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页码:341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7月 ·ISBN:750456494X ·条形码:9787504564948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社会保护体制改革研究 |
 |
|
 |
中国社会保护体制改革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页码:341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7月
·ISBN:750456494X
·条形码:978750456494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社会政策论丛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保护体制改革研究》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第一,社会保护的理论:包括对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等概念定义的讨论和界定和比较社会政策研究的内容。第二,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和讨论,包括中国以社会保险和城市职工为中心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形成、社会保障与平等的关系以及全球化挑战下中国社会政策的选择等这个研究取向也反映了笔者对我国社会保护制度发展的整体思路。第三,对中国社会保护体制改革的探讨,包括对中国社会救助体制改革、残疾人就业政策改革以及对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社会保护等进行实地调查的结果。
笔者对中国社会保护制度改革的基本观点是:在中国,由于经济实力的限制,选择收入安全作为最主要的社会政策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同时.政府不能放弃对最困难的社会群体进行救助的责任。所以,经济上具有可行性的政策选择是:建构安全网,把对最困难的社会群体进行救助和提供服务的责任充分承担起来,兼顾收入安全和社会公平的政策目标,让能够自立的社会群体最大限度地自立,从而利用最低的经济成本确保社会安定,增进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以达到实现经济发展的中心目标。这个基本观点贯穿了《中国社会保护体制改革研究》的各个章节。《中国社会保护体制改革研究》适合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政策和公共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制定者、实践者,研究者和学生使用,也适合关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建设的一般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尚晓援,英国SUSSEX大学发展研究所博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长期从事有关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中国公民社会发展和儿童保护的研究。先后在这些领域的中英文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和书籍。曾经因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儿童权利状况的理解方面所做的积极的、开创性的工作获得澳大利亚外交部澳中委员授予的国际人权奖。
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保护体制改革研究》是社会政策论丛之一。
目录 序言(1)
第一编 国际社会保护理论与制度
第一章 国际社会保护理论(5)
第一节 国际社会保护理论基本概念的一般涵义(5)
第二节 国际社会保护制度的历史演变(8)
第三节 国际社会保护理论的当代形态(13)
第四节 中国学术界对社会保护理论的不同理解(37)
参考文献(42)
第二章 国际社会保护制度(46)
第一节 社会福利制度的类型(46)
第二节 福利国家的危机及社会福利概念的演变(52)
第三节 不同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60)
参考文献(76)
第三章 澳大利亚的社会保护模式(99)
第一节 澳大利亚社会保护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形成的历史原因(99)
第二节 澳大利亚社会政策的优先目标(102)
第三节 澳大利亚社会保护的主要方法与支付体系(104)
第四节 澳大利亚社会保护政策的效果及对中国的启示(107)
参考文献(110)
第二编 中国社会保护的历史和现状
第四章 新中国社会保护制度的形成(115)
第一节 政治选择:建立早熟的社会保险项目(116)
第二节 中国社会城乡划分与部门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的确立(129)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135)
第四节 中国社会保障的政策模式及其社会效应(136)
参考文献(138)
第五章 中国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不平等分析(141)
第一节 社会保障不平等问题的定义和衡量指标(141)
第二节 养老保障的城乡和地区差异(149)
第三节 失业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和不平等范围的缩小(154)
第四节 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59)
第五节 农村社会救助的性别和地区差异(165)
第六节 减少社会保障不平等程度的政策建议(168)
参考文献(170)
第六章 面临全球化挑战的中国社会政策选择(174)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社会政策的挑战(174)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结构性分裂与安全网的缺失(176)
第三节 社会保障改革政策的目标转换(183)
第四节 中国社会政策的目标选择: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网(186)
参考文献(188)
第三编 中国社会保护制度改革
第七章 中国社会救助体制改革研究(195)
第一节 社会救助的国际趋势(196)
第二节 中国社会救助发展的理论背景和制度背景(206)
第三节 中国社会救助的项目及其在社会保护体系中的地位(219)
第四节 中国城市社会救助原则和方法的变化(225)
第五节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政策争论及其未来发展(239)
参考文献(240)
附录一(247)
附录二(255)
第八章 残疾人就业政策改革研究(263)
第一节 制度背景:计划经济时期的残疾人就业政策(263)
第二节 经济转型期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变化与福利生产的市场化改革(267)
第三节 南京市和兰州市残疾人就业政策的成就(275)
第四节 市场改革深化中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局限和未来(280)
参考文献(283)
第九章 社会福利社会化:兰州和南京市的个案研究(286)
第一节 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社会经济和政策背景(286)
第二节 兰州和南京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机构照料(290)
第三节 兰州和南京对孤残儿童的机构照料(296)
第四节 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积极作用和潜在问题(300)
