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共3册)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页码:2148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9月 ·ISBN:7544026590 ·条形码:9787544026598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共3册) |
 |
|
 |
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共3册)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页码:2148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9月
·ISBN:7544026590
·条形码:9787544026598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3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共3册)(精)》讲述了:《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是在石昌渝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又吸纳了当时学术研究成果,特别借鉴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撰写成书的。全书的分类,卷一宋元部、卷二明清讲史部、卷三明清小说部甲(话本小说之单行本、话本小说总集)、卷四、五、六、七明清小说部乙(长篇章回小说之四类:烟粉、灵怪、说公案、讽谕)。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共3册)(精)》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目录 文言卷
凡例
条目目录
正文
小说作品汉字笔划索引
小说作者汉字音序索引
小说作者汉字笔划索引
白话卷
凡例
条目目录
正文
小说作品汉字笔画索引
小说作者汉字拼音索引
小说作者汉字笔画索引
索引卷
凡例
汉字拼音索引
汉字笔画索引
……
序言 一门学科的群书目录,有指导治学门径的功用。目录之书,不止著录一门学科范围的书名、篇卷和作者,而且要撮其指意,辨章学术,因而向来为学者所看重。清人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人。”(《十七史商榷》卷一)凡一门学科的成立,都不能没有目录学的根基。小说目录学作为小说学的一部分,是在20世纪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相对小说历史的存在,已经落后了上千年。以通俗小说而论,倘若从敦煌石室所藏话本算起,到清末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间究竟产生了多少作品,由于没有连续和完备的著录,总数已难以精确统计。小说这个文体,尽管它源远流长,创造了不少惊世传世的不朽之作,但是在封建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里,它们都是与经世致用没有关系的闲书,不配登大雅之堂,理所当然不够资格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谁愿意为它们编撰专门而完备的目录呢?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发现通俗小说的社会作用,极力把通俗小说创作与维新改良运动结合起来,小说于是被提升到启发民智、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的地位,成了最行时的文体。此时,小说目录之学便萌生出来。黄人的《小说小话》(1907)可以说是开其端绪。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小说,古代通俗小说的文学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鲁迅作《中国小说史略》,胡适作《红楼梦考证》,一大批著名学者倾注大量心力从事小说研究,他们在实践中初步构建了一套学术范畴,使小说学成为现代学术的一个部门。这小说学中就包括目录学在内。尝试小说目录学建设的,1925年有郑振铎的《中国小说提要》,1929年有董康的《书舶庸谭》,还有马廉的有关小说版本的著录、论述等等。1933年孙楷第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成书,标志着小说目录已有了初步系统和比较完备的著作,为小说研究奠定了目录学基础。书目的编撰良非易事,它不是简单的记录和排比书名,它要求编撰者必须充分直观地掌握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精深的研究。清人章学诚说:“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校雠通义》卷一《叙》)中国古代小说大体上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大类。通常所说的“通俗小说”,包括白话小说的全部和文言小说较为俗化的一部分(如《娇红传》、《三妙传》、《痴婆子传》等等)。在封建传统观念中,通俗小说向来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士大夫藏书家和传统目录学家对它们不屑一顾;非但如此,许多作品还被朝廷和地方政府一再禁毁而亡佚。有些作品流传到海外,散藏在外国一些公私图书馆里。要寻访通俗小说的版本,真得有“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劲头。孙楷第为编著《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在当时条件下尽可能遍阅北平图书馆及北平各公私藏书,又东渡日本,到内阁文库等多家图书馆访读小说,回国途经大连,在大连调查满铁图书馆的大谷本的一部分藏书,搜罗之备,用力之勤,皆前所未有。孙楷第是一位小说研究的专家,他的《沧州集》、《沧州后集》就足以见出他的研究广度和深度。
文摘 插图:

田兰芳(1628~1701),字梁紫,号篑山,睢州(今河南睢县)人。诸生。究心理学,朱、王并重,不事著述,躬行实践而已。少与汤斌同学,斌言求友四方,中心向往者,兰芳之外无多人。陆陇其见其所撰《呻吟语·序》,亦大为敬服。贫居数十年,间或馇粥不继,而读书自如。其心性和平,高隐而不忘世,即其《阅自著文稿漫书》诗所云:“偶翻元史惭王冕,欲做周官致太平。”能诗文。曾自品其文日“杂”,其诗日“不合正变”,实则绝去町畦,自抒胸臆,不失为作手。有《逸德轩全集》。事具《清史列传·儒林传上》。《田钝庵传》原出《逸德轩全集》,俞樾辑《荟蕞编》卷一选人,题为《田钝庵》。叙田世亨生平所往,多与利反,故以钝庵为号。一切人世易致之事,至钝庵而所谋辄左:寻人不遇;出门则雨;邱公、李公,诚心存恤钝庵,而皆不能如愿。文末缀有俞樾评语,引《太平广记》所录《异苑》、《独异志》之事,感叹“此二人视钝庵更甚”。按,《警世通言》第十七卷《钝秀才一朝交泰》之钝秀才,其遭遇与钝庵颇相近。
作者蒲松龄见《聊斋志异》条。本篇收在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卷四。叙田七郎行侠仗义,为朋友报仇雪恨而牺牲的故事。女戏剧家刘清颉(184l~1900后)据此改编成戏曲《丹青副》十二出,见光绪二十六年(1900)上海藻文石印本《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
胡怀琛编《虞初近志》卷三选人本篇。叙雍正年间河东总督田文镜幕客邬某事。邬某初入幕府,即以文镜之名参朝廷重臣隆科多,“疏上,隆科多果获罪,而文镜宠遇日隆”。后因事与文镜龃龉,愤而辞去,“自此文镜奏事辄不当上意,数被谴责”;文镜不得已返聘邬某,每日以银五十两为酬。文镜卒,他督抚争聘邬某,不能知其所在,“久之,或言邬先生已被召人禁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