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417 页 ·出版日期:2003年11月 ·ISBN:7801900928 ·条形码:978780190092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战争 |
 |
|
 |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战争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417 页
·出版日期:2003年11月
·ISBN:7801900928
·条形码:978780190092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战争》对这一场长达两年的政争的发生、发展和终结,进行了全程的跟踪考察,集中论述了国共两党是如何由政争走向战争的。
媒体推荐 导论
联合政府的口号与国共关系的最终分野
1944~1946年间,从第二次国共合作全过程来看,这是两党关系最后的政治转型时期。国共关系的政治转型本身并不是一起开创历史记录的事件,不过,这一回的形式、性质与以往截然不同,这一回两党关系的政治转型,直接表现为国家秩序的政治转型。因此,两党关系的转型过程,其政治主题集中体现为两种国家政体的对立: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的对立。
由两党关系的转型而引出国家秩序的转型,由此,国共政治关系发展到其全部历史关系的最高阶段。这次政治转型的失败,决定了国共两党由政争走向战争的最后的政治分野。
迄今,没有人明确提出上述概念,没有人发现1944~1946年间是国共关系的一个完整的政治转型时期,没有人发现其间完备的政治形态、统一的历史主题和连贯的发展线索,因为,没有人认识到这段历史的特殊之处,从而将这段历史内在的政治主题联系并贯通起来。
过去,关于这段历史的研究基本形成一个定式:首先,以1945年8月中日战争终止为分界,依此将历史分为战时与战后两个阶段;然后,按照不同的历史阶段,相当严格地分别论述不
同的历史主题。根据这个定式,抗战阶段的主题是中日民族问题,战后阶段的主题是国共政治问题。根据这个定式,1944~1946年间是不能捏合为一个整体的。因此,将两个历史阶段的衔接部位贯通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提出,本书的这一命题和结构多少有些不合过去研究的章法。
如此看来,本书的命题能否成立,有必要对传统的思维定式略作清理。
]944~1946年间是抗战末期和战后初期两个历史阶段的衔接部位。一般说,两个历史阶段的交替,就是两个历史主题的交替,以往的研究正是按照这一思维习惯而展开的。然而,发生于1945年8月的历史阶段的交替,其不同于一般的特殊之处表现为,历史阶段的交替并不以历史主题的交替为基础,因此并不表现为历史主题的交替。这一历史阶段的交替是以中日战争的终止为基础,问题在于:中日问题并非抗战末期中国政治的主题。
因此,怎样认识贯穿于1944~1946年间历史过程的政治主题,是解读这段历史的关键。具体讲,关键在于把握两点:第一、怎样认识抗战末期中日问题和国共问题的主次关系。第二、抗战末期和战后初期这两个历史阶段,是以怎样的政治主题衔接并贯通起来的。
中日战争以国、共、日三个参战方为主体,构成两国三方的战争形式,这种战争形式的构成,决定战争的性质不可能是单一的。还在抗战乏初,毛泽东于1937年8月提出:在联合抗日的情况下,要把民族革命和社会革命贯通起来。”民族革命指中日问题,社会革命指国共问题,贯通指联系,指两种范畴、两种性质的革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就是说,整个抗战时期,中共始终是将两个革命联系起来一并展开的。当然,两者之间有一个主次关系,问题在于:主次关系是以战争的进程而调整的。
中日战争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但迟至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民族革命才调整为中国政治的主题而居于主导地位。这就是说,民族革命是否居于主导地位并不是五条件的,视战争进程而调整。一个因战争进程而调整的问题,同样,也可以因战争进程而再调整。
1944年,德国战败已成定局,日本的覆灭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中国的抗战进程步人末期。那么,抗战末期中国政治的主题是什么呢?就是争取怎样一个抗战结果。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由国民党还是共产党来赢得抗战胜利的果实。这个问题的提出,其实就是民族革命与社会革命主次关系的再调整,社会革命转换为中国政治的主题。
