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社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010-04-15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1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303098380/9787303098385 ·条形码:978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社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去商家看看
社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去商家看看

 社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1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303098380/9787303098385
·条形码:978730309838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中国社会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社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定名为“社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方面是试图阐述社区、社区建设和社区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还试图分析和说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和社区研究的基本方式和方法。我们这些理论和方法基本局限于社会学、政治学类的学科层次上。这些基本方式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我们知道,很多学者试图从哲学的层面上把握和理解社区,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政治哲学兴起的“共同体主义”研究就是从滕尼斯的社区定义开始的,不过,这不是《社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重点。但是,我们也理解从哲学层面上说明社区,特别是从价值层面理解社区的意义是非凡的,是不可忽视的。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社区的内涵非常丰富,需要不断探索和诠释。
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社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中把目前社会或学术界称谓的非政府组织(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一、非营利组织(Non Profit organizations)、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志愿组织(Voluntary organizations)、民间组织、社区组织,等等,一律称为非营利组织。
编辑推荐 《社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将按照这样的逻辑结构来理解社区: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和叙述,希望学习和研究社区的学者和学生,能够把握作为社会自然历史过程的社区,以加深对于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结构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把握作为社会建设手段和组成部分的社区,了解近百年来政府、社会和私人部门如何通过社区来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凝聚力,完善社会的组织和体制的,以加深对于社区建设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把握作为认识方法的社区,以加深对参与观察、理解方法的认识和掌握。
目录
第一章 社区的本质、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社区的形成与特点
一、人类的社区本能与现代社区的内在矛盾
二、社区的自然发展与逻辑发展
三、社区与公民社会
第二节 社区的类型
一、社区类型的一般区分
二、主要社区类型
三、现代中国的社区及其类型
第三节 理解社区的理论
一、几种解释社区的理论
二、社会变迁中的社区
三、社会学中国学派与中国的社区发展
第四节 社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一、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的角色和作用
二、城市化和人口集中

第二章 社区建设的内涵、手段与趋势
第五节 社区建设的缘起、历史与内涵
一、社区建设的缘起
二、社区建设内涵
第六节 社区建设的手段和途径
一、社区管理
二、社区规划
三、社区财政
四、社区服务
五、社区工作队伍
六、社区建设案例:北京某街道与社区分析
第七节 社区建设的理论
一、治理理论
二、公共服务理论
三、社会福利与工作理论
第八节 社区建设的趋势和方向
一、建设充满生机的邻里
二、建设可持续的社区
三、公共服务延伸
四、社区信息化
五、老城区的社区建设

第三章 社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九节 社区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一、社区研究
二、社区研究的客体与主体
三、社区研究的学术意义和认识功能
四、社区研究的历史与理论渊源
五、中国社区研究的产生
第十节 社区研究的单位与类型分析
一、作为研究单位选择的社区
二、社区研究的类型
三、社区研究的主要类型
第十一节 社区研究的技术及其应用
一、人文区位学的理论与方法
二、功能主义方法
三、社区研究的中国学派:费孝通的方法
四、区域主义研究方法
五、多社区研究
后记
……
序言 1999年,费孝通先生在为一套翻译丛书①撰写的总序中说:“社会学恢复有20年了,我希望我国学者自己在积累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能够陆续出版一批我们自己编写的、更加结合中国国情的优秀教材。逐步做到以我们自己的教材为主、翻译教材为辅,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的社会学就会真正逐步成熟起来。”本来是为翻译丛书作序,老先生却深情地提到并寄厚望于“我们自己编写的、更加结合中国国情的优秀教材”,特别是把这件事与他晚年大力倡导的“文化自觉”、一直强调的“中国社会学者的责任”联系起来,情也殷殷,责也切切!
如今,又有10年过去了,费先生仙逝也已4年了,重温他的教诲,感受到莫大的激励。费先生在90高龄时,尚能有提出“文化自觉”这样的大创造,有“美美与共”这样的大胸怀,有“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这样的大构想,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鼓起勇气,做一些应该做而又能够做到的事情。
费先生以及许多老一代、新一代的中国社会学家,寄厚望于“我们自己编写的、更加结合中国国情的”教材,并不是出于狭隘的民族情感,也不是刻意坚持中外之别,可能首先是出于对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理解。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社区的本质、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社区的形成与特点
内容提要:
作为人类的共同体,社区是在社会的演变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类彼此相互的基本需要,在本意上它把个体连接在一起,通过参与共同体事务,为共同体服务来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它也是公民社会的形式和表现形态之一。社区的要素包括区位、人群、归属感、组织、共同的意识。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人类的社区本质。
2.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现代社区的内在矛盾。
3.掌握社区发展的历史过程。
4.厘清社区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一、人类的社区本能与现代社区的内在矛盾
(一)人类的社区本能
人类的社区本能是指社区是人类社会在其自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必然的、不可缺少的和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社区的基础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类彼此相互需要。人类的生命个体不能独立生存,它必须要与自己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群建立联系,并依存于自己周围的环境和人群,从中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精神、社会等方面的资源,这是生命的共同体本能,或者叫做生命的生态系统。在社会学意义上,我们称其为社区。生命的社区本能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在自然界也普遍存在。在自然界中,差别迥异的生命个体处于不同的“生态系统”关系网络之中,在这个关系网络中生存,也支持着整个系统。这说明,社区本能并非人类所独有,它也是自然界生物的本能。但是人类的社区本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后记 记得在去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遇到景天魁教授,景老师约我参与他正在编写的一套社会学教材,并希望我承担社区发展与社区研究这方面的内容,我欣然应诺。在此之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数次说我在1995年写的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社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直作为社会学系的教学参考书(我曾经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教师),如果能够再版或补充会更好。此外,其他大学社会学系的老师和同行也在不同场合向我表达了类似的意愿和建议。老师、同行和朋友们的话,我一直铭记在心。
进入21世纪以来,社区发展问题越来越重要,被政府部门纳入重要议程。我自己一直参加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民政部组织的社区服务体系研究,参与了《社区服务体系十一五专项规划》,也承担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的课题研究,更有机会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或地区进行社区发展的实地考察。这几年,我自己对于社区的理解和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大学讲授社区课程时把社区仅仅理解为是一种研究方法了,事实上,社区的含义非常广泛,正如我在本书的导言和各章中阐述的。在经历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之后,我把社区放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范围去看,试图对其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