汉人家族与宗族、民间宗教、中国文化综合讨论、神话传说以及少数民族等八项。编排的次序大致是按照我研究时代的先后,而编排的原则因为限于篇幅,则是每一辑选入二至四篇论作,并且为了顾及不同读者的兴趣,在每一辑中选入一至二篇较具代表性的专业论著,然后再附以一至二篇的较通俗易读的短文,作为相互呼应。至于最后的两辑,则包括了田野调查工作的纪行,以及纪念性的短文两类,借供读者了解我的学术渊源与研究历程。
作者简介 李亦园,1931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先后就读于台湾大学及美国哈佛大学,曾长期任台湾大学人类学教授、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现为台北中研院院士、新竹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荣誉讲座教授。研究范围涉及人类学、比较宗教学、家庭宗教研究、神话研究等领域,主要著作有《文化与行为》(1966)、《信仰与文化》(1979)、《台湾土著民族的社会与文化》(1982)、《文化的图像》(1992)等。
编辑推荐 《李亦园自选集》:从民间文化看文化中国,民间戏曲的文化观察,《平闽十八洞》的民族学研究,近代中国家庭的变迁,台湾汉人家族的传统与现代适应。
目录
自序
人类学的魅力
人类学的理念与方法
我的人类学田野研究生涯
高山族研究
祖灵的庇荫——南澳泰雅人超自然信仰研究
Anito的社会功能——雅美族灵魂信仰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台湾土著族的两种社会宗教结构系统
华侨研究
马来亚华人社会的社团组织与领袖形态
东南亚华侨的本土运动
台湾汉人的家族与宗族
近代中国家庭的变迁——一个人类学的探讨
台湾汉人家族的传统与现代适应
台湾汉族的民间宗教
台湾民间宗教的现代化趋势——对彼得柏格教授东亚发展文化因素论的回应
宗教的社会责任
中国文化的人类学探讨
从民间文化看文化中国
社会结构、价值系统与人格构成——中国人性格的社会人类学探讨
民间戏曲的文化观察
和谐与超越——中国传统仪式戏剧的双重展演意涵
神话与传说
寒食与介之推——一则中国古代神话与仪式的结构学研究
端午与屈原——传说与仪式的结构关系再探
民间文学的人类学研究
少数民族与族群关系
汉化、土著化或社会演化——从婚姻、居住与妇女看汉族与少数民族之关系
《平闽十八洞》的民族学研究
田野杂记
田野工作纵横谈
乔家大院的大红灯笼
黄檗缘
师友回忆与序跋
永怀师恩——记受恩于傅斯年先生的一段往事
过温州街十八巷
凌纯声先生的民族学
寂寞的人类学生涯
《梨园戏艺术史》序
《人类学研究本土化在中国》序说
主要著作目录
……
序言 台海两岸开放交流十年来,学术文化界的来往已十分频繁,交流的方式也很多元,包括学者、学生的互访、举行学术研讨会或工作坊、合作进行研究计划,至于合编学术论著等等。但是在出版书刊方面,台湾出版界刊行大陆学者著作似较多,而大陆出版社刊行台湾及海外华人著作者似较少,因此这次上海教育出版社委托许纪霖教授编辑这个系列,虽不能说是“破天荒”之举,却也是很难得的促进深度交流的方式,所以当许教授写信邀我“共襄盛举”时,我也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我自己所习的人类学,一向是一门冷门学问,登不上什么大雅之堂,此番愿意献丑提出“自选集”,实际上心中有两种考虑。其一是我个人四十多年来都在台湾做研究,探讨的对象包括早期对台湾高山族的研究,后期则有台湾汉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并进而延伸到东南亚华侨的探索,而这些工作都是经过一番长久的实地田野工作,因此所得的资料以及研究中的种种过程,也许可说是大陆上学界同仁较不熟悉的,现在把它作一系统整理编排,提供交流比较的参考,应该也是有其意义的。另外一方面,我个人研究涉猎的领域,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向来是较偏重于民间文化,或“小传统”文化的探索,这与上层的经典研究或“大传统”的哲理思维的探讨是颇有距离的。一般说来,民间文化与“小传统”习俗都较少登大雅之堂,是缙绅先生难言之的资料,我愿意在此地借此略作呈现,不外希望研究中国“大传统”文化的同仁也能注意到一般人民大众的生活文化,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欲,因为无论如何,他们生活的一切也代表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欠缺对这些常民文化的了解,总是难于窥视我们中国文化的全体。
本书共选二十九篇拙作论著及短文,分为十辑编排。前面八辑分别代表我研究的八个领域,包括人类学论说、台湾高山族、华侨研究、汉人家族与宗族、民间宗教、中国文化综合讨论、神话传说以及少数民族等八项。编排的次序大致是按照我研究时代的先后,而编排的原则因为限于篇幅,则是每一辑选入二至四篇论作,并且为了顾及不同读者的兴趣,在每一辑中选入一至二篇较具代表性的专业论著,然后再附以一至二篇的较通俗易读的短文,作为相互呼应。至于最后的两辑,则包括了田野调查工作的纪行,以及纪念性的短文两类,借供读者了解我的学术渊源与研究历程。
文摘 插图:


四、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性质与理念
1.文化的内涵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现代人文化的知识。在文化人类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文化的概念。但是文化是什么?平常我们谈到文化,总会听到有人说中国人“吃的文化”非常发达;说到交通,会说台湾人“开车的文化”是非常混乱;谈到政治,也有人会说台湾的“政治文化”非常暴力、非常肢体。看来政治也应该算是一种文化,但是主管文化事务的文建会却不管政治,它主管的反而只是艺文活动与艺术表演。那么究竟文化是什么?
对于文化人类学家而言,所谓“文化”可以有好几种不同的层次与意义(见表三)。首先,文化可以分成可观察与不可观察的文化两部分。所谓“可观察的文化”(observablecul—ture),指的是平常我们看得到,或者体会得到的文化。这一类文化(可观察的文化),按照其性质,又可以分为三类:(1)物质文化或技术文化。这是为了克服自然或适应自然,并借以获得生存所需而产生的文化。像提供我们衣食住行需要所产生的工具、各种制造工具的技术、甚至现代的各种科学技术都包括在这个范围之内。(2)社群文化或伦理文化。这是为了维持人类团体或社会生活和谐而产生的文化。比如说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成文或不成文的法律、典章制度与前面所说的“政治文化”都属于社群文化的范围。(3)精神文化或表达文化:这是人类为了表达自己心中的各种感觉与感情,或是为了安慰自己、克服心中种种“魔障”而产生的文化。所有人类的艺术、文学、音乐、戏剧与宗教信仰都属于这个精神或表达文化的范畴之内。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