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像的霸权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页码:17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504357304 ·条形码:9787504357304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视像的霸权 |
 |
|
 |
视像的霸权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页码:17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504357304
·条形码:978750435730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在已然明白无误地加以全球化了的媒体文化的框架前提下,“关键视像”(Key Visuals),作为产生了影响深远的身份定义和区别,并且处于持续推移和重组中的统治性和反抗性话语规定的意义流出体,已成为各种媒体社会学和媒体文化学课题探讨的焦点。
目录 前言
1.视像的霸权
1.1. 跨文化比较中关键视像的模拟与解码
1.1.1 简介
1.1.2 公众视像与默认性知识:本书纲要
1.1.3 跨文化比较
1.1.4 图片自动搜索
1.1.5 特定文化的关键视像
1.1.6 社会经济与生态文化环境
1.1.7 视像霸权
1.1.8 世界性象征符号
1.2 全球信息/反信息时代
1.2.1 无知的知识社会
1.2.3 欧洲的大众媒体与货币
1.2.4 文化的交流
1.2.5 寻找象征符号
1.2.6 可证实的信息/值得记忆的知识
1.3 参考书目及进阶阅读书目
1.3.1 参考书目
1.3.2 跨国媒体交际进阶阅读书目精选
1.3.3 象征符号进阶阅读书目精选
1.3.4 视像进阶阅读书目精选
2. 关键韵律:四国最重要电视台节目中的背景音乐和声响
2.1 音乐的暴政
2.1.1 简介
2.2.1 基本参照标准
2.3 音乐抑或视像的霸权?
2.3.1 “战争之年”节目的内容结构
2.3.2 特征分析
2.3.3 结论
2.4 参考书目
3. “我”与“我们”所思不同:文化、自我与认知
3.1 自我概念的决定性因素
3.1.1 简介
3.1.2 作为记忆结构的自我
3.1.3 自我的文化变体
3.2 激活的自我知识的结果
3.2.1 信息处理中的引导性自我知识与环境依赖
3.2.3 自我知识、文化和对环境信息的记忆
3.2.4 自我知识、文化和广告设计程序
3.3 总结和结论
3.4 参考书目
4. 奥林匹克竞赛:视像霸权的争夺战
4.1 文明的竞赛?
4.1.1 奥林匹克、媒体、政治和身份认同
4.2 结论
4.3 参考书目
附录I本书图片总览
附录Ⅱ本书主编、作者简介
译后记
……
序言 自十九世纪以来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通过变得愈加迅捷的旅行和通讯方式,诸如火车、远洋轮船和飞机的发明,以及电报、电话和缆线的运用,地球显得仿佛越来越小了,不同人类社群也彼此越发接近并发生联系。工业化的趋势进而造就了不断加速和普及的媒体科技标准化并衍生出全球广泛适用的通讯标准。该类标准在印刷媒体、电影、电视以及数字化视频媒体中,尤其是在视觉文化中,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在一种视觉性所主导的全球文化的前提背景下,当今由仪器传递和散播的图像成为决定性的知识和含义载体之一,并进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奠定和建立各种新型社会集体:其中包括了从现代社会初期的借助印刷文化的力量而崛起的民族国家,直到现代社会后期各种跨民族国家的联盟,甚至连各种地区性的集团也得顺应其规则被改头换面。在现今通行全球的将眼目作为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的文明中,当各类社会集体尝试用文化感知和回忆进行自我身份定义的时刻,图像已经掌握了其间的决定性“钥匙”。
在已然明白无误地加以全球化了的媒体文化的框架前提下,这一“钥匙”,亦即所谓的“关键视像”(Key Visuals),作为产生了影响深远的身份定义和区别,并且处于持续推移和重组中的统治性和反抗性话语规定的意义流出体,已成为各种媒体社会学和媒体文化学课题探讨的焦点。
文摘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大事往往聚焦于这样一种“对文明危机的认识,即社会面临着迫近的核战争、核事故、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世界性危机,这种认识作为我们社会的基础是极其重要的”,而大众媒体也广泛传达着这种认识。“全球危机引发了一场涉及疆界、规则、责任、我们与他者的身份认同,以及有关行动范围与优先权的重构与解构的超级权力游戏……这是一场界定谁有罪谁无罪,谁兴盛谁衰落,是动用武力还是遵循人权原则,应用战争逻辑还是协商逻辑的游戏”。据此,我们可以清楚掌握的正是这些表现/再现形式,并将其应用到我们基于实践的聚焦于电视与互联网中的关键视像的研究之中。在跨文化比较中,模拟并解码这些关键视像不但有助于将关键视像典型化,还可以对霸权生成与巩固的运作进行区别性莺构。
(3)在最近的,尤其是后殖民主义的理论结构中,根据葛兰西的观点,霸权就是“一个社会之中一种特殊的文化观点或意识形态占支配地位。它不是靠强力来支配和管辖,而是靠被这个‘文明社会’的知识分子所说服的社会成员所达成的‘协议’。”后殖民文化学者普遍赞同这个定义。萨义德(Said)在其著名的研究之中(1978)分析了东方霸权的表现。在他的研究之中,霸权的定义不同于我们日常的用法,它代表了“无法消失的分歧之和谐共存”。文化与文学理论学者霍米?芭芭(Homi K.Bhabha)也赞同此观点,他强调指出了在霸权性集结中存在的分歧、过程特征以及动态变化。“……霸权的任务就是自身重复与分化的过程。”
后记 国内关于电视媒体研究的译介已经种类繁多,尤其是立足于北美实证主义传统的介绍,其中突出的例子有节目内容分析,效果研究如受众调查,已经获得了充分的重视。而立足于欧洲大陆批判理论与文化分析理论的研究成果引进相对阙如。在这一意义上,翻译出版《视像的霸权》一书具有填补空缺的重要性。本书主编彼得·卢德思(Peter Lude)在“关键视像”研究领域为国际知名的重要学者,其他三位作者亦为国际传媒研究领域各有建树的专家(参见本书编著者简介)。尤为重要的是,本书结合了上述两个研究方向之长,既有媒体社会学与媒体文化学的理论阐述,又有建基于具体电视节目内容的详尽分析(例如极具创意的第二章),从音乐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运动社会学各个学科层面对“关键视像”进行了梳理。因此,这一相当具有新意的研究方法对于我国媒体研究人员而言,或许可以起到提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的作用。
此外尚需说明的是,本书原为亦由彼得·卢德思教授主编的丛书《世界性的关键视像》的第一册,因丛书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只出一册,故此本书只保留原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