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美食 >

营养与公众保健(第2版)

2010-04-08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页码:23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9787560938561 ·条形码:9787560938561 ·版本:第2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营养与公众保健(第2版) 去商家看看
营养与公众保健(第2版) 去商家看看

 营养与公众保健(第2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页码:23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9787560938561
·条形码:9787560938561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营养与公众保健》是在暨南大学全校公共选修课“营养与公众保健”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有鉴于目前国内可供参考的教材尚不多见,作者总结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经验编写而成的。
《营养与公众保健》主要介绍了营养在生命和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营养素缺乏与过剩对人体的危害;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室内外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以及公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针对非医学专业学生和公众,阐述了如何进行合理膳食、适宜运动、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的具体指导方法,从而达到走出健康误区、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营养与公众保健》围绕WHO提出的“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宜运动、平衡心态”这一促进健康的新准则,将营养学、公共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医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等多门学科中涉及营养与公众保健的知识融为一体,既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知识性,又具有通俗性和实用性,形象生动、通俗易懂,适合作为各大、中专院校健康教育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适合作为社会公众掌握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的科普读物。
目录
第一章 健康与亚健康
第一节 健康
一、健康新理念
二、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三、衡量健康的标准
四、健康四大基石和八大要素
第二节 亚健康
一、亚健康的概念
二、亚健康的表现
三、亚健康的原因
四、亚健康的预防

第二章 基础营养
第一节 能量
一、概述
二、人体的能量消耗
三、能量来源和供给量
第二节 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构成
二、蛋白质的分类
三、氮平衡
四、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五、蛋白质食物来源和供给量
第三节 脂类
一、脂类构成和分类
二、脂类生理功能
三、脂代谢紊乱
四、脂类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第四节 碳水化合物_
一、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二、碳水化合物的功能
三、碳水化合物供给量和来源
第五节 矿物质
一、概述
二、钙
三、铁
四、锌
五、碘
六、硒
七、其他矿物质
第六节 维生素
一、概述
二、维生素A
三、维生素B1
四、维生素B2
五、维生素C
六、叶酸
七、其他维生素
第七节 水
一、水的生理功能
二、人体内水的来源和需要量
三、饮用水的种类与健康
第八节 功能性植物化学物
一、概述
二、保健功能

第三章 营养缺乏与过剩
第一节 营养缺乏病产生的原因
一、营养素摄入不足
二、营养素吸收利用障碍
三、营养素需要量增加
四、营养素消耗量增加
第二节 常见的营养缺乏病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二、钙和维生素D缺乏症
三、铁缺乏与缺铁性贫血
四、锌缺乏症
五、碘缺乏和碘缺乏症
六、硒缺乏与克山病
七、维生素A缺乏症
八、维生素B1缺乏症
九、维生素B2缺乏症
十、维生素C缺乏症
第四节 营养素过量与中毒
一、维生素A中毒
二、维生素D中毒
三、维生素C过量和中毒
四、硒中毒
五、高碘性甲状腺肿
六、铁中毒
七、锌中毒
八、氟中毒
九、蛋白质过量对健康的危害

第四章 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
第一节 膳食、营养与糖尿病
一、糖尿病的概念
二、糖尿病的诊断和分类
三、临床表现和并发症
四、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五、糖尿病的饮食治疗
第二节 膳食、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概述
二、高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
三、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
四、碳水化合物与动脉粥样硬化
五、蛋白质与动脉粥样硬化
六、维生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七、矿物质与动脉粥样硬化
八、膳食治疗原则
第三节 膳食、营养与肥胖
一、肥胖的概念和判断标准
二、肥胖的分类
三、导致单纯性肥胖的原因
四、肥胖对健康的危害
五、常见的减肥误区
六、科学减肥

第五章 营养与优生
第一节 优生概述
第二节 孕前营养准备
一、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二、合理膳食,均衡营养
三、孕前体重调整
第三节 孕期营养与膳食
一、妊娠早期特点和营养原则
二、妊娠中期特点和营养原则
三、妊娠晚期特点和营养原则
第四节 营养对智力发育的影响
一、人脑发育的一般规律
二、营养素与脑发育
三、营养不良对脑和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

第六章 合理膳食与健康
第一节 常见的食品名称
一、食品概述
二、成酸性和成碱性食品
三、安全食品
四、转基因食品
五、保健食品
六、强化食品
七、方便食品
第二节 合理膳食
一、合理营养和膳食概念
二、合理膳食搭配
三、合理膳食制度

第七章 环境与健康
第八章 食品安全与健康
第九章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第十章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
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慢性疾病防治工作基础薄弱,健康教育与营养知识尚未普及,使我国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众多的饮食误区,错误的消费导向,不正确的消费心态,盲目的食物消费,“文明病”泛滥成灾,许多人英年早逝。这一系列严峻的现实表明,在公众中开展营养与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在英年早逝的人群中,知识分子占绝大多数。据媒体报道,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人员人均寿命仅53.34岁,明显低于全国人均寿命;深圳特区当初的创业精英已有近3OOO人逝世,其平均年龄为51.2岁。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为58岁,比普通人平均寿命少10岁。因此,如何向广大知识分子群体灌输正确的健康理念,防患于未然,是摆在我们营养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我案头的这本《营养与公众保健》一书,是暨南大学营养学教授陈静和卫生学教授范存欣两位老师,在非医学专业中开设“营养与公众保健”课程多年后,总结教学经验基础上编写的教科书,在国内较早将健康教育的内容搬进了大、中专院校非医学专业的课堂。在培养知识分子的大学中开设“营养与公众保健”课程,让广大青年学生能在大学期间系统学习健康保健知识、提高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规避危险因素,提高生命质量,促进事业发展,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
文摘 第三章 营养缺乏与过剩
营养是维持生命和健康的物质基础。营养缺乏与过剩均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人口素质下降,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的患病率继续下降,但一些与营养过剩有关的疾病,如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也在不断增加。因此,目前我国居民正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的双重挑战。
第一节 营养缺乏病产生的原因
营养缺乏病是指长期严重缺乏一种或多种营养素而造成机体出现各种相应的临床表现或病症,如缺铁导致的贫血、缺钙导致的儿童佝偻病、缺维生素C导致的坏血病等。
营养缺乏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包括食物因素,而且还包括生理和病理因素、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环境因素等,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营养素摄入不足 营养素摄人不足是造成营养缺乏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导致营养素摄入不足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如下。
1.食物供给不足
旱灾、水灾、战争、地震和社会动乱等灾难性事件造成的食物短缺;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土地减少、经济落后等造成的食物生产和供应不足,均可导致营养素摄入不足。
2.食物中营养素缺乏
随着地球演变和环境的变迁,某些国家或地区土壤和水中由于严重缺乏某些矿物质而导致该地区食物中相应矿物质缺乏,如在我国东北三省、陕西、四川等地流行的克山病,被认为与当地土壤、水和食物中微量元素硒含量极低有关;在内蒙古、吉林、河北、云南、甘肃等远离海洋的内陆和偏远山区,因土壤和食物中严重缺碘,而导致甲状腺肿流行。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