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页码:178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8月 ·ISBN:7806017623 ·条形码:978780601762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九一八"全记录(图文版) |
 |
|
 |
"九一八"全记录(图文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页码:178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8月
·ISBN:7806017623
·条形码:978780601762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九一八"全记录(图文版)》是通过日本《大阪朝日新闻》出版的一套号外,记录了日本关东军自1931年9月18日至1932年1月14日侵战友中国东北的全过程。该书从日军进攻沈阳的北大营、占领沈阳城起,到掠取吉林、齐齐哈尔、锦州止,反映了军队调动、军队数量、武器装备及作战情况。无论是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华战争的角度,还是从九一八事变史研究的角度,这都是一个完整的时间段。
在这段时间内,关东军利用中国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实现了迅速扩大占领的目的。《"九一八"全记录(图文版)》的出版,填补这段历史资料和研究的空缺,对于揭露日本侵华罪恶和这段历史研究,都具有典型的意义,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赵杰,1948年10月生,现任辽宁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辽宁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辽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西北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美国张学良研究中心顾问、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副会长。著有散文集《情奉张学良》长篇纪实《张学良去台之后》、《张学良多彩人生》等。主编了数十部有关张学良的文史资料。
媒体推荐 书评
勿记国耻 忽忘“九一八”
这是难以抚平的耻辱烙印,是永远挥之不去的心底阴影,是常常令人惊悚的梦魇,这就是“九一八”。
这是七七事变、八一三淞沪失陷、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惨案的发端,这就是“九一八”。
这是中华民族反抗奴役的号角,是中华儿女为国殉难的慷慨悲歌,这就是“九一八”。
编辑推荐 《"九一八"全记录(图文版)》:勿记国耻 忽忘“九一八”
这是难以抚平的耻辱烙印,是永远挥之不去的心底阴影,是常常令人惊悚的梦魇,这就是“九一八”。
这是七七事变、八一三淞沪失陷、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惨案的发端,这就是“九一八”。
这是中华民族反抗奴役的号角,是中华儿女为国殉难的慷慨悲歌,这就是“九一八”。
尘土七十余年
《朝日新闻》58版“九一八”号外中国首席公开
二百余张新闻图片提示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全过程
目录 序
引言
第一章 事变写真
黑暗里爆炸的“柳条湖事件”
北大营悲剧早就定局
在生与死煎熬中迸发怒火
用刺刀助虐攻势和占据
古城经受血与火的浩劫
国难降临时的不抵抗命令
第二章 必先征服中国的自白
为了在满蒙的生命线
完整机构显现事变野心
狂妄必然愈益加剧
事变前夜的狰狞
救国会为民族生存而战
邓铁梅威慑安奉线
第三章 长春,激怒下的陷落
磨刀霍霍已昭然若揭
甘愿死战却碍军令如山
卖国求荣开门揖盗
恪尽保卫国士神圣职守
第四章 震惊中外的江桥喋血
战云密布惊扰江城
江桥喋血白刃相见
浩然正气系兴衰
杀敌在林海雪原
告别黑土地的悲壮
第五章 不屈的民族御侮斗志
战云又笼罩辽西上空
同关东军合谋的天津动乱
御敌于图谋之路
用血肉作殊死搏杀
踏着御侮热血战友据锦州
遍布点燃的烽火
尾声
后记
……
序言 在我和赵杰接触中,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个别交谈,他多次强调史学研究不要只做“一个史学家写给另外一些史学家”的工作,史学应当面向大众。赵杰不仅有这种历史责任感,发挥艺术的才华,而且身体力行,这部《“九一八”全记录》,就是以纪实的笔法,再现了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血与火的历史。
