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

2010-04-18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页码:30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807452528 ·条形码:978780745252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 去商家看看
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 去商家看看

 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页码:30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807452528
·条形码:978780745252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特色学科“西方文学文化批评思潮研究”的项目成果,是一项集体研究的成果。《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集中体现了本学科的都市文化理论研究的特色,是学科建设长期积累的成果。《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的部分章节曾以论文、专著中的章节等形式公开发表过,此次编撰成书,这部分的章节有的经过重新改写、编排,也有的章节保持了原样。
目录
导论:都市研究、现代性与文化理论
第一节都市研究与社会理论
第二节现代性与时间、空间问题
第三节后现代性与都市研究
第四节都市问题与文化理论
第一章现代性溯源
第一节现代性的定义
第二节笛卡儿的理性世纪
第三节卢梭与现代文明
第四节康德:什么是启蒙
第五节黑格尔:绝对自由与恐怖

第二章现代性批判
第一节尼采论现代文化
第二节现代性的铁屋子
第三节现代性的制度性分析
第四节现代性、全球化与风险控制
第五节现代性与大屠杀

第三章美学现代性
第一节波德莱尔的现代性
第二节柯布西耶论建筑现代性
第三节西美尔的审美社会学
第四节本雅明与阿多诺的分歧
第五节美学现代性的意蕴

第四章现代性的重构
第一节利奥塔:从现代到后现代
第二节吉登斯重提现代性
第三节哈贝马斯和现代性重建
第四节后现代话语中的现代性
第五节后现代是否令世界有所改变
第六节中国的后现代反思

第五章现代性的终结与后现代性
第一节凡蒂莫:后现代阵营的独特声音
第二节现代性的终结
第三节后现代与虚无主义的价值
第四节人道主义的危机
第五节“后历史”与“世俗化”

第六章空间理论
第一节列斐伏尔与空间的生产
第二节索亚与第三空间
第三节第三空间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第四节重写文学的空间

第七章卡斯特的网络空间理论
第一节网络社会意味什么
第二节真实虚拟文化
第三节流动空间和地方空间
第四节卡斯特与列斐伏尔的分歧

第八章都市空间与社会正义
第一节全球化与身体:现代都市的地理政治
第二节城市与乌托邦理想
第三节多元化的替代方案

第九章后殖民、文化身份与都市空间的重构
第一节后殖民空间理论
第二节都市人文化身份的“第三空间”
第三节都市空间重构:异质城邦文化

第十章都市空间与女性主义
第一节都市空间理论以及空间女性主义批评的语境
第二节女性主义的“第三空间”
第三节后现代女性主义都市空间批评

第十一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都市文化的生产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生产的理论
第二节都市文化的生产性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与都市文化批判
第四节都市空间的文化功能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十二章情境、景观与日常生活的文化革命
第一节情境主义的思想观念和实践策略
第二节景观:作为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和控制方式
第三节日常生活的文化革命

第十三章大众传媒与都市文化形态的建构
第一节大众传媒与文化生产
第二节媒介与都市文化
第三节都市公共空间的重构
第四节大众传媒与文化现代性

第十四章大众文化的阶层区隔与消费逻辑
第一节大众文化与社会结构
第二节中产趣味与阶层区隔
第三节大众文化的消费逻辑
第四节大众文化的现代性悖论

第十五章消费文化与奢侈的政治学
第一节需要、欲望与奢侈
第二节为欲望正名:奢侈的去道德化
第三节重建传统的期待

第十六章全球化与消费主义
第一节全球化与文化认同
第二节消费空间的文化逻辑
第三节电视与消费文化
第四节现代性与消费文化

第十七章消费文化与都市叙事
第一节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叙事
第二节都市叙事与都市文化
第三节当代消费文化与都市叙事的转变
第四节都市叙事的消费性

