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页码:28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35563139/9787535563132 ·条形码:9787535563132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事了梦未残:鸣弓读史随笔 |
 |
|
 |
事了梦未残:鸣弓读史随笔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页码:28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35563139/9787535563132
·条形码:978753556313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书屋文丛
内容简介 《事了梦未残:鸣弓读史随笔》内容简介:鸣弓先生近年来在《书屋》频频亮相,其所写的读史随笔如老吏断狱,辣味十足。此次将历年读书心得结集出版,读者可全面了解他的才情和胆识。鸣弓先生在甘肃兰州的一所中学执教数十年直到退休,业余时间通读过“二址四史”,仅此两点,就值得《书屋》杂志向他表示敬意。
作者简介 张永高,笔名鸣弓,1942年生,原籍甘肃省白银市,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研究中国历史,涂抹杂谈随笔,或不乏可观者。作品主要发表于《书屋》、《同舟共进》等刊物上。
编辑推荐 《事了梦未残:鸣弓读史随笔》:书屋文丛
目录 历史是一面镜子(代序)
第一辑 从太上皇说起
透视太上皇现象
帝王泪与太子泪(外一篇)
“罪己诏”:帝王的自我批评文本
亡国后妃的命运悲歌
古代历史上的南京大屠杀
古人如何面对天灾
岳飞、于谦两少保冤狱及其平反
言路之险胜似沙场
冤案拷问官员灵魂
一出皇帝主演的“亲自”戏
祥瑞是“讲”出来的
国姓与国讳
黑头发,中国货
第二辑 夜半无事读闲书
杨震之死
孙权顶不住说情风
苏武节该怎样用
刺舌教子
赌博行贿
文集与政绩
魏征为何不愿做忠臣
绝代才女,一疏名世
异哉,税收名目
过把瘾就死
古代的“送温暖”
第三辑 在锈弦上轻轻弹奏
中华文化的大字情结
乱根在上
“著名错误”所昭示的
抢座位
戏说大唐取经团
宙斯与玉皇大帝之比较
狗年乱弹
古今县官文风之比较
法国人的角色意识
贾谊何曾戴王冠
为易中天《闲话中国人》指谬
后记
……
序言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史籍之浩繁可谓汗牛充栋。这首先是得益于古代的史官制度。史,许慎解释为“记事者也”,古字象征一个人手执策记事。《史通》谓“史官之作肇自黄帝,备于周室”。肇自黄帝,无可稽考;到周代就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史官制度,则有记载可征。《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天子的一言一行都要记录在案,是为实录。尽管由于为尊者讳的陋习使得实录打折,可毕竟为已逝的岁月保留了可资后人借鉴的宝贵记录。
历史是一面镜子。司马光编撰史书,旨在“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得到宋神宗的认同,“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有《资治通鉴》的名字。“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前朝的镜子就摆在眼前,关键是革了前朝命的新政权的当家人愿不愿照、会不会照。即使开国者愿照,其后继者是否也能自觉保持这种照镜子的好习惯?贾谊有言:“明监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问题恰恰在于,天天甚至时时照镜子、正衣冠、美姿容的统治者所在多有,而自觉照历史镜子的却总是那么稀有;且忘性大于记性,不能以史为鉴的统治者总是瓜瓞绵绵,“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于是,兴勃亡忽就成了历朝历代难以跳出的周期律,正如明人皇甫{]亨诗句所吟:“殷鉴良非远,秦宫究可哀!”
孔子作为史书《春秋》的编修者,深知历史传承对文化发展之极端重要性,“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这也是他之所以喜欢周文化的原因。尽管《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褒贬很到位,臧否有力度,但是像孟子言称的“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洵属夸大史书作用,乱臣贼子才不在乎史书的针砭呢!倒是那些治世明君对史官之笔有所畏忌。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记起居注,唐太宗问他起居注里记些什么,并且提出想看褚遂良所记的内容。褚遂良回答说:“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日:“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日:“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日:“诚然。”史臣秉笔直书固然对皇帝有某种约束作用,而对“天下人亦皆记之”的敬畏,尤其让李世民保持了应有的清醒和惕厉。赵匡胤于龙颜大怒之际,听被他打掉两颗门牙的臣子说此事“自有史官书之”,便极力制怒,变得和颜悦色,还奖励了那位直臣。唐宗、宋祖不唯关注生前事,亦看重身后名。然而对于信奉“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的君王来说,史书留什么名他压根就不在乎,弄不好他一发狠就连史官也宰了。
文摘 明帝长子刘昱做了皇帝,小小年纪,其嗜杀成性,宁在乃父之上。他无日不出,出则率众,执矛开道,行人及犬马牛驴,逢无免者,于是,商贩关门,行人殆绝。小皇帝竟然以杀人为乐,一日不杀,则惨然不乐!在位短短四年,杀戒大开:诛杀叔父休范及其二子;扫灭刘景素及其三子和同党数十人;赐死叔父休仁的两个儿子伯融、伯猷;赐死功臣高道庆;诛杀谋反的大臣杜幼文、沈勃、孙超之,其户老小悉诛,沈勃临死前唾骂小皇帝:“汝罪逾桀、纣,屠戮无日。”小暴君被人杀死之日,左右闻讯,咸呼万岁!