参考文献(302)
第十章 孤残儿童社会保护体制改革研究(303)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背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排斥(304)
第二节 家庭寄养对孤残儿童保护的影响(307)
第三节 孤残儿童养护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311)
第四节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成功对社会福利整体改革的启示(319)
参考文献(321)
第十一章 农村孤儿社会保护制度的个案研究(324)
第一节 全国孤儿群体的总体状况与实地调查的主要发现(324)
第二节 农村孤儿健康成长的基本需要与社会救助的制度安排(327)
第三节 国家和家庭在农村孤儿救助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329)
第四节 农村孤儿群体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建议(336)
参考文献(338)
后记(340)
……
序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和对发展模式的反思,社会政策进入人们注意的中心,也成为学者讨论的重要议题。我们欣喜地看到,社会政策重要性得到提升,社会政策研究空前活跃。对此,王思斌在2004年的一次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讨论中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到社会政策时代;王绍光在2006年的北京论坛上提出,中国正在从经济政策时代走向社会政策时代。我欣赏他们的敏感和智慧。
我愿意在他们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说,中国正在从一个经济政策主导、社会政策为辅的时代走向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并重的时代。
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原是血肉相连的,二者既不是可以截然两分的事物,彼此更不是零和的关系。这不但表现为从社会政策的内容上看,许多社会政策包含有丰富的经济政策因素(例如劳动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联系),而且,从社会政策的功能上看,社会政策是对社会的投资,它对经济有直接的贡献。这突出表现在社会政策中对人力资本——例如对教育、医疗卫生——的投资上。也就是说,社会政策不光是花钱的,它更能为国家挣钱。在全球化时代,这一点更为明显,因为国家的竞争说到底是人力资本的竞争。
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并重,意味着我们的社会政策需要注入促进经济发展的内涵。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构建适应全球化背景的、有利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新型社会政策体系。
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它无疑在挑战学者的智慧。这不仅因为我国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社会问题的多发期,迫切要求我们的社会政策能够回应这些密集复杂的社会问题,也因为社会政策有着强烈的本土属性。我们不能靠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来应对现实的问题。这里需要有把握中国现实的认识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强烈感受到时代的召唤,秉持服务社会的理念,力求在研究工作中将社会政策的最新理论、方法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构建中国新型的社会政策而竭尽绵薄之力。奉献给读者的这套丛书,就是我们近年来在这方面努力的一部分成果。希望她能够引起人们进一步讨论的兴趣,以期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有所裨益。
文摘 第四章 新中国社会保护制度的形成
本章将对经济体制改革前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分析。目前中国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其包含的制度安排有:(1)劳动保险;(2)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和公费医疗;(3)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4)终身就业和工作保障;(5)工资和价格控制;(6)户口登记制度,旨在控制从农村到城市或从中、小型城市到大型城市的人口流动;以及(7)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和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度(主要是粮食和布匹)。前四种制度安排和西方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类似。但不同的是,在中国,它们的持续存在完全依赖于另外三种制度安排。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全建立后,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制度模式,覆盖三个人口群体:第一,以“工作单位”为基础,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模式,覆盖城市在公有制部门工作的人口群体;第二,覆盖非工作城镇人口,或在非公有制部门工作的城镇人口的城镇福利模式;第三,覆盖农村人口、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农村福利模式。由于这种制度性分裂的特点,作者将中国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称为“部门分割的社会福利制度”。经过半个世纪的历史演变,这个制度“进化”到今天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后记 本书的写作可以追溯到1994年,当时我在英国SLISSEX大学发展研究所工作,和已故的Gordon white教授合作进行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研究,同时进行博士论文的写作。我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基本看法,就是在博士论文的写作中形成的。这个看法,到现在也没有改变。
在博士论文完成前后的1997年,中国政府对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方案做出了重要的制度选择,以社会保险为中心、高度向城市正规就业群体倾斜的社会保障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目前中国养老保险基金高额债务的快速积累就是当时选择的一个重要产物。从政治可行性的角度看,在这样重大的选择之后,政府重新选择其他方案的几率变得非常之小。我从事社会政策研究,当然希望研究成果于社会有用。因此,从1998年以后,我对社会保险的研究兴趣逐渐转向当时正面临重大转型的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和对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社会福利服务制度。本书就是我多年来研究的成果之一。
在这个简单的后记中,我希望感谢已故的Gordon white教授,是他带我走上了今天对社会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学术之路。我还希望感谢我的爱人伍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