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11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9787309045062 ·条形码:978730904506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 |
 |
|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11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9787309045062
·条形码:978730904506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学前儿童
·丛书名:复旦卓越·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系列
内容简介 本教材立足幼儿师范院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教学实际,力图较好地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体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将研究领域拓展到整个学前期,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教材的每章内容均包括 学习要点提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有关理论和观点阐述、典型案例及案例分析、参考资料、课后思考与练习、附录资料,从多侧面、多角度呈现教学内容,方便教师操作和使用。
本教材既可供幼儿师范学校三年制、五年制学生使用,兼顾高等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选用,也可用作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和进修的参考教材。
目录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节 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一、 社会性简介
二、 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特点
一、 自我意识
二、 情绪情感
三、 个性
四、 社会性行为
五、 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和影响因素
一、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二、 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含义
二、 确保实现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一、 社会行为
二、 社会情感
三、 社会认知
四、 个性
五、 理解社会教育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
一、 目标原则
二、 活动性原则
三、 实践性原则
四、 强化原则
五、 一致性原则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方法
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般方法
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特殊方法
第三节 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
一、 专门的教育活动
二、 随机教育
三、 家园合作
第四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一节 确定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原则
一、 确定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依据
二、 确定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原则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指导
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形式的选择
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
第五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含义及原则
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含义
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原则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
一、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
二、 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方案的编制
第四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组织与实施
一、 评价实施的准备阶段
二、 评价实施阶段
三、 评价结果反馈阶段
附录 “北京市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对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与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
序言 1903年是中国人独立设置幼稚园的开端,为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师范教育也走上中国教育的大舞台。幼儿师范教育诞生初期,师资、课程、教材均仰给于国外,但前辈幼师人从未停止过中国化、科学化幼师教育的探索,他们的不懈努力成为我们今天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以后,幼儿师范教育获得了新生,一批独立设置的幼儿师范学校逐步成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基地,特别是《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的颁布,使新生的幼师教育在课程和教材领域开始走向规范化。经历了“文革”大风暴之后,幼儿师范教育再次焕发青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教育部审定并出版了全国幼儿师范学校通用教材和培训教材,为恢复和发展幼儿师范教育,规范幼教师资培养、培训规格和标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幼教师资学历层次上移成为大趋势,幼儿师范教育也基本完成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大部分三年制幼儿师范学校或改为五年制,或并入高师设置学前教育系,原有的教材体系已不能适应办学要求,适应专科层次幼儿师范教育新发展的教材体系成为“空白点”。正是由于新教材的空缺,使得相当一部分学校只能沿用旧教材,或选择高师本科教材,甚至采用小学教育专业或高中教材,而这显然不符合幼儿师范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培养目标。教材问题成为制约幼儿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一个“瓶颈”。
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对于教材功能的认识已发生深刻变革,教材不是“规范”和“控制”教学的工具,为教学服务是对其根本功能的重新定位。教材既承载知识和技能,更渗透思维方法的给予、认知结构的优化、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幼儿师范教育实现大专化的进程中,适时编写出版一套代表学前教育发展方向、体现幼教新理念、新思维和反映课程改革新成果的幼师系列教材,无疑将会为新时代的幼儿师范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2003年,正值中国幼儿教育百年庆典,一批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幼儿师范教育工作者,共聚上海,商讨教材建设问题,并达成编写五年制幼师新教材的意向。
文摘 与此相反,如果有一个儿童社会性发展不良,不适应自己所生活的周围环境,总是与周围人发生冲突、对抗,那么,他必然感到闷闷不乐甚至生气发火,不论他发火或是生闷气,都会使自己的内分泌系统发生某种程度的紊乱,这种紊乱将对他的生长发育产生消极的影响。有医学研究表明,幼儿心情紧张可导致呕吐、腹泻、发烧等;长期神经紧张还可导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疾病中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胃溃疡、慢性肠炎,也都与神经紧张有关。
其次,社会性还会影响学前儿童的心智发展。社会性发展得比较好的孩子,适应能力和自制力都比较强,在初入园的时候,他们能比其他幼儿更快地熟悉老师和同伴。在平时,他们更容易与老师、同伴相处得关系融洽,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同伴交往,从他们那里得到信息,扩大自己的眼界。在与同伴的合作游戏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社会性发展得比较好的幼儿,往往心态积极、情绪稳定、自信心强,比其他幼儿表现出更有“毅力”,他们能保持较长时间专注地“工作”;遇到小小的挫折或困难时,他们也能寻找原因,努力克服困难,而不轻易放弃。
相反,社会性发展不好的孩子,不仅不会学习如何做人、“学做真人”,还会导致不真诚、虚伪、道德水平低下等。而良好社会性中的自制力、适应能力、毅力、真诚等心理品质,对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极其重要的,这虽然不能直接提高智力程度,但是它们能使心智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据教育专家的研究发现:智力水平中等的孩子,如果非智力因素发展得很好,那么,他的学业成就完全可以比智力水平高而非智力因素发展得不好的孩子高许多。同样道理,智力水平很高的孩子,也会因为非智力水平的低下而导致智力水平发展一般甚至很差。
3.社会性认知的需要
儿童很早就表现出对社会事物或现象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认知的需要。但儿童的社会性认知不等同于对一般客体的认知,它是儿童主体观念(是非观念、价值观念等)形成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接受成人的观念,或记住现行社会的规则、规范,而是在了解它们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抉择,形成自己的认识。换言之,社会性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塑造”儿童,而在于为儿童形成自己的观念提供相应的“材料”,促使儿童自我塑造。
如果能成功培养孩子社会性中的某些能力,其他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滚雪球一样的提高。据研究表明,越早发展孩子的社会性,越有助于孩子在同伴关系中处于领导地位,形成孩子的领导气质,也有利于孩子在将来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