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中的人际沟通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214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7040141418 ·条形码:978704014141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护理中的人际沟通学 |
 |
|
 |
护理中的人际沟通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214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7040141418
·条形码:978704014141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护理中的人际沟通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教材共12章,前四章主要介绍人际关系及人际沟通的理论,后八章主要按临床科室及特殊人群的分类方式分别介绍各自的特点及独特的沟通技巧。《护理中的人际沟通学》章节短小精悍,语言简练,内容充实。教材紧紧围绕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技巧为目的,按照护理中的沟通特点来选择和组织教材内容,保证了教材的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完整性及逻辑性。
《护理中的人际沟通学》既可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教材,也可以作为临床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理想参考书。
编辑推荐 《护理中的人际沟通学》是由李小寒所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目录 第一章 人际关系概述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人际关系的特征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结构及功能
一、人际关系的结构要素
二、人际关系的功能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行为模式及类型
一、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二、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发展及制约因素
一、人际关系的形成及发展
二、人际关系的制约因素
第五节 人际关系的调整与发展
一、人际关系的发展策略
二、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基础
第一节 社会认知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三、社会认知的类型
四、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五、社会认知的偏差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心理方位及心理距离
一、人际关系的心理方位
二、人际关系的心理距离
第三节 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二、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
三、阻碍人际吸引的因素
第四节 人际关系中的角色
一、有关角色的概念
二、社会角色的功能
三、社会角色的类型
四、角色扮演
五、角色失调
六、角色理论与人际关系
第三章 护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 护理人际学概述
一、护理人际学的概念及研究范围
二、建立良好护理人际关系的意义
第二节 护理人际关系的特征
一、专业性
二、时限性
三、多面性
四、复杂性
五、协作性
六、公众性
第三节 护理人员与医生的关系
一、医护关系的概念
二、医护关系的模式
三、医护关系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
四、促进医护关系的方法及策略
第四节 护患关系
一、护患关系概述
二、护患关系的理论基础
三、护患关系的基本内容、模式及过程
四、护患关系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四章 人际沟通与护患沟通
第一节 沟通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一、沟通的概念
二、沟通过程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沟通的意义
一、人际沟通的意义
二、护患沟通的意义
第三节 沟通的层次
一、按沟通的对象分类
二、按沟通的深度分类
第四节 沟通的形式
一、语言性沟通
二、非语言性沟通
第五节 影响及阻碍护患有效沟通的因素
一、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
二、阻碍有效沟通的因素
第六节 促进有效沟通的原则与技巧
一、促进有效沟通的原则
二、促进有效沟通的技巧
第五章 与内科病人的沟通技巧
第一节 内科病人的特点
一、疾病复杂难治
二、疾病具有反复性
三、易产生不良情绪
四、用药心理反应强烈
第二节 与内科病人的沟通技巧
一、糖尿病病人心态分析及沟通技巧
二、与A型性格冠心病病人的沟通技巧
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
四、脑血管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
五、瘫痪病人的特点及沟通技巧
六、支气管哮喘病人的特点及沟通技巧
七、肺心病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沟通技巧
八、神经症的心态分析及沟通技巧
九、纤维胃镜受检者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
十、冠心病导管介入治疗病人的特点及沟通技巧
第六章 与外科病人的沟通技巧
第一节 外科病人的特点
一、外科病人的生理特点
二、外科病人的心理特点
第二节 与外科病人的沟通技巧
一、与外科急诊手术病人的沟通技巧
二、与外科一般手术病人的沟通技巧
三、与特殊外科病人的沟通技巧
第七章 与妇产科病人的沟通技巧
第一节 妇产科病人的特点
一、妇科病人的特点
二、产科病人的特点
第二节 与妇产科病人的沟通技巧
一、与妇科病人的沟通技巧
二、与产科病人的沟通技巧
第八章 与儿科病人的沟通技巧
第一节 儿科病人的特点
一、儿科的特点
二、小儿的年龄分期及各期社会化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相关的小儿生长发育理论及其在与患儿沟通中的应用
一、精神心理发育理论
二、心理社会发育理论
三、认知发育理论
四、人际关系发展理论
第三节 与小儿的沟通
一、与小儿沟通的基本特点及沟通途径
二、游戏和绘画在与小儿沟通中的意义
第四节 与儿科住院患儿的沟通技巧
一、在建立有效沟通过程中儿科护士的角色
二、儿科沟通的一般技巧
三、与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的沟通技巧
