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

2010-04-16 
市场价:¥28.00卓越价:¥24.10为您节省:3.90元 (86折) VIP 价:¥23.38 SVIP价:¥22.89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 去商家看看
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 去商家看看

 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

  • 市场价:¥28.00
  • 卓越价:¥24.10为您节省:3.90元 (86折)
  • VIP 价:¥23.38 SVIP价:¥22.89
  •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1人 评论打分
  • 5 颗星:
  • (1)
  • 4 颗星:
  • (0)
  • 3 颗星:
  • (0)
  • 2 颗星:
  • (0)
  • 1 颗星:
  • (0)看全部1篇评论  (1篇用户评论 | 写评论)
    商品促销和特殊优惠每购买由卓越亚马逊提供的1件图书产品合格购物商品,另外购买Office 2007 中文家庭和学生版可享受¥20.00 元的优惠。查看详细条款
    最佳组合 购买本商品和 都市大开发:空间生产的政治社会学
    共计价钱:¥86.00
    同时购买共计:¥67.60元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已经有了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古籍
    ·页码:398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5月
    ·ISBN:7532543153
    ·条形码:978753254315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棚户区”在近代以来的上海历史中,一直是规模庞大、形态独特的城市贫民区。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居住的主要是50年代中期以前自全国各地迁徙来沪的下层移民,也有小部分是原来即居住于此的“本地人”和50年代中期以后零星搬入的居民。 本书为“现代城市社会研究丛书”之一,通过大量人、事调查研究,阐述了上海市城市贫民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城市社会的转型及其扩充、发展,是当今中国社会演变的最重要、最深刻的内容之一。如何记录、描述这样一种社会变迁的过程,并对其作出相应的解释、阐述,是需要各门学科从事城市社会研究的研究者们共同努力的艰巨工作。由于城市社会研究的内容涉及到从人口生态、空间形态、社会结构到社会生活、社会意识以及人的行为、心理等各个层面,还涉及到全球化的背景以及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类型的跨地域、跨文化的共通性,所以,其研究的艰巨性不仅在于这项工作需要有实证性的调查研究,需要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更需要有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比较研究,包括国际间的、城市间的对照和比较。
    目录
    序 关于这项调查
    上海市棚户区的历史和现状
    家庭生活史口述实录
    (一)元和弄
    (二)董家湾
    附录:访问提纲、整理框架
    ……
    文摘 书摘
    因难舍邻里情,独自留守的老人
    姓名:于凤娣
    性别:女
    年龄:81岁
    籍贯:江苏海门
    职业:退休
    婚姻状况:丧偶
    家庭结构:本人、儿子公司的一个帮工
    居住时长:53年
    采访地点和时间:于凤娣家中,2003年11月18日和11月23日
    老太太的家里一共有两层。楼下有一个客厅、一个厨房、一个卧室和一
    个卫生问。楼上有两问小的卧室、一个储藏室和一个阳台。房子以前是一个
    平房,有一个小阁楼,1979年儿子结婚以后重新翻修,虽然后来儿子和女儿
    都搬出去住了,但是为了能让老太太住得更加舒服,7年前,儿子又对房子
    进行了装修,在客厅安装了一个立式空调,在楼上卧室安装了一个窗式空调
    。房屋一共有120—130平方,而且只有两人住,这样的居住条件在元和弄可
    以算是相当不错,老人完全可以搬到外面和女儿一块居住,但是由于在元和
    弄有许多老乡,而且生活相当方便,再加上不习惯高层住宅的寂寞,所以老
    人仍然留在这里。老太太已81岁高龄,但是看上去精神矍铄。
    问:您是什么时候到上海来的?因为什么缘故来这呢?
    于:1950年我经嫂子介绍到上海结婚,嫂子当时在国棉二十五厂工作,
    在厂里认识我的丈夫,就将我介绍到上海来。那年我28岁,丈夫48岁。他有
    两个孩子,儿子8岁,女儿18岁。来上海后,我没有去工作,就在家里做家
    务。空闲的时候,帮人家带孩子,洗衣服。1958年解放劳动力之后,经居委
    会介绍在托儿所工作,到了1966年元和弄托儿所关闭,我被调到另外一家托
    儿所工作,一直做到79年。退休的时候工资只有二十多元,这样的工资水平
    只有当时一般工人的一半。退休后我担任居民小组长。
    问:结婚时,丈夫当时是做什么的?
    于:结婚的时候,丈夫当时在纺织二十五厂做机修工,工资在当时算相
    当高的,所以一个人就可以承担起家庭的开支。后来由于一次维修事故弄伤
    了手,机修工的工作不能做了,工资少了不少。因为女儿早早就出嫁了,而
    我也有一些收入,所以生活还算过得去。在儿子读大学的前一年申请早退(6
    2年)。我丈夫也是江苏海门人,在10年前,93年1月份91岁的时候去世。
    问:您有几个子女,他们的情况怎样?
    于:我的儿女并不是我亲生的,大女儿是丈夫和第一个妻子领养的,后
    来妻子私奔,丈夫又娶了一个妻子,在生下儿子之
    ……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