《“九一八”全记录》,是通过日本《大阪朝日新闻》出版的一套号外,记录了日本关东军自1931年9月18日至1932年1月4日侵占中国东北的全过程。该书从日军进攻沈阳的北大营、占领沈阳城起,到掠取吉林、齐齐哈尔、锦州止,反映了军队调动、军队数量、武器装备及作战情况。无论是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华战争的角度,还是从九一八事变史研究的角度,这都是一个完整的时间段。
在这段时间内,关东军利用中国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实现了迅速扩大占领的目的。《“九一八”全记录》的出版,填补这段历史资料和研究的空缺,对于揭露日本侵华罪恶和这段历史研究,都具有典型的意义,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赵杰曾任过抚顺市文化局副局长,后长期任辽宁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巡视员职务,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官员。但他却长期从事文史资料的征集、调查和研究工作,这或是工作业务的原因,或是个人的志趣使然,也可能是使命感召唤,使他长期以来一直对历史研究工作不弃不舍,孜孜不倦。
特别是这部《“九一八”全记录》一书,是他于去年7月间,到西北收集史料时突然患脑梗塞,医院诊断“失语”后,在治疗恢复期间完成的。
文摘 插图:

1926年以后,张作霖坐镇北京、问鼎中原,挟制了北洋军阀政府,出任安国军总司令、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当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北进讨伐,形势于张不利时,日本乘人之危,以威逼解决“满蒙诸悬案”为条件,帮助张作霖对付蒋介石。昔日为扩充实力,对日本才表示愿意合作的张作霖,对这些已危及民族利益和“东北王”统治的要求,是不会答应的。这个时期,中华民族反对日本侵略的情绪,在全国各地已经日益高涨,审时度势,张作霖拒绝了日本提出的苛刻条件。
双方在相互勾结,相互利用中,也存在相互矛盾和冲突,以至水火不相容。
1928年6月3日,在军乐声中,大元帅张作霖威风十足地坐上专列,由北平(今北京)前门车站往奉天出发,列车行驶到临近奉天的皇姑屯三洞桥时被炸。北洋政府首脑张作霖被抬回大帅府后不久,伤重身亡。皇姑屯事件从表面看好像有些出人意料之外,其实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霸占东北的必然结果。
张学良处理完父亲的丧事之后,子承父业就任东北保安司令,主政东北,稳定了政局,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乘机制造动乱的阴谋。
1927年9月,当日本推行“东方会议决策”,通过“满蒙交涉”,拓展在东北的特权、显露出昭然若揭的侵略嘴脸时,东北三省民众就发出了阵阵呐喊。
悲愤交加的张学良,国恨家仇系于一身。
于是,他积极主张南北议和,改旗易帜,归附南京政府。日本闻听此消息,非常吃惊,不但力阻,而且公开对他威胁说:“我们就是不准你挂旗。”张学良抱定了决心:“日方欺我甚,誓必易帜,即死于青天白日旗下,吾亦甘心。”
1929年年底,张学良发表通电:“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这一爱国至诚的行动,无疑是对日本大陆政策的严重挑战,并给予当头棒喝。
侵略就要寻找借口,没有借口就要刻意制造摩擦。
于是,1931年春天江河解冻时,日军在位于长春北65华里的万宝山镇(今属吉林省德惠县万宝镇),蓄意挑起了“万宝山事件”。
顾虑乡土的中国农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填渠平坝时,日本警察竟然开枪镇压。
与此同时,日本在朝鲜国内危言耸听,掀起了反华排华的浪潮。又在本土大肆鼓吹“满蒙生命线受到威胁”,要寻求用武力“根本解决满蒙问题”的办法。
“万宝山事件”余波尚未平息,日本帝国主义又借“中村事件”,煽动战争狂热。
后记 按惯例,一本书总要有一篇后记,记下作者的想法和心意。我在下面的采访记录,允作这一说明。
1989年7月,我在办公室接待了日本《朝日新闻社》记者采访。辽宁省外办部门陪同的翻译人员介绍后,我们的谈话就进入了主题。
问:赵先生对“九一八”的看法是什么?
答:我昨天刚从抚顺平顶山殉难同胞纪念馆回来,心情很不平静,你又来采访九一八。
我在馆里看到成串日本友人送上的“千纸鹤”,希望我们的谈话也会有吉祥的祝愿。
毛泽东同志在1945年就在《论联合政府》中谈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
我从书架上找到《毛泽东选集》,当得知是1945年4月,她自语,天皇还没下诏书(无条件投降)。
问:听介绍您很看重中国国歌的产生?
答:日本国歌是世界上古老的国歌,也是歌词最短的之一,只是四句。而中国的国歌就是这场战争中产生的仪勇军进行曲》。
随着翻译做着进行曲的动作,她立时唱起此曲的前奏。
问:您采访了那么多义勇军,他们说的精粹的话是什么?
答:我在《国歌的故事》书中,序曲,尾声都是用有《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要说的话都在这里面。那是民族魂,抵抗外敌入侵用血肉筑成的新的长城。