后废帝刘昱死,权臣萧道成又扶持明帝三子刘准做了傀儡皇帝,是为顺帝。不久,萧道成即正式取代刘宋,也完成了刘氏骨肉相残的“未竞事业”:尽灭刘氏之族。
刘宋王朝,不过四代八帝,短短五十九年,然其骨肉相残之烈,却是空前的。开国皇帝刘裕的七子,四十余孙,六七十曾孙,屠戮殆尽。这一与刘宋王朝相始终的“南京大屠杀”,着实怵目惊心。其后果是:宋氏将亡,愚智共知。争权夺利,你死我活,残酷斗争,元气大伤,宋氏不亡,天理何在?
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按说萧齐会以宋为鉴,岂料鼎革之后,更加短命的萧齐政权又重演了新一幕的“南京大屠杀”。
齐高帝萧道成目睹了刘宋骨肉相残导致衰亡的悲剧,他曾向儒生问政,对日:“政在《孝经》。凡宋氏所以亡,陛下所以得者,皆是也。陛下若戒前车之失,加之以宽厚,虽危可安;若循其覆辙,虽安必危矣。”高帝深以为然:“儒者之言,可宝万世!”他自己身体力行,矫正宋弊,并告诫他的接班人武帝日:“宋氏若骨肉不相图,它族岂得乘其弊? 年,偃武修文,国家承平,内外没有大的动乱。唯一的遗憾是皇弟萧子响事变。子响有勇力,好骑射,时为荆州刺史,常有不法行为,其长史刘寅等报告朝廷,子响知悉,遂将刘寅等八人杀死。武帝派兵前往征子响入京,被拒,不得已动武,杀了子响。事后武帝犹异常懊恨。
永明十一年(493年),武帝去世,因太子长懋早死,由太孙昭业即位。争权夺利的内祸复起,萧齐政权由治而乱,重蹈刘宋覆辙。
这一回主持皇家屠杀大业的是萧鸾。萧鸾是高帝萧道成的侄儿,少孤,高帝疼爱胜过己子,又深得武帝信任,受命辅佐昭业。昭业是个混账玩主,一意纵欲挥霍,而嫌萧鸾碍他享乐,欲谋诛之;萧鸾先下手,逼杀昭业,又假托太后圣旨,追废其为郁林王,另立昭文为帝。
萧鸾权势日重,朝臣为之侧目。昭业被害,人多不平,有人劝高帝子鄱阳王萧锵、武帝子随王萧子隆起兵,萧鸾
……
后记 自选的书稿看完了,照例该说几句编后话。
原本舌耕为业,业余喜欢写点小杂感。于知天命之年去报社打工做临时编辑,也不时涂抹应急的言论以填充版面。文章影响大体不出省。闲暇时间多了,随便翻翻史书,每有会意,发而为文,虽未跳出杂感的套路,但说古道今,既增加了知识性、可读性,又避免了直击现实可能带来的某些麻烦,曲径通幽,文章反倒比较容易面世。自2005年一篇《透视太上皇现象》登上《书屋》后,有缘频频在这家名刊亮相,复承蒙编辑厚爱,列入“书屋文丛”计划,使拙稿得以成集。除了《书屋》刊发稿,另有若干杂谈,亦属援古援洋说事类;几篇指谬纠错的文字,多与史实有关,合并同类项,乃一并收入。需要说明的是,部分稿子在发表时,由于版面限制或者其他原因被程度不同地作过删削处理,其原稿尚存者,我也顺带做了部分“复原”,冀以本来面目示人。
为文集取个什么名字,颇费思量。据实而言,我的文稿多为裒辑胪列史料而成,类乎獭祭,自然不配称作“学术”,倒是近于“史话”;但又非纯史话,因我在行文中每有类似正史里的“论”“赞”文字,说古的同时,总忍不住要“余论”几句,涉及时事,则又落入杂文的套路,是为随笔。读史与杂谈结合,也算“古为今用”。鲁迅说过历史如陈年流水簿子的话,拟据此取名“触摸陈年流水”,复见已有类似书名,遂割爱放弃。博学的书屋编辑,从东坡诗句“事如春梦了无痕”得到启发,遂为本书定名《事了梦未残》。古事已了,没有影像录音,仅凭官修的实录、正史和私撰的野史,委实无由恢复原貌。但史籍毕竟记录了昔日“春梦”,可供检索,佐谈资,做借鉴。读史有如觅“梦”,倘独具只眼,也许还能读出点新意(我一直这样要求自己),作为镜子照照,并非无益。尽管步履匆匆的众生几乎无暇也无心寻旧梦,我却以寻痕索隐为乐事,于是就认同了《事了梦未残》这个既有诗意又带禅味的书名。缀个副题“鸣弓读史随笔”,一以突出文体特点,一以突出“鸣弓”之名。写文章算来已有二十多年,依然很无名,依稀有点微茫影响的也就是“鸣弓”了。那是我在报社打工时用的笔名,本来署的是“民工”——一个如实昭告我身份的名字,值班总编以为不美,命改之,谐音的“鸣弓”匆匆出世。从那以后我就一直用这个所谓笔名。出现在书名中,姑算突出“品牌”吧;“品牌”云云,不免遭人嗤笑,可毕竟它比我的本名要“知名”一点。我的本名张永高,出了我的生活圈子就无人知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