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

2010-04-15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36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010077665/9787010077666 ·条形码:9787010077666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 去商家看看
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 去商家看看

 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36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010077665/9787010077666
·条形码:978701007766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民族精神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是民族精神研究丛书之一。“民族精神”孕育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但它却是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并进入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凸显出来的。现代性对于民族精神具有催化和消解的双重作用,我们从理论上必须回答“什么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精神何以可能”的问题。中华民族有着不同于西方民族的独特经历,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族精神雍容阔大。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民族正在经历新的文化自觉,而对民族精神的反思和界说正是题中应有之义。这本论著就是从史论结合的角度,对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所作的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理论研究。
作者简介 张曙光,1956年出生,江苏省沛县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现代哲学与文化,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多部著作。
编辑推荐 《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界说
第一节 民族精神的一般界说及其哲学理解
一、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二、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的关联和区分
三、民族精神的理论溯源和现代语境
第二节 人的生命活动与民族精神
一、人的生命活动与意识及自我意识的形成
二、人的生命活动的“三位一体”
三、民族的集体意识与集体无意识
第三节 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一、民族精神的群体性与个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
二、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和超越性
三、民族精神的历史形成
四、民族精神的功能
第四节 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
一、民族精神的符号化形式
二、民族精神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三、不同文化类型及其信仰下的民族精神
四、民族精神的多样性及其融通方式
第五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认识
一、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现代认识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曲折发展历程
四、走向世界的中华民族精神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二章 民族精神研究的问题背景
第一节 现代性处境下的民族精神
一、现代性的源起与内涵
二、现代性与文化自觉
三、现代性与民族国家
四、后现代性与民族性
五、东方主义问题
第二节 世界历史时代与全球化
一、世界历史时代
二、全球化与民族自觉
三、民族认同及中国处境
四、民族主义问题
第三节 民族性的当代精神处境
一、激活了的文化传统
二、滞后的精神文明状况
三、技术主义与消费主义浪潮

第三章 西方文化中的“精神”与“民族精神”
第一节 精神的外在性——spirit与Soul
一、Spirit与Soul的辞典定义
二、Soul与万物有灵论
三、灵魂不朽——从毕达哥拉斯到柏拉图
四、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五、普罗提诺——个体精神与普遍精神
第二节 精神的内在性——Mind与Self
一、Mind与自我同一性的词义考察
二、形而上学的自我实体同一性
三、现象学的逻辑自我同一性
四、自由意志的道德自我同一性
第三节 精神的公共性——National Spirit
一、Nation的词义考察
二、意识的公共性维度
三、黑格尔论民族精神

第四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中华民族精神是个历史范畴
第二节 从“浩然之气”到“民族魂
第三节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凝结和升华
第四节 传统文化在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的现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生存的生命之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的精神支柱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的深层根据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现代化的依据和动力

第五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隋唐时期佛道兴盛对民族精神形成的影响
一、隋唐时期佛教的兴盛
二、隋唐时期道教的兴盛与民族精神
第二节 宋明理学与中华民族精神
一、宋明理学的兴起及其发展
二、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影响
第三节 乾嘉学派的精神内涵与传统国民性
一、清代乾嘉学派的兴起和发展
二、乾嘉学派的精神内涵与传统国民性
第四节 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天下一家的民族观念
一、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华夷一统”向“华夷一体”观念的转变
二、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和升华及“华夷一体”、“共为中华”观念的形成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天下一家”观念的升华

第六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清朝末季:民族自信的丧失与实用理性的延续
一、民族自信的丧失与拯救
二、民族精神转型的尝试:强化与转化
第二节 民国初年:道德规范的寻求与传统文化的回潮
一、道德规范的寻求
二、传统文化的回潮
第三节 五四时期:古今之争的变异与科学主义的胜利
一、古今之争
二、科学主义的胜利
第四节 抗战前后:民族意识的强化与返本开新的困顿
一、民族意识的强化
二、返本开新的困顿

第七章 民间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节 民间文化——民族精神之植被
一、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民族精神
二、民间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植被
第二节 民间文化——民族精神之舞台
一、民间艺术中蕴涵的民族精神
……
第八章 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在发生亘古未有之巨变的近现代,中华民族精神一方面经受了巨大的挑战,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同时也得到了新的磨炼、丰富和扩展。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同时更是文化实力的竞争。一个民族,没有强大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文化,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依赖于并体现于文化精神的先进。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尤其应当把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作为重中之重。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文摘 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人类从地域性的“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已经持续两三个世纪了。而今天,我们更是进入“全球化”时代。在这个以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直接引领的时代,“工具理性”、“商品货币”以及“个人自由”、“世界公民”的意识和理念,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各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这种崇尚物质利益和个人独立的语境之下,任何关于“民族精神”的探讨似乎都显得“迂阔而不达时变”。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历史的辩证法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过程中,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固然让全人类都能感觉到廉价商品所带来的物质生活上的福利,但它也使各个民族都卷入到无情的激烈竞争之中;它以极具效率的科学技术和理性文化把人类带入到一个同质的世界,同时也就强制性地破坏着世界各民族自己原有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在表面上普世的“一视同仁”的现代性运动中,却隐藏着西方发达国家谋取自身利益和全球霸权的特殊化取向。对于那些既要实现现代化又要维护自身利益的民族国家来说,不能不陷入种种两难选择并发生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但是,这些民族要真正在世界上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并发展起来,就必须在回应时代的挑战中开显出本民族文化传统中最有价值也是最深层的思想和信念,并通过汲取、容纳世界上的先进文化,更新、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而既维护民族的尊严、树立民族的自信,而又能够开辟出通向人类未来的康庄大道。
后记 本书是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子课题,是课题 组成员集体创作的成果。
按照总课题负责人杨叔子院士、刘献君教授和欧阳康教授的总体构思,由我牵头承担总课题关于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部分。我与邹诗鹏、何锡章老师一道,商讨并拟定了大纲,又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多次讨论,最后确定了写作提纲和分工。
各章承担者如下:
第一章,张曙光;第二章,邹诗鹏;第三章,高秉江;第四章,李传印;第五章,罗家祥;第六章,黄岭峻;第七章,雷家宏;第八章,何锡章。全书最后由我统稿。统稿中,除了基本观点力求一致以外,具体看法和语言风格尽量尊重各位作者。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梅景辉、杨金华参与了第一章的撰写,并做了大量的技术性工作;田勤耘、张超、刘杰锋同学分别参与了第五、七、八章的撰写。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宋友文、王虎学,研究生孙向立、兰淼鑫帮助我做了许多文字和注释的校对工作。华中科技大学的栗志刚老师、人民出版社的夏青同志也为本书的完成付出了很多劳动。在此一并向他们致谢!我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工作之后,这项研究还得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的支持,我也要特致谢忱。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与另外三个子课题组的同人进行过多次的讨论与切磋;同时,我们也认真阅读了中共中央的有关文件并参考了学界的许多相关论著,受到不小启发,直接引用的基本上都做了注释。我在此向这些论著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