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
基本信息·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页码:352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4月 ·ISBN:9787811045444 ·条形码:9787811045444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 |
 |
|
 |
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 |
 |

基本信息·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页码:352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4月
·ISBN:9787811045444
·条形码:978781104544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通过《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我想告诉大学生们一个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没有生活基础。因为,对任何人而言,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保证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健康发展和爱情、事业取得成功,从而具有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这个道理同样适合大学生。
作者简介 桂世权,1966年出生,四川自贡人。198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四川省应用心理专委会副秘书长,副教授。现为四川理工学院教育系副主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己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其中有10余篇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主编和参编教材8部,出版专著1部。主持、主研各级各类科研课题l0个,主要研究方向为健康心理学。
目录 第一章大学生人际交往概述
第一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含义与特点
一、人际交往概述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含义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第二节大学生的人际吸引与人际困惑
一、大学生人际吸引的条件
二、大学生的人际困惑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与艺术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艺术
第四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查与分析
一、测试对象和方法
二、测量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心理测试
注释
第二章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科学的健康观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
三、心理的亚健康状态
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一、测量对象和方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三、讨论与分析
第三节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大学生心理特点
二、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
必要条件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
相关研究
心理测试
注释
第三章大学生的认知与人际交往
第一节认知的概述
一、认知的内涵
二、主要的认知理论
三、认知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第二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人际交往
一、自我意识概述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自我意识的冲突
第三节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认知心理效应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二、光环效应
三、刻板印象
四、投射效应
第四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认知构建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合理认知的基本内容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不合理认知的改组
三、团体辅导
心理测试
注释
第四章大学生的情商与人际交往
第一节情商概述
一、情商的概念
二、情商的内容
三、情商的功能
四、情商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关系
第二节大学生情商障碍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大学生情绪认知障碍对其人际交往的影响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障碍对其人际交往的影响
第三节大学生良好人际交往的情商特征
一、充满自信
二、情绪稳定
三、善解人意
心理测试
注释
第五章大学生的恋爱与人际交往
第一节大学生恋爱心理概述
一、爱情的概述
二、恋爱心理及恋爱发展的阶段
三、大学生恋爱的原因
四、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
第二节大学生恋爱中的人际交往
一、大学生之间异性吸引因素号人际交往
二、大学生恋爱中的人际交往技巧
三、人际交往中要正确区分爱情与友情
第三节大学生正确恋爱观的培养
一、端正恋爱动机
二、建立正确的择偶标准
三、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
四、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五、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人生的关系
心理测试
注释
第六章大学生的人格与人际交往
第一节人格的概述
一、人格的含义
二、人格的特征
三、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四、主要的人格理论
五、常见的人格测验
第二节大学生人格与人际交往的关系
一、大学生的气质与人际交往
二、大学生的性格与人际交往
第三节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问题及矫正措施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主要人格缺陷及矫正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障碍
心理测试
注释
第七章大学生的就业与人际交往
第一节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
二、大学不同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第二节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时的典型心态
二、大学生就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
第三节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人际交往心理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误区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人际交往心理的调适
第四节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技巧
一、受人欢迎的交往技巧
二、尽可能满足他人自尊的需要
三、学会掌握拒绝的艺术
心理测试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大学生文化层次高、身心趋于成熟,重感情、好幻想。在人际交往中追求平等,注重精神交流,但常按自己的理想模式去进行交往活动。因此,难免与现实产生这样那样的碰撞与矛盾,心理上常感到压抑和苦恼。少数学生因为持久的人际关系紧张,产生了焦虑、强迫、抑郁、多疑、神经衰弱等神经症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而对大学学业和自身人格发展起着极大的破坏作用。
在我和同事们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实践中发现:在大学生咨询的各类心理问题中,大多数与人际交往的不协调直接相关,新生如此,老生亦不例外。几年前,我院开设《大学生人际交往》公选课,大学生们超乎我们想像的选课热情和教室里水泄不通的拥挤状态,使我们的心被深深触动。正是他们这种对人际交往知识与技能的迫切需要,催生我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也激励着我不断地学习和探讨。想为大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实实在在做点事,成为我挥之不去的心结。于是,抱着这样的初衷和目的,开始了本书的写作历程。
通过本书,我想告诉大学生们一个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没有生活基础。因为,对任何人而言,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保证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健康发展和爱情、事业取得成功,从而具有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这个道理同样适合大学生。
文摘 第一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含义与特点
一、人际交往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含义
人际交往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相互作用和相互知觉的过程,它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交往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即沟通和相互作用。人际交往的直接结果是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即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这种关系也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一旦建立,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交往。因此,有的学者主张人际交往就是人际关系,它们应是同一个概念;虽然前者强调动态的相互作用,后者强调静态的情感联系,但它们的本质都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关系。
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与行为等。认知是个体人际关系的前提;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如满意与不满意、喜爱与厌恶等,人们正是根据自身情感体验来不断调整人际关系。情感直接关涉交往双方在情感需要方面的满足程度,即心理距离。
后记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复杂,影响因素也很多,但人际交往作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已成为共识。目前,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还远远没有揭示出太多带规律性的成果。近几年来,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结合自身的实践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现在,虽然书稿在形式上脱手了,可心中却感受不到应有的轻松,书中的不足和遗憾,现实中存在的不少问题都令我难以释怀:如何在大学生面临人际交往的苦恼、悲观之际,为他们提供卓有成效的帮助?如何指导具有不同个性特征、成长背景、心理健康状况的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轻松地适应大学生活?如何让他们通过正确的人际交往,建立应有的自信和完美的人格,等等。这些都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专业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掩卷沉思,我努力的方向和目标逐渐清晰起来。此次书稿的完成,只是表明我在这个领域研究有了一个新的起点而已。理论上,需要进一步增强专业方向的敏感性,捕捉该研究领域的前沿信息,力争在理论研究上不断有所创新;实践中,更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真正学会用独特的视角去感悟他们的困惑与焦虑,读懂他们观察世界和理解人生的方式,力争把“大学生人际交往”这门大学生十分喜爱的公选课坚持下去,并在实践的内容与形式上有所突破,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自己在大学生人际交往领域的研究方面,能出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成果。如果自己的研究成果最终真正能为大学生解决哪怕是一点点实际问题,欣慰之情就难以言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