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甲午战争新讲

2010-04-16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32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101066296 ·条形码:978710106629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甲午战争新讲 去商家看看
甲午战争新讲 去商家看看

 甲午战争新讲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32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101066296
·条形码:978710106629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甲午战争新讲》主要内容包括:这是一场引起中国社会大变局和改变东亚政治版图的战争。众多的历史人物在这场战争中登台亮相,对他们的历史定位至今聚讼纷纭。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与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在和战问题上反复较量,真相如何?李鸿章是“卖国贼”还是“功不可没”?丁汝昌是“已降复死”还是拒降自裁?刘步蟾在黄海之战中是怕死改阵还是奋勇督战?方伯谦军前正法是罪有应得还是实属冤案?丘逢甲是“未战先走”还是兵败内渡?……
这次战争也留下了许多历史之谜,长期以来难以破解。北洋舰队丰岛遭袭,“师期”是如何泄露的?日舰击沉高升号后,英国舆论哗然,日本外交当局是采取何等手段予以平息的?日军攻占旅顺后,大开杀戒4天,共杀害了2000人还是20000人?日本当局否认旅顺大屠杀造成了什么后果?李鸿章赴日议和,其密电码是怎样被日方破译的?《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共赔付日本库平银2亿3150万两,为何实际多赔了2800万两?战争爆发后,清军节节败退,难道完全没有取胜的可能吗?……
随着这些疑团的逐步揭开,战争从爆发走向终结的历程更加明晰:中国打败,然败中有胜,唤起了国人的觉醒;日本战胜,野心急剧膨胀,成为东亚的战争策源地,为它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因。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作者简介 戚其章 1925年生,山东威海人。1948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先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后改治中国近代史。20世纪50年代中期,作者结识了几位健在的北洋舰队老水兵,从而受到启发,对甲午战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作社会调查,寻踪日军入侵路线,探查战争遗迹,走访战争参加者和知情者,从而获得了大量的口碑和文字资料,为以后运用文献资料与调查材料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甲午战争史打下了基础。本书是写给普通读者看的,每一章都可以当作一篇历史考察报告来读,它引导读者追踪作者半个世纪艰难曲折的探索与研究历程,能够较近距离地观察这场战争中许多争议不断的历史人物和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从而获得最为真切的感受而兴味盎然。
编辑推荐 《甲午战争新讲》由中华书局出版。
目录

第一章 战争缘起
一 明治黩武
二 开战外交
三 权变策略
四 醉心调停

第二章 丰岛疑云
一 不宣而战
二 济远应敌
三 高升事件
四 师期暗泄

第三章 平壤之役
一 成欢初战
二 平壤大战(上)
三 平壤大战(下)
四 败绩反思

第四章 黄海鏖兵
一 战前态势
二 海战始末
三 步蟾改阵
四 方案之讼

第五章 辽东烽火
一 分兵犯境
二 旅顺惨案
三 辽东战局
四 规复海城
五 辽河会战

第六章 舰队覆没
一 威海陷落
二 刘岛师焐
三 身后疑案

第七章 马关议和
一 和战之间
二 决策乞和
三 日本逼和
四 议和之旅
五 拒和运动

第八章 台海风云
一 抗日保台
二 义军抗敌
三 黑旗誓师
四 台南沦陷
甲午战争形势图
……
序言 资讯城市窗口流行趋势经典1894年,就是清朝光绪二十年,日本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这一年,按干支纪年,叫做甲午年,所以这次战争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虽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却成为近代民族觉醒的重要转折点。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我就和甲午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到现在已有50多个年头儿了。在研究甲午战争的过程中,历经挫折和坎坷,几次想停下笔来,但又难以自已,就这样一路走下来了。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我先后出版了书名带“甲午”二字的著作8部,即《中日甲午威海之战》(1962、1978年)、《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1983年)、《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1990年)、《甲午战争史》(1990、2005年)、《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1994年)、《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2001年)、《甲午日谍密史》、《走近甲午》(2006年),以及与甲午战争有关的著作两部,即《北洋舰队》(1981年)和《晚清海军兴衰史》(1998年)。
虽然写了这些书,但我总觉得工作做得还很不够,因为这些书多半专业性比较强,而且其中除《甲午战争史》一书外,不是就与甲午战争有关的某个专题展开论述,就是从某个侧面对甲午战争进行考察,这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阅读起来是很不便的。于是,我就想,能否再写一本书,在不太大的篇幅里做到让读者对甲午战争能有比较系统而真切的了解。展览酒店采访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战争缘起
一明治黩武
水有源,树有根。凡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根由,它的原委,它的因果关系。有因必有果;反之,有果必有因。甲午战争自然不能例外。
甲午战争,这是中国人的叫法,日本人叫日清战争。在某些日本历史学者的著作里,经常宣扬一种观点:日清战争是偶发事件,日清战争不是日本明治政府有预谋的战争,而是由于某些偶然因素才阴差阳错地发生的,日本并不是战争的责任者。这种观点,可以叫它“偶发”论。在日本学术界,虽然“偶发”论并未取得普遍认同,有些日本历史学者还对“偶发”论持批评的态度,但“偶发”论者一般都很顽固,时不时就会把“偶发”论改头换面地拿出来宣扬一番,所以绝不能小看它。
我们之所以认为“偶发”论不能成立,主要是基于日本明治政府的实际表现,也就是基于许多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
第一。锐意扩张。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开始推行“武国”方针,确立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为基本国策。他发表所谓《天皇御笔信》,宣称“日本乃万国之本”,须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不言而喻,日本要布国威的首要目标,就是一衣带水的西邻朝鲜和中国。
睦仁的《天皇御笔信》发表后,在日本政坛刮起了一股旋风,鼓吹“征韩论”一时蔚为风气。当时,倡导“征韩论”最力者是参议木户孝允。他有一套说辞云:
韩地之事乃皇国建立国体之处,推广今日宇内之条理故也。愚意如为东海生辉,应以此地始。倘一旦动起干戈,不必急于求成,大致规定年年入侵,得一地后,要好自确立今后策略,竭尽全力,不倦经营,不出两三年,天地必将为之一变。如行之有效,万事不拔之皇基将愈益巩固矣。([日]《木户孝允文书》三)木户所论与外务省的意见完全相合。外务大丞柳原前光对“征韩论”的阐述更为透彻:
皇国乃是绝海之一大孤岛,此后纵令拥有相应之兵备,而保周围环海之大地于万世始终,与各国并立,弘张国威,乃最大难事。然朝鲜国为北连满洲,西连鞑清之地,使之绥服,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将来经略进取万国之本。([日]《日本外交文书》第3卷,第149页)第一步,征服朝鲜;第二步,占领中国东北;第三步,“绥服”中国;第四步,“经略进取万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日本“征韩论”者的如意算盘和实施步骤。
于是,日本政府选中了激进的“征韩论”者久留米藩士佐田白茅,派他去朝鲜调查政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