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67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108032260/9787108032263 ·条形码:9787108032263 ·版本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 |
 |
|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67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108032260/9787108032263
·条形码:978710803226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文化论坛
内容简介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从思想塑造的维度,细致深入地总结、反思、批评包括学者自我在内的三十年中国思想学术,在学术世代更替的历史感中,凝聚当代中国的学术共识,增强对学术共同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成当代中国学术具有创造性的坚实发展。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目共睹。这三十年也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学术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三十年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既面临本身的发展、传承乃至世代更替的问题,同时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学术构建的一个部分。
编辑推荐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是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
目录 导言80学人与30年人文社科发展
学术评价与人文学者的职业生涯
第一场 社会科学的繁荣与思想创造的困境(一)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由来
经济学中的方法论
新制度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还是社会经济学?——兼谈中国新制度经济学未来的发展
问题与评论(一)
第二场 社会科学的繁荣与思想创造的困境(二)
法学三十年:重新出发
法学职业知识和社会科学——侧重当代中国三十年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1978-2007):一个引证研究
法律经济学在中国
问题与评论(二)
第三场 社会科学的繁荣与思想创造的困境(三)
中美两国可以避免战略摊牌
关于三十年来中国的国际政治研究——一项批评性和建设性兼具的讨论
30年,60年:中国和平外交战略的继承与发展
问题与评论(三)
第四场 社会科学的繁荣与思想创造的困境(四)
“接轨”还是“拿来”:政治学本土化的思考
中国模式
改革以来中国的国家重建:“双向运动”的视角
问题与评论(四)
第五场 社会科学的繁荣与思想创造的困境(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心态的变迁——有关中国经验的另一种解读
再论“中间圈”——“藏彝走廊”的论述与“社会”科学的再构思说明
失衡螺旋与国际形象
问题与评论(五)
第六场 人文学科与时代精神的演变(一)
近三十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变与不变——几点不系统的反思
谁在中国发现什么历史?——中西史学界的对话与自说自话
纠葛于若干对立概念之间的中国历史学
问题与评论(六)
第七场 人文学科与时代精神的演变(二)
远去的文学时代(提纲)
市场 社会的样板人——近三十年大众文化推出的人格类型
坐标·雾障与文化研究
问题与评论(七)
第八场 人文学科与时代精神的演变(三)
中国哲学研究三十年的回顾(1978-2007)
“理论”的实践意义——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发展的两点反思
从社会的热潮到深层的问题——西方哲学研究三十年来的反思
问题与评论(八)
第九场 教学与研究体制的影响
留学运动三十年后(提纲)
从教育学到教育科学
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知识的生产与流通
文教改革三十年:何去何从
问题与评论(九)
第十场 圆桌讨论学术传承与世代更替
学术世代交替是大道自然的过程——中国文化论坛2008年会总结陈词
问题与评论(十)
……
序言 进入21世纪,中国如何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文明对于这个时代的人类历史能够做出怎样的贡献?这些问题萦绕在许多关心中国与世界文化命运的人的心头。正是出于对于当代中国现实和文化处境的关怀,由周凯旋、董秀玉两位女士发起,我们于2004年成立了中国文化论坛,由周凯旋女士与董秀玉女士任论坛理事会理事长,陈来、陈春声、甘阳、黄平、刘小枫、童世骏、王晓明、王绍光、汪晖、余永定、苏力任理事会理事。著名学者杜维明、金耀基、李泽厚、王元化、韦钰、许倬云、杨振宁等先生应邀担任论坛顾问。
论坛经过反复讨论确立了中国文化论坛的基本宗旨,即立足于21世纪中国文明的历史处境,以跨学科的合作方式,从具体问题切入,重新认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促进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明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我们也可以用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这一命题来界定所谓“对中国文明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这个“自觉”并不仅仅是对某种抽象的文化原则的认同,它毋宁产生于对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处境的深刻理解,产生于对当代世界的历史形势及其未来趋势的全面把握。因此“文化自觉”这一命题中的“文化”涉及经济、政治、法律、教育、学术和其他领域的方方面面;这一命题中的“自觉”表达的是在全球化的处境中对于中国的文化自主性的关切和思考。
文摘 插图: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由来
在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间,中国的年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达到9.8%。在人类历史上,只有7个国家(地区)曾经以7%以上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超过三十年,中国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其中最大的经济体。不仅如此,中国还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平稳转型,没有出现其他转型国家那样的剧烈经济和政治波动。可以说,中国在过去三十年成就了经济增长和体制转型的双奇迹。然而,回首过去的三十年,我们会发现,我们所走过的道路泥泞曲折,充满了艰辛,中国奇迹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本文的目的是探究中国奇迹形成的原因。文章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回顾和评价目前流行的几种观点,并讨论华盛顿共识和中国奇迹的关系;第二部分提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将阐述中国政府在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并以中性政府对这个角色进行概括;第三部分论述中国中性政府的政治基础,指出合法性挑战和地方分权对形成并维持中性政府的重要性;第四部分论述中国中性政府的社会和经济基础,指出改革开放初期平等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并附带讨论这个平等结构的由来;第五部分讨论三十年高速经济增长所积攒下来的问题,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原则性建议。
一中国经济成功的原因
对中国高速经济增长最简单的解释是,中国人比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吃苦耐劳,因此更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且不说这种解释有文化沙文主义之嫌,仅就其本身而言,也是大而化之的偷懒之作。中国人从来就是勤劳的,历史上如此,现在如此,计划经济时代也如此,但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为奇迹,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却都是在那时发生的。
对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另一个流传广泛的解释是,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表现太差了,用秦晖的话来说,就是发生了有人受损、无人得益的负帕累托改进,因此改革开放之后的增长就显得快了。和这个解释相关联的一个看法是,“文革”对中国造成的破坏太大了,以至于任何改进都是好的。但是,上述两个说法都经不起数据的检验。按照哈佛大学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德怀特·帕金斯的最保守计算,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的GDP年均增长率也超过了4%,而全世界2007年的增长率也不过如此;如果对比非洲多数国家在同时期的负增长,中国的增长成绩就更突出了。当然,计划经济时代的增长多数发生在重工业领域,人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