第十八章都市空间与消费文化
第一节消费主义与空间的征服
第二节消费空间与购物的意义
第三节品牌、消费空间与生活方式
第四节全球城市与消费文化
后记
……
序言 上海社会科学院创建于1958年。半个世纪以来,全院科研人员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为使学术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审时度势,明确定位,提出把上海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的目标,以此为导向,切实推进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使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水平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
社科院50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业研究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伊始就以扎实深入的学术研究为各项工作的重心。我院的科研人员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积极投入对社会主义现实问题的理论探讨。1959年4月,经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倡议,在上海召开了以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作用为主题的全国第一次经济理论讨论会。为此,经济所成立了三个调查组,兵分三路同时开展社会调查,写出了11万字的6个调查报告。这些研究成果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记载了有关价值规律作用的许多生动资料,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961年,姚耐、雍文远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社会主义部分)》出版,它是我国在“文化大革命”前公开出版的第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发行量达20多万册。
在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我院的科研人员也做了大量工作。1958年9月,由经济研究所科研人员编撰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恒丰纱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10月,《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光明日报》、《学术月刊》、《新闻日报》及国外学术刊物对此作出了积极的评价。
文摘 中国的后现代研究起步虽然稍晚,但是并不贫弱。甚或可以说,它未必没有一种后来居上的深刻。作为西学东渐的一个阶段,“后现代”进入中国大致是在20世纪80和90年代之交。自此以后,我们开始进入后现代语境,不论各种主义推陈出新一如城头变幻大王旗,我们发现“后现代”声色不动,这些年来几乎是将它们一网打尽了。如果说后现代是为后工业社会的主流话语,那么,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推进,后工业社会对于我们已不是天方夜谭,像北京和上海这样一些大都市,能够达到的物质水平比较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显然是并不逊色的。
回顾起来,中国的后现代普及很大程度上受惠于美国的后现代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姆逊的启蒙。而后现代文化是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的文化形态,以20世纪60年代文化工业出现为标识,也成为人们的共识。詹姆逊本人是中国的老朋友,与国内学界往来频繁。1997年作者给他在武汉的一次讲演做过翻译,那时他的一些名句,诸如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特征是语言中心转向视觉中心,后现代社会主要是一种视觉文化或者说影像文化社会等,都已经成为国内后现代研究的金科玉律。但是詹姆逊武汉讲演的主题却是后现代语境中现代性的复兴:“当前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性的著作,是用其自己的权利和特点,引发了一场回归或者说复兴:现代性本身探讨的复兴。”①他讲到现代性的后现代辩护者们是树起了一面大旗,上面写着主体、伦理学、国家机制、个人责任,以及哲学自身,而所有这些后现代的时髦话题,可不都是现代性概念仓库中发掘出来的东西!这或可说明詹姆逊这位后现代大师后来在上海大谈资本主义现代性而触发国内学者众怒,其实不是空穴来风。
国内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后现代主义研究专著应是王岳川1992年出版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这部著作一方面基本上是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力求在后现代主义的大纛下把各路诸侯一网打尽,如对阐释学、接受理论,乃至理查‘罗蒂的后哲学文化等都有颇为详细的介绍。另一方面法国学术如德里达和彼时国内还相对比较陌生的利奥塔,明显也占据了主位。作者在引言中称。
后记 本书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特色学科“西方文学文化批评思潮研究”的项目成果,是一项集体研究的成果。本书集中体现了本学科的都市文化理论研究的特色,是学科建设长期积累的成果。本书的部分章节曾以论文、专著中的章节等形式公开发表过,此次编撰成书,这部分的章节有的经过重新改写、编排,也有的章节保持了原样,囿于体例,不一一列明。除此之外,本书仍有大量篇幅是首次发表。本书的具体分工如下:导论包亚明
第一章 陆扬
第二章 陆扬 包亚明
第三章 陆 扬
第四章 陆扬 包亚明
第五章 包亚明
第六章陆扬
第七章陆扬
第八章朱生坚
第九章任一鸣
第十章任一鸣
第十一章郑崇选
第十二章朱生坚
第十三章郑崇选
第十四章郑崇选
第十五章朱生坚
第十六章 包亚明
第十七章郑崇选
第十八章 包亚明。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