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页码:58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308062066/9787308062060 ·条形码:9787308062060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社会学基础文献选读 |
 |
|
 |
社会学基础文献选读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页码:58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308062066/9787308062060
·条形码:978730806206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文献选读
内容简介 不论是个体生活的形式还是社会生活的形式,它们郡不能像我们的内心世界那样变化发展,而往往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一种稳态。因此,这些形式偶尔超前或落后于我们的内在心理世界,实属天性使然。在某些更为特殊的场合中,当生活的发展变化快于形式并破坏了形式时,它走向了完全相反的另一面,也就是说,生活创造出了超前于自身的形式,而这些形式的涵盖范围远大于生活。
作者简介 冯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发展理论,社区理论、社会心理学等。已出版《马克斯·韦伯:文明与精神》、《文化轨迹与社会变迁》等著作多部。
媒体推荐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无论是那些历经周折、迷途知返者,还是那些得到过高人指点、不费吹灰之力即大踏步登堂入室者,都非常清楚找到门径的重要性。这个门径就是读经典文献,读最少但确实是最重要最有用的文献。
帮助“中层读者”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阅读量、最可靠的方式,准确地掌握学科最重要的内容,这,就是我们选编这套读物的宗旨。
——编者
在今天,社会学面临的最大的威胁,就是这样一个越来越以科技为中心的社会正力图要把社会学变成它手中掌控的工具;因此,如果社会学还想保持它作为一门自主学科的地位,那么,它就必须坚定地维护自己审视社会的权利。
——冯钢
目录 导言
经典文本的中心地位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节选)
中间考察——宗教拒世的阶段与方向
失范型自杀
人性的两重性及其社会条件
忠实与感激
社会如何是可能的?
共同体与社会
代问题
封闭的人:思想着的石像
表演
一般命题
互惠规范:一个初步的陈述
社区权力结构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
社会科学中的概念和理论构造
治理术
客观主义的客观局限性
通过抽样测量社会网络——网络分析与调查研究相关吗?
拓展个案法
编选后记
……
序言 不同于很多前贤往哲,也不同于一些朋友和同事,我一向认为什么是合格的阅读总是不该一概而论的。
对于我们这些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书斋里的人而言,对经典的深入阅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思考不仅是一种享受,而且简直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责任,是劳作,是生产……埋首于自家书房或图书馆,潜心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存在方式。但是,对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人而言,阅读也许只是他可以选择的若干彼此竞争的消费方式中的一种。对于他们而言,读还是不读,取决于读物本身能否给他带来快乐,他的时间和心境是否刚好适宜于读书以及其他一些十分偶然和情境性的因素。对于这两种人来说,几乎不会在读书问题上有什么困惑和尴尬,似乎也没有挥之不去的焦虑。
但这个世界上还存在一个不小的人群,现状要求他们要认真读些有价值的文献,但其知识背景和心境则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他们不断地学习各种教材和教辅,应付各种考试,而很少甚至从未接触过带有思想的文字。读书,对于他们而言只是应付学业的需要。受制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他们缺乏深度阅读和思考的可能性,却还是希望有一种阅读能够使他们摆脱机械式记忆和浮光掠影般浏览的夹击。他们未必愿意像专家那样读书,但也不想浑浑噩噩地沉溺于只会造成无数飘浮的知识碎片的阅读方式。依我看,大多数在高校中就学的人以及一部分走上社会还需要更新知识和提升认识能力的人都属于这个群体。
文摘 经典文本的中心地位
杰弗里·亚历山大
杰弗里·亚历山大(Jeffrey C.Alexander),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加州大学社会学教授。他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思考社会学重建的问题,著有《社会学的理论逻辑》(1983)、《新功能主义及其后》(1985)、《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以来的社会学理论》(1987)、《涂尔干社会学:文化研究》(1988)、《行动及其环境:通向新的综合》(1988)等。
社会科学与经典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所展示的最深刻的诸议题不仅仅限于社会科学,而且更加普遍地存在于文化研究之中。在下面这篇文章中,我所要论证的是:经典文本在当代社会科学中具有中心地位。初看起来,对这种立场的挑战似乎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阵营。当然,在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中,一直存在着对“经典文本”的怀疑主义。实际上,对于那些具有实证主义信念的人来说,社会科学与经典文本之间的关系问题立刻就会导致另外一个问题,即,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任何的关系。为什么那些声称是以经验世界为取向并致力于客观知识积累的学科,需要求助于那些已经去世很久并且已经过时的作家所写的文本?毕竟,根据经验主义的准则,凡是与这些经典文本有着科学上的关联的东西在很久以前就应该要么得到证实并被当代理论吸纳,要么予以证伪而被扔进历史的垃圾箱里。
然而,并非只有“严格的”实证主义者反对将对经典文本的解释与当代的社会科学联系起来;就连人文主义者也是如此。最近出现了一种强有力的观点,它反对将当代人所关注的东西注入对经典文本的思考之中。所以,这种观点主张(例如,Skinner,1969),必须用历史上的概念来思考经典文本。这种对待经典文本的历史主义立场与经验主义立场相互趋同,在这个方面,这两个阵营都反对将当代社会科学的关注点与对历史文本的讨论混合在一起。
因此,为了回答社会科学与经典文本之间的关系问题,人们必须思考,什么是经验社会科学以及它是如何与自然科学相关联的。人们也必须思考,分析经典文本意味着什么,这种具有推测性的历史活动与人们对当代科学知识的追求之间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
不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之前,我将提供一个关于经典文本的直截了当的定义。经典文本就是人类探索的那些较为早期的著作,相对于当代人在相同领域所进行的探索而言,它们被赋予了一种优先地位。优先地位这个概念指的是,相关学科的当代研究者相信,在他们的研究领域中,他们从对这些早期著作的理解中所
……
后记 这本《社会学基础文献选读》最初只是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学生读书会的阅读文选,后由“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文献选读”丛书主编罗卫东教授提议.收人这套丛书。编辑出版之前,我们对原有文稿进行了再三的筛选和补充,并对其中一些人选文章重新做了翻泽和校订。许多同学都参与了这项T作,特别是在几易其稿的过程中,一些同学的劳动成果最终还是因篇幅所限未能被收入其中。对此,我深表遗憾。我感谢为这项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所有同学,他们是:胡伟、巫微涟、姜丽娟、孔一、刘阳、马乐乐、张博、于振勇、张科清。
此外,还是由于篇幅所限以及考虑到本书的体例,所选文章的参考文献一慨从略。读者如果需要,可根据文章最后的出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