四、与患儿家长的沟通技巧
第九童与传染病病人的沟通技巧
第一节 传染病病人的特点
一、传染病的流行现状
二、传染病病人的特点
第二节 与传染病病人的沟通技巧
一、与性病病人的沟通技巧
二、与艾滋病病人的沟通技巧
三、与非典型性肺炎病人的沟通技巧
四、与肝炎病人的沟通技巧
第十章 与肿瘤病人的沟通技巧
第一节 肿瘤病人的特点
一、肿瘤病人的生理特点
二、肿瘤病人的心理特点
第二节 与肿瘤病人的沟通技巧
~、与肿瘤病人一般的沟通技巧
二、告知癌症诊断的沟通技巧
三、与放化疗病人的沟通技巧
四、与肿瘤病人家属的沟通技巧
第十一章 与老年人的沟通技巧
第一节 老年人的特点
一、老年人的正常生理变化特点
二、老年人的正常心理变化特点
三、老年人社会角色的变化
第二节 与老年人的沟通技巧
一、导致与老年人沟通障碍的因素
二、与老年人沟通的常用技巧
三、与特殊疾病老年人的沟通技巧
四、与存在心理问题的老年人的沟通技巧
五、与感知障碍老年人的沟通技巧
第十二章 与临终病人的沟通技巧
第一节 临终病人的特点
一、临终病人的生理特点
二、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
第二节 与临终病人的沟通技巧
一、沟通对临终病人的意义
二、与临终病人沟通时的基本要求
三、沟通前的准备
四、与临终病人沟通的方式
五、与临终病人沟通的内容
六、与临终病人沟通的策略
……
序言 进入21世纪后,人类对自身生活与生存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促使护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与变革阶段。伴随着各个学科相互交叉、综合发展的大趋势,护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也面临着新的突破,专业进程不断加速。为了适应护理学科的蓬勃发展,现代护理工作者必须具有全新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具有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及技能,而且还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研究人、护理人、教育人及管理人的综合能力。
护理的服务对象是人,人是一个具有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统一体。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需要应用护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并采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对服务对象实施身心整体护理。为了给病人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与病人、病人家属以及与病人护理相关的所有健康保健系统的成员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运用适当的沟通技巧,护理人员可以收集到服务对象全面而准确的健康资料,以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同时,通过适当的沟通技巧,护理人员还可以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从而促进病人的康复。因此,护理人员有必要掌握人际沟通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技巧。护理学科加强人际沟通知识的教育就成为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它将有助于护理专业学生顺利地由护理基础到护理临床的过渡,在临床实践中更加有效地学习和服务。《护理中的人际沟通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国家教育部批准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开始组织编写的。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收集了大量国外有关入际沟通的书籍和期刊,并参阅了国内相关资料,体现了新的沟通理念、技术、方法及发展趋势。此外,本教材融合了普通沟通学与护理沟通学的知识,遵循沟通学理论与护理学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普通沟通学作为发展护理沟通的理论基础,逐一阐述护理沟通的基本规律及原则技巧。本教材紧紧围绕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技巧为目的,按照护理中的沟通特点来选择和组织教材内容,保证了教材的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完整性及逻辑性。
本教材共十二章,前四章内容主要介绍人际关系及人际沟通的理论,后八章的内容主要按临床科室及特殊人群的分类方式,分别介绍各自的特点及独特的沟通技巧。其中,第一、二、三章由李小妹撰写,第四章由李小寒撰写,第五章由卜秀梅撰写,第六、十章由王世平撰写,第七章由张银萍撰写,第八章由胡雁撰写,第九章由张瑞丽撰写,第十一章由戴舒霞撰写,第十二章由王艳梅撰写。书中内容短小精悍,力求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最关键和最中心的概念,故文字虽少,但内容充实。本书既可作为护理专业学生适用的专业教材,也可以作为临床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理想参考书。
限于编者们的能力和水平,书中难免存有错误和疏漏之处,恳请使用本教材的学生及护理同仁们提出批评指正。
文摘 插图:

(一)沟通的指示物
沟通的指示物(referent)是指能激发一个人去与另一个人沟通的所有刺激。在健康保健场所,视觉、声音、气味、时间表、信息、物体、情绪、感觉、感知、观点及其他线索都可以始发一个沟通过程。如果护士了解了哪些刺激可以引发沟通过程,就可以更有效地发展或组织信息,并且能更好地感知在另一个人信息中的意义。
(二)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
1.信息发出者(sender)信息发出者是将信息编码及传递的人。也有人将其称为信源(source of message)。信息发出者在发出信息前需要先确定信息的含义,然后通过对信息的编码过程以使发出的信息完整而准确。把想法和情感转换成符号以及把它们组成信息的认知思考过程称为编码(encoder),即将要传达的信息变成适当的语言或非语言的信息符号。信息编码的方式受信息发出者个人的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生活背景、抽象推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2.信息接收者(receiver)信息接收者是接收信息以及将信息解码的人。信息接收者是听众,他必须听、观察及参与。信息接收者是一个解码人,他必须认识到信息发出者想要发出的信息是什么,即要对信息发出者发出的信息进行正确的解释。
信息接收者理解及感受信息发出者所发出的信息的过程称为译码(decoder)。译码也就是对编码的语言或非语言信息符号的翻译过程,即把别人的信息转换成自己的想法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