两种革命主次关系的再调整,首先表现为国共合作基础的再调整。抗战之初,以抗日为基础,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战末期,随着争取怎样一个抗战结果这一问题的提出,调整国共合作的基础亦随之提上议程。毛泽东对赫尔利说:中国需要在民主的基础上团结全国抗日力量。把民主作为合作的基础,这就把调整两党合作基础的问题提了出来。民主指联合政府,毛泽东说:我们对国民党的方针,自国共合作以来,就是改良方针……现在的口号是改组政府、改组统帅部。这个口号不是改良主义的,而是革命性的。毛称:这是一个原则的转变。
……
编辑推荐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战争》编辑推荐:1944-1946年间,国共两党关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的争论,是两种对立的国家政体的争论,是争取一个怎么样的抗战结果的争论,因而也是国共两党政治对立全部历史关系的最高表现形态。
目录 导 论 联合政府的口号与国共关系的最终分野
第一章 国共力量的消长与国共合作基础的演变——联合政府口号的推出
一 一号作战与中国政治
二 联合政府口号的推出
三 联合政府旗帜下的第三势力
四 中共的两个部署
第二章 国共关于改组政府的谈判与破裂
一 史迪威出局与赫尔利人局
二 赫尔利斡旋下的国共谈判第一回合
三 国共政略的重新调整
四 赫尔利斡旋下的国共谈判第二回合
第三章 国共第二套政治部署的展开
一 两个大会
二 第三方面的斡旋
三 中共关于“解代会”的筹备
第四章 中苏谈判:外交与政治
一 国民党对苏联与中国政治的认识
二 雅尔塔决议与中苏谈判的启动
三 中苏谈判第一阶段
四 中苏谈判第二阶段
五 中苏条约的批准
第五章 重庆谈判
——政治背景的转换与政治态势的转换
一 日本突然投降与中共最初的应变方针
二 蒋介石的两张牌
三 两周较量的结果
四 邀请与应邀:国共两党的决策经过
五 谈判的主题与双方的策略
六 主题的交锋与两党政治理念的展示
七 僵持下的妥协——不了之局
八 重庆谈判留给历史的痕迹
第六章 国共战略方向的确立与展开
一 中共战略方向的调整
二 中共向北发展部署的展开
三 中共的东北战略部署
四 国民党的战略考虑与展开
第七章 苏军的双重性与东北问题
一 东北行营退出与再入长春
二 中共东北战略的再调整
三 国、苏关于东北经济合作的争论
第八章 政治协商会议
第九章 中国政局的多向发展
第十章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与两个僵局形成
第十一章 政争之归宿:四平决战
第十二章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终结
结束语
……
……
文摘 书摘
正当汤恩伯在河南溃败之际,6月6日,欧洲盟军发动了诺曼底战役,开辟了期待已久的欧洲第二战场。对此,重庆统帅部的反应喜忧参半。徐永昌记载:“关于欧洲第二战场之开辟,敬之极为兴奋,逢人便道,喜不可支。”而徐则认为:“此事无论前途,未便乐观……我当面敌人正可借英美努力对欧之时,向我发动决定性之打击。”
何应钦所以“喜不可支”,是指望盟军此举能够牵制日军的进攻,如同当年的珍珠港事件那样,将国民党从危机中解救出来。
然而,国民党自身却难以摆脱困境。洛阳失陷后,重庆统帅部对于日军下一步的进攻方向,在判断上仍然处于混乱状态。军令部判断日军将继续向西,进攻西安。6月12日,蒋介石批准了军令部所拟“预防敌人进入潼关”的作战指导。6月18日,在蒋召集的会议上,军令部次长刘斐判断:“敌必冲至衡阳,可能人桂林。”事后看,这个判断相当准确。但徐永昌认为:“敌兵力不足,只要我能力拼,尚不至,企图人桂。”直至当年7月,汤恩伯仍判断日军的进攻方向是西安。侍从室主管情报的唐纵后来在总结河南战役失败原因时,第一条便是:“对于敌情判断错误,始终没有预料到敌人打平汉路”。判断的失误,使国民党难以摆脱军事被动。
另一方面,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对于日军的一号作战没有明显的牵制作用,过不了多久,何应钦便不再“喜不可支”了。
日军的进攻构成了国共谈判的第一个背景。不久,第二个背景也展现出来,此即美国对国共关系的干预。中共于年初做出恢复国共谈判的决定时,便预料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美国将出面干预国共关系,这个预测相当准确。6月18日,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由苏联飞抵新疆迪化,此次访华的目的之一,正是过问国共关系。
王世杰代表蒋前往迪化迎接。19日,王陪同华莱士参观新疆女子学院。王记载:“该学院图书室中有王临川全集。华氏素极钦佩王安石,予因告以王荆公之精神,可于其奏折中‘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三语见之。”接下来华莱士来了一个现买现卖,“华氏旋向学生演说,即征引此数语,并谓蒋先生持此三语将必克服中国未来之一切困难。”20日,华莱士飞抵重庆。
6月22日、23日,蒋与华莱士连续会谈两天。蒋对战局失利的解释是:开罗会议的军事决定未能照原议实行,以及美方不肯将运抵昆明的军械交中方使用,等等。关于中共问题,“蒋先生力述中国共产党宣传之虚伪(广播述其拥护抗战、拥护统一、拥护蒋委员长等口号均绝对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