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知识界的起义:庶民学派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页码:29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802119359/9787802119352 ·条形码:9787802119352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后殖民知识界的起义:庶民学派研究 |
 |
|
 |
后殖民知识界的起义:庶民学派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页码:29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802119359/9787802119352
·条形码:978780211935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另类视野
内容简介 《后殖民知识界的起义-庶民学派研究》介绍了:庶民学派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南亚史研究领域兴起以来,跨越了国家与学科的界限,深刻影响了西方的人类学、政治学、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领域。该学派将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后殖民批评的方法论与本土的文化经验相结合,试图建构新的人文社会科学范式,从而将边缘群体的经验纳入知识生产。《后殖民知识界的起义-庶民学派研究》是国内第一次对该学派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其中既有对于该学派知识谱系的梳理,也有对于该学派理论体系的批评,为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下重新思考边缘群体,包括前殖民地的文学与文化经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作者简介 陈义华,男,1973年12月出生于湖北宜昌。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福特基金2008年亚洲学者研究项目获得者。曾经在德里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系、英国剑桥大学英语系以及武汉理工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等多所高校从事英美文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教学研究工作。现为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比较文学方向硕士生导师,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副所长,苏门答腊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
编辑推荐 《后殖民知识界的起义:庶民学派研究》是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目录 绪论庶民与庶民学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庶民学派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关于本书架构的几点说明
第一章 庶民学派生发的历史语境与知识谱系
第一节 印度后殖民国家话语的失败与庶民学派
第二节 印度的历史学谱系与庶民学派
第三节 庶民学派与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四节 庶民学派与后殖民批评
小结
第二章 庶民学派的思想流变
第一节 庶民学派论庶民政治与庶民意识
第二节 庶民学派论庶民主体性与反抗
第三节 庶民学派的后现代转向
小结
第三章 斯皮瓦克与庶民学派对西方学术话语的庶民化
第一节 斯皮瓦克与庶民学派
第二节 斯皮瓦克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主义解读
第三节 斯皮瓦克对解构主义的伦理学解读
第四节 斯皮瓦克与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
第五节 斯皮瓦克对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庶民化
小结
第四章 庶民学派的后民族转向
第一节 民族主义与启蒙理性
第二节 殖民主义、民族主义与现代国家话语
第三节 民族主义与社区
小结
结语庶民学派的文化抵抗及其意义
第一节 庶民学派的后殖民文化抵抗
第二节 庶民学派在中国学术话语中的缺席
附录:庶民学派核心成员及其主要作品简介
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第一章 庶民学派生发的历史语境与知识谱系
庶民研究对于世界学术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美国以及澳大利亚多数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如人类学、历史学、文学甚至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课程当中一般都设有“庶民研究”(subaltern studies)专题。由于西方学术界后殖民知识界,特别是斯皮瓦克、赛义德以及拉丁美洲庶民学派诸多学者不遗余力地推介,庶民研究在西方学术界曾经盛极一时。它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学术,特别是后殖民批评以及女性主义思潮。由于上述原因,庶民这个词语成为西方从事边缘群体研究的学者们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而庶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更成为西方学术界的一个常识。但是其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庶民研究专题被放置在后殖民批评这个大的专题下面,似乎是西方学术话语的衍生物。而许多学者,包括许多印度本土的学者,都认为庶民学派是在西方后现代学术,特别是后殖民批评的影响下产生的一个思想流派。当然,庶民学派同现代所有的第三世界学术一样,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但是庶民学派结合本土实际,对西方的学术话语进行了本土改造,使得它能够恰当地描述后殖民社会的现实
后记 我以前主要从事19世纪英国文学的研究,特别对殖民时期英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感兴趣。一直以来,我就试图研究印度的英语文学如何在英国文学的影响下产生、发展,并最终结出丰硕成果的。可是,我对于印度现代文学的发展没有太多了解,如果贸然采用西方的文学理论去研究印度的现代文学,无疑是会产生误读的,因为西方的文学理论是欧洲人文学经验的总结,这种空间错位的解读必然会贬低印度文学的思想与美学价值。在研读斯皮瓦克作品的过程中,我知道了庶民学派而且知道该学派在西方学术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几乎成为研究边缘群体的文学、文化、历史的一个常识。通过与德里大学以及尼赫鲁大学的几位英语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的交流,我了解到该学派对于印度本土传统、民族主义、现代性等方面的研究视角是独到的,对于我以后从事后殖民文学研究与文化批评是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的。通过这项研究,我希望达到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方面通过该学派的研究,了解印度当代思想史的流变,为以后研究英国文学如何进入印度本土知识界,并催生印度英语文学,推进印度文学的繁荣打下基础;另外一个方面:该思想流派成功地实现与西方学术界平等对话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学术研究的版图,可以给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在确定研究对象之后,为了收集资料,我曾经自费赴印度,在尼赫鲁大学与德里大学调研了两个学期。其间,在这两所大学的图书馆,埋在故纸堆里收集整理材料的日子,我曾经一度心灰意冷。面对复杂多元的印度文化,我心中无疑充满了敬畏,但同时也感到